共享经济研究综述

2017-11-04 08:05杨雨薇
市场周刊 2017年9期
关键词:商业模式消费经济

杨雨薇

共享经济研究综述

杨雨薇

互联网以惊人的速度发展,随之而来的是互联网红利时代。并且由此催生了共享经济的概念,让钱货交易的“互换经济”逐渐向分享式的“共享经济”转换,并且不断推动着新的商业模式的产生。该文章从文献角度介绍共享经济商业模式以及比较,其相对传统经济的特点、其影响及其未来的发展前景,通过最新的相关文献梳理给出相应的结论。

共享经济;商业模式

一、引言

“共享”的概念早在传统社会中就存在了,但此时的共享有着很大的限制。2000以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共享对象开始从知识、信息等虚拟物品向汽车、工具等实物转变,从无偿向有偿发展,并在多个领域产生经济效应形成行业雏形,而这些行业的出现也带来了许多新型的商业模式,这些新型的商业模式在不断冲击着传统商业模式并对其提出了挑战。共享经济的实践虽先于理论研究并且其相关研究虽然仍在起步阶段,但对于共享经济商业模式的研究仍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本文就遵循以下线索展开:共享经济概念及其特征;共享经济商业模式类型及其比较;共享经济产生的影响;共享经济的问题;共享经济未来的走向。兹分述之。

二、共享经济的概念、发展背景及其特征

(一)共享经济的概念

共享经济被缩小在消费概念下是由马克斯·费尔逊和琼·斯潘思提出的,并提出“协同消费”。随后,哈佛大学商学院商务管理教授和历史学教授南希·科恩表示,共享经济是指个体间直接交换商品与服务的体系。国内对于共享经济的定义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定论,但是,对于共享经济共性都有着相同的观点,以互联网为基础,“协同消费是指一种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平台,以分享、交换、以物易物、团购和租赁的方式享有物品、知识、时间或服务的新兴文化和新型经济形态”(牟焕森,、肖雪、宁连举2013)。是点对点的,个人对个人的一种系统,“共享经济,也被称为点对点经济(peer topeer economy),是一个建立在个人与物质资料共享资源的基础上的社会经济生态系统”(高原,2015)共享经济是人与人关系的跃升并形成新的组织方式,人与人的关系向“自由人联合体”靠近,(宋逸群、王玉海,2016),是一种镶嵌在社群结构中的私人物品协作消费方法(陈新明,2016),是个体间直接交换上商品与服务的体系平台,形成分享人力与物力资源的社会经济体系(益言,2015)。

(二)共享经济的发展背景

1.国外发展背景

虽然威茨曼在《分享经济》(1984)中首次提出分享经济论,但是公认的共享经济的概念的起源是1987年美国有名的经济学者马克斯·费尔逊和琼·斯潘思在论文《Community Structure and 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A Routine Activity Approach》中提出的“协同消费”概念,首次将共享经济缩小化,集中于消费领域,阐述的是一种个人对个人的合作式消费模式,共享经济的雏形开始出现。而后博茨曼和罗杰斯、杰里米·里夫金罗、宾·蔡斯以及艾瑞克等人对此概念进行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发展,共享经济的出现会给现行的消费模式带来巨大的改变,它是从浪费型经济向更好的经济系统转型,共享经济通过产能过剩+共享平台+人人参加的活动基础产生了“零边际成本经济”并带来了新型的消费者。基于实践的亚历克斯对于共享经济给出“共享经济的价值在于能使社会团体通过互联网利用未充分利用的资本,进而减少对这类资本所有权的需求”的定义并提出了共享经济的两种模式:商家对客户型(B2C)以及点对点型(P2P)。

