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中尧
作文,无外乎语言的表达和表达的语言。无论是基于表达目的意义的考量,还是着眼表达方式方法的选用,语言都是最基本的要素与载体,作文过程中遣词造句的重要性自不待言。这一方面,材料作文又有其特别的要求和讲究。
首先是命题材料总是带有或直接或蕴含的表达要求。譬如: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命题所给出的材料内涵以及相关要求,决定了写作者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或任一个方面加以表达,都必须以论述为主,必须采用第二人称,遣词造句的语意及语气都应当给人一种面对面的感觉,对什么人说什么话也就有所讲究了。再如这样的命题:我们在长辈的环绕下成长,自以为了解他们,其实每一位长辈都是一部厚书,一旦重新打开,就会读到……十八岁的我们已经长大,今天的重读,是成年个体之间平等的心灵对话、灵魂触摸,是通往理性认知的幽径。请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深入思考,围绕“重读长辈这部书”写一篇作文。“重读长辈这部书”的要求,具有非常明确的指向性,作文不管是叙还是议,遣词造句都必须清晰地显现“读”的情态和“书”的状态,不可笼而统之地表达对长辈的认识、认可等等。
再就是材料作文的表达必当具有基于材料而生成的目的意义。“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不关注材料作文的主旨走向,只是信马由缰地填词编句,甚至无厘头地调用华美的辞藻来堆叠成句,这样的“乌合”之词句,是难以达到作文应当中心明确、表达准确的最基本的要求的。就像这样的文字:①千年一如既往地淡漠了浮华,吹落了曾经,丢掉了汉宫飞燕,迷失了阿房大火,销熔了战场硝烟,……,铸就了辉煌。②个性是夜莺对漫漫长夜无尽的告白,是冬梅对白雪的无限依恋,是孤峰对苍天的不甘攀比……文字①,说的是什么和为什么这样说,陈述的对象以及陈述的目的都是飘忽的;文字②,好像是在谈“个性”,可要是将“个性”二字换成其他词语,三个“是……”不也一样可以贴上去吗!言语的内容先于言语的形式而存在,内容和形式不可分离的特点,使遣词造句的效果与影响最为直接明快地显现在读者面前。上述文字,言语的内容不可谓不丰富,言语的形式不可谓不漂亮,但遣词造句却依然是那么的苍白乏力,根子就在于徒有表意的字词而无意表的魂魄。
写作的目的决定着采用的文体,所用的文体决定着表达的方式,表达的方式当由遣词造句得以显现。作文的文体目的与文字表达之间始终有一个“适配”的问题。以何种表达方式为主作文,文章也就具有了相应的表达目的。作文不主张“以叙代议”或者“以议代叙”,是因为叙、议各有不同的目的侧重。一旦目的明确,就必须要让表达的内容通过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五种表达方式的合理配置,通过对应的遣词造句来实现言语表达效果的最大化。在重视素材内容选取和加工的同时,充分考虑言语表达效果的各个方面,充分考虑字、词、句的语言形式和语(语法)、修(修辞)、逻(逻辑)的表现形式。
遣词造句之“词”与“句”,讲求的是鲜活。这里的鲜活,并非一般意义上所谓的新词语或新说法,鲜,就是要有吸引力;活,则是具有生命力。前者吸引人的眼球,后者打动人的心魄,两者缺一不可。例如这样一段文字:钢筋水泥筑就的城市森林拔地而起,蜿蜒曲折的高架桥穿越重叠,地铁为厚实的土壤穿孔,飞驰的轿车在路上吞云吐雾。我们的城市借着路面上各类汽车的咆哮,宣告着城市现代化的到来,却掩盖不了生活的呻吟:我们的蓝天消失不见,雾霾早已迷住了双眼,一方宁静被汽笛的嘶吼刺破,城市风景成为车窗外匆匆掠过的阴影。本段文字以鲜活的词句所叙写的城市实况,体现了遣词造句力求“三精”的重要。第一是“精确”,对一般的表述对象,用词一定要做到精准无误,无论是对命题材料的转述,还是对手头素材的调用,都要注意概念的对位;第二是要“精致”,在准确无误的基础上选用最为恰当的语词来组合成句,必