2.国内发展背景

国内关于共享经济的发展较晚,共享经济的实践是先于理论研究的。国内关于共享经济一词最早出现在1992年张忠庆、吕贵德的《拓宽改革思路强化改革措施》一文中,此时共享经济被提出还是运用于医疗改革的方式。而后,钟华生,程虹以及刘扬、王绍辉等人对于共享经济的研究依旧与社会主义经济的改革大局联系在一起,同时有部分学者将研究方向转向了资源、知识、信息的共享。2013-2016年之间易到用车,滴滴专车、快的打车(两家现已进行了战略合并),摩拜单车,链家等一系列的共享经济实例涌入了中国市场,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7》显示,2016年中国分享经济市场交易额约为34520亿元,比上年增长103%,这也说明基于互联网平台飞速发展的共享经济正在以爆炸式的速度增长。此时对于共享经济的研究如雨后春笋般呈现多角度的全方面发展,谢志刚、庞庆明、董成惠等人对共享经济的研究从经济理论层面出发,认为共享经济的核心特征应当是人类社会经济中“合作”的扩展,共享经济就是一种已经成为商业模式并且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的,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以共享使用权为目的的消费模式。唐纯、杨学成以及涂科从宏观层面分析共享经济的内在价值以及其对经济结构等产生的作用。王亚丽和于博则分别从供给侧改革和区块链的角度阐述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以及对两种角度下共享经济未来的展望。同时,在当今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对未来的可持续性增长时,共享经济的绿色发展也成为了共享经济研究的课题之一。而随着共享经济实例在国内井喷式的增长,业内也有人提出质疑,滴滴打车、摩拜单车这些新兴行业是否是真实的共享经济。但更多的关注点在于共享经济产生的新的商业模式上,对于商业模式的研究则集中于共享经济产生的商业模式方式,与传统的商业模式产生的冲突,对现有的经济体系产生的影响以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三)共享经济的特征

1.以互联网平台为支撑,利用大数据技术对供需进行匹配。董成惠、陈新民、冯骁、宋鹏等人就指出,共享经济就是以创建一个P2P网络平台的方式,使得商品或服务的供求和需求双方拥有一个交易机会,并且通过这种信息技术平台进行大数据化的即时匹配,实现了跨空间的点对点交流。不仅如此信息技术平台本身也能够产生多维度的效应,带来多维价值。

2.消费理念更加先进,闲置资源利用充分。共享经济的产生源自于一种完美设想的消费理念,马克斯·费尔逊和琼·斯潘思在提出“协同消费”这一概念时,就指出这是一种资源共享的模式,虽然当时仅限于个人对个人,但更多的是进行非传统意义的买卖和租赁的消费模式,这种消费模式已经是在传统消费模式上的创新之举,而共享经济的最终目标走向是实现非盈利化的资源共享,这与市场经济现有的消费模式相比更加先进。同时,陈新民、冯骁、宋鹏等人认为作为共享理念的实际表现的协同消费能够盘活闲置存量,能将资源利用的更加充分。

3.分享而非买卖,即使用权优于拥有权。益言指出,共享经济的转移使用权是以物品的重复交易和高效利用为表现形式的。吕本富、陈新民、冯骁等人也表明物品的所有权累计即为财富的观点不被认为是主流,市场上更多强调的是物品的使用权,并且强调使用权、弱化所有权的思维模式也是共享经济能够迅速发展的思想基础,通过与他人共享一件商品与服务的方式节省资源、金钱、空间和时间,是共享经济的典型特征。

三、共享经济商业模式及其比较

(一)共享经济商业模式

关于商业模式的分类因角度不同而有不同,schor将共享现象划分为四类:商品再流通;耐用物品利用率的提升;服务交换;生产性资产共享。botsman和Rogers将共享经济商业模式划分为三类:产品服务系统(product-service systems),基于企业开始从过去的销售商品转变为提供与产品相关的服务的现状,大量产品服务交易平台开始涌现;市场再流通(redistribution markets),市场上出现了能够高效处理二手物品的新型平台;协同式生活(collaboration lifestyles),越来越多的有着相似需求和兴趣的人开始交换分享一些例如时间、空间、技能、知识等相对隐性的资源(益言,2015)。亚历克斯却从供给方与需求方的角度将共享经济分为两种模式:商家对客户型(B2C)以及点对点型(P2P)的。不管是哪种分类方式,正如罗宾·蔡斯在《共享经济:重构未来商业新模式》一书中指出的那样,共享经济有三大参与主体:商品或服务的需求方、供给方和共享经济平台。

共享经济商业模式有三个关键点:整合利用闲置资源;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供需匹配和监管;个人从线上到线下参与分享合作。共享经济的盈利方式包括平台及推广费,平台通过收取部分运营服务费以保证其正常运转;线下展示费,将广告与宣传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获取运营费用;增值附加费,当资源不断地叠加时,大数据技术会使得共享经济平台逐步成为数据中心,从而产生另一种经济业态以获取收益(周礼艳,2016)。

(二)共享经济商业模式的比较

亚历克斯表示,共享经济的商业模式分为两类:B2C(business-to-customer)和P2P(peer-to-peer)。B2C是商家对客户,即供应方是企业或是互联网平台本身拥有该商品或服务,商家再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资源信息的整合,为需求方的客户提供商品、服务以及中介性的作用,此时的互联网平台还需要对其所拥有的该商品或服务进行维护,具有一定的成本。P2P模式与B2C模式的目的一致,方便客户得到商品或服务,但方式有所不同。P2P模式是个人对个人的,供求方和需求方都是独立存在的不同个体,互联网平台完全不拥有某一商品或服务,而仅仅是对该资源进行信息搜集,将供需双方的需求进行匹配,对此,平台不需付出额外的成本。所以,P2P模式更具有商业竞争力,但是B2C更具专业性,更具备企业集成的优势。

四、共享经济商业模式产生的影响

(一)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有利于产生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

秦海涛、张怀勇、张贵鹏等人指出,对资源的利用是经济学中重大的问题,共享经济商业模式正在利用其平台和大数据系统发挥其独特的效应,将利用网络和大数据系统获取的累计闲置资源信息以及需求信息进行二次加工处理,实现需求和供给的最优匹配,将传统经济涉及不到的占市场大部分份额的闲置资源都充分调动起来,对现有资源在现有时间内进行重新配置,进行资源的再次整合,产生了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释放了现有经济中的潜能。

(二)不占用任何资源,降低了成本,创造了更多的商业空间,推动产业转型和结构调整

Dervojedaeral指出共享经济是对一段时间内供需双方能够就某一交易成本达成的共识。秦海涛和陈新民、冯骁、宋鹏等人从交易成本理论视角阐述了共享经济是将交易成本最小化的匹配供需双方需求的消费的集体化机制。滴滴打车、摩拜单车、zipcar等都通过大数据系统对信息进行二次加工,起到有效匹配供需的作用,电子信息平台的迅猛发展极大地降低了传统商业模式下的各种匹配的间接成本以及多道程序之间的传递成本。同时也是因为为了使交易成本降低带来的互联网平台的运营、维护、管理、会员拓展等需求提供了更大的就业岗位(牟焕森、肖雪、宁连举2013)。冯玲从宏观层面提出共享经济在提供就业机会,提高生产者收入的同时,帮助消耗了更多的过剩产能,促使传统经济模式得以改革,推动了现有经济结构的进一步优化,转型升级。

(三)有利于转变消费理念,推进消费结构改革

新的消费模式是共享经济的一大特征,消费者的消费观念逐渐从以买为主的所有权式的消费向以租为主的所有权式的消费转变(张怀勇、张贵鹏,2017),传统的所有权式的消费不能够满足人们对于物品使用权的需求了。牟焕森从由james.F.Moore提出的“商业生态系统理论”的角度来比较协同消费商业模式与传统商业模式,指出协同消费不同于拥有相对简单要素的传统经济,是一个价值增值和经济剩余产生、分配的过程,它基于传统经济又是传统消费的延伸和优化。共享经济把消费者从拥有更多物品使用权的追求中解放出来,通过对闲置资源的再利用达到减少浪费,形成一种‘去物质化’的健康的生活态度的目的(董成惠,2016)。

(四)改变传统交易环境,使得供需双方交易更为平等

传统交易模式中消费的单一化、集群化不能够满足现行的个体化消费需求,共享经济的“柔性生产”和“准时供给”解决了现有的矛盾(益言,2015)。通过虚拟的共享平台,给使用有形或无形资产的密集个人用户社群赋能,使得交易双方的关系变得更加对等(杨帅,2016)。对于供需双方而言,共享经济带来的不仅是对商品和服务需求的满足,更是满足了人们的社交需求。促进社区文化和分享精神的形成,有利于精细化、多元化的繁荣社区和人际交往的形成(牟焕森,2013)

(五)共享经济降低资源消耗,推动向可持续绿色生态型消费模式的转变

共享经济这种低交易成本、高效率、少浪费的消费模式,是对过度消费的反思(董成惠,2016),它是一种资源节约型的经济(杨帅,2016)。因为转变了消费观念,共享经济也打破了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之间的界限,对资源的高效、低成本利用推进了可持续发展经济模式的形成(益言,2015),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五、共享经济的问题

(一)一方面对传统经济形成冲击,另一方面达不到传统经济的专业化,闲置资源利用不充分

杨帅直接从市场的角度表明,对使用权的消费将直接减少消费品的购买,随之而来的则是传统产业发展和市场扩大的阵痛。共享经济的迅猛发展对现行法规制度、市场格局和生产关系产生冲击影响,尤其对传统经济格局的冲击更为显著(益言,2015)。另外,相对于传统市场而言,共享经济所占的市场份额依然很小,因为市场缺乏相应的评估标准和条件,大部分的商品和服务都是处于最简单的互换交易,造成真正有效的共享经济参与方比较少,且商品服务的再利用率低的状况。电商发展融合程度低,造成可再利用的资源有限(周礼艳,2016)。

(二)多重矛盾出现,形成了不良的竞争市场

杨帅对未受监管的共享经济服务的公平性提出了质疑。秦海涛从政府层面进行阐述,因为许多监管和合法化的政策都还在制定当中,现下的市场正处在灰色地带,此时的共享经济企业暂时性的逃避了传统经济税收、社保等义务和责任,但是这正和传统企业之间形成了不公平竞争,直接形成了不公平却又不受监管的竞争市场,而往往不法分子抓住监管的空白期做出违法违规行为。同时秦海涛也进一步指出,在位者通过自身不断优化大数据优势对市场进行垄断,对于后进入市场的生产者而言具有先决性的市场份额挤压,容易形成新的行业壁垒,并且有可能恶意操纵市场,从而扰乱市场公平竞争。共享经济会使社会责任缺失,各大企业通过互联网平台出售其并具有所有权的各类资源时并不产生紧密的合同关系,并因此绕过了政府监管,回避了大部分雇用成本和社会责任,由此带来税收、保险、安全等一系列的政府的管治问题(益言,2015),不利于社会稳定。

(三)第三方平台准入门槛低,监管乱,不利于消费者利益保护

共享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基于互联网平台的迅速上升,并依靠其支撑的,但由于对交易平台的准门槛约束不足,导致交易平台难以承担监管跟安全保障的义务。供需双方也无法界定得特别清楚,对于新经济模式下的法律监管空白,现有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约束不了双方的交易行为的,消费者权益就处于悬空状态了(高原,2015)。秦海涛直接指出第三方平台缺乏对交易过程的强制保险服务,这也表明法律空白可以通过市场经济自身得到调节。

(四)新的劳资关系带来新的监管问题并且供应方的利益也得不到保证

共享经济带来了模糊的员工保障安排,共享平台企业自我定位为平台提供者,无法将服务提供者具体定义为合同工还是全职员工,这也将损害共享经济的核心优势(益言,2015)。

(五)诚信体系建设失衡,供需双方责任不清

共享经济不同于传统经济,在进行物品销售的时候,传统经济下,商家已经批量化的生产好商品,只需要寻找需求方,而共享经济则是在时间和空间上同时提供供方与需方的商业模式,此时平台的作用是创造市场。而通过网络等媒体很容易使交易达成,这恰恰忽略了供需双方本身在交易中所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高原,2015)而造成供需双方责任不清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国内的诚信体系还未能建立起来,相应的保证机制还不够完善,共享经济未来的发展缺乏一个合适的外部发展空间,(周礼艳,2016)供需双方不诚信造成的不承担责任义务的事情屡见不鲜。

六、共享经济商业模式未来的走向

对于共享经济商业模式的未来走向,大部分的研究认为共享经济商业模式可以解放大量社会生产力,提高资源利用率,节约社会资源。共享行为带来的合作剩余和更多由共享带来的创新将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宋逸群、王玉海,2016)。正在形成的共享开放生态系统,将更多共享资源注入市场当中去,推动共享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成为我国新一轮经济发展的新动力(益言,2015)。持积极态度的研究还表明共享经济有两大发展趋势:1.c端参与的盈利性共享经济会向传统经济的集约化靠拢,逐步转向B2B的商业模式。2.共享领域从私人资源再利用到公共资源协同共享,将众多分散的用户与数据也变成了可利用的资源,解决资源过剩问题(张新明,2016)。有些研究表明,共享经济虽然有着监管缺失的弊端,但是低成本,低消耗的优势大于劣势,能够扩大共享经济的规模,所以共享经济一定会成为未来的主流(高原,2015)。针对共享经济的弊端,益言等人也给出了“以创新思维逐步完善配套监管体系,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将是下一阶段推动共享经济发展的关键”的观点。但并非所有的研究都认为共享经济商业模式有着积极地发展前景,也有不少人对共享经济未来发展抱有观望态度,对于共享经济发展是否完全颠覆现有行业规则,是否会促进垄断,是否会限制于“共享”而减少新产品开发的问题,时间会给出最好的答案。(冯玲,2016)

七、结论

通过对国内外关于共享经济商业模式最新文献的梳理分析,我们对于共享经济商业模式有以下结论:

共享经济是一个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点对点的共享商品与服务的系统。能够最大化地利用现有的资源,消耗过剩的产能。在冲击传统经济的同时也给传统经济带来了新的转型模式,对共享经济的影响大都认为是利大于弊的,合适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前景的,但是也有人反向观之,认为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共享经济未来发展呈观望的态度。

[1]杰里米·里夫金.零边际成本社会:第2版[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224-228.

[2]Weitzman,M.L.,The Share economy:Conquering Stagflation,Bost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3]Marcus Felson,Joe L.Spaeth.Community Structure and 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A Routine Activity.

[4]雷切尔·博茨曼,路·罗杰斯.《共享经济时代 互联网思维下的协同消费商业模式》[J].交通与港航,2016,(05):71.

[5]罗宾·蔡斯.共享经济:重构未来商业新模式[M].王芮,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9.

[6]牟焕森,肖雪,宁连举.协同消费的商业模式创新研究[J].探求,2013,(01):51-56

[7]董成惠.共享经济:理论与现实[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16,(05):4-15

[8]秦海涛.共享经济商业模式探讨及在我国进一步发展的建议[J].商业经济研究,2016,(24):124-126.

[9]张晓芹.共享经济下的商业模式创新[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3):11-14.

[10]刘奕,夏杰长.共享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动态[J].经济学动态,2016,(04):116-125.

[11]杨帅.共享经济类型、要素与影响:文献研究的视角[J].产业经济评论,2016,(02):35-45.

[12]吕本富,周军兰.共享经济的商业模式和创新前景分析[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6,(07):88-95.

[13]冯玲.共享经济:新型商业模式“乘风起飞”[J].现代经济信息,2016,(15):326-327+346.

[14]郑志来.共享经济的成因、内涵与商业模式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16,(03):32-36.

[15]叶寒青.共享经济:一种新商业模式的兴起[J].现代商业,2016,(22):73-74.

[16]梁文凤.共享经济发展下中国绿色就业战略转型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7,(05):141-143+153.

[17]李东楼.滴滴摩拜们是共享经济吗?[N].人民邮电,2017-03-24(005).

[18]于博.区块链技术创造共享经济模式新变革[J].理论探讨,2017,(02):103-107.

[19]周坤维.共享经济时代的企业商业模式分析——以ofo共享单车为例[J].经营管理者,2017,(03):96.

[20]杨学成,涂科.共享经济背景下的动态价值共创研究——以出行平台为例[J].管理评论,2016,(12):258-268.

[21]董成惠.共享经济:理论与现实 [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16,(05):4-15.

[22]王亚丽.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的共享经济 [J].改革与战略,2016,(07):87-90+154.

[23]庞庆明.中国特色共享经济:本质特征与关键路径[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07):65-71.

[24]郑志来.供给侧视角下共享经济与新型商业模式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6,(06):15-20.

[25]唐纯.共享经济对经济结构调整的作用机制 [J].改革与战略,2016,(04):10-13.

[26]谢志刚.“共享经济”的知识经济学分析——基于哈耶克知识与秩序理论的一个创新合作框架[J].经济学动态,2015,(12):78-87.

[27]孟凡新.共享经济模式下的网络交易市场治理:淘宝平台例证[J].改革,2015,(12):104-111.

[28]王喜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与共享经济 [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5,(11):12-15.

[29]唐清利.“专车”类共享经济的规制路径 [J].中国法学,2015,(04):286-302.

[30]刘扬,王绍辉.扩大居民财产性收入,共享经济增长成果[J].经济学动态,2009,(06):59-62.

[31]中央编译局办公厅副主任 王伟中.让国民共享经济增长的成果[N].社会科学报,2005-02-17(004).

[32]陈虹.共享增长: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现实与思考[J].国际经济评论,2003,(05):51-55.

[33]钟华生.共享经济模式探索 [J].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06):44-48.

[34]张忠庆,吕贵德.拓宽改革思路强化改革措施——安阳市脉管炎医院实施股份参与共享经济模式[J].中国医院管理,1992,(09):10-11.

[35]李怀勇,张贵鹏.基于共享经济的商业模式创新[J].商业经济研究,2017,(01):120-122.

[36]益言.共享经济发展简介[J].金融会计,2015,(12):39-43.

[37]高原.共享经济的现状及其在中国的发展趋势[J].经营管理者,2015,(35):232.

[38]共享经济商业模式.

[39]共享经济:如何迎合商业、社会和环境需求及获取竞争优势.

[40]周礼艳.O2O共享经济商业模式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6,(36):1-2.

[41]陈新明.共享经济述评及展望[A].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第十一届(2016)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2016:9.

[42]宋逸群,王玉海.共享经济的缘起、界定与影响[J].理论参考,2016,(09):4-9.

F832

A

1008-4428(2017)09-112-04

指导老师:蔡泽祥。

杨雨薇,女,江苏南京人,南京审计大学金融学院学生。

猜你喜欢
商业模式消费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有线电视商业模式创新优化研究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40年消费流变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新消费ABC
传统媒体商业模式坍塌的根源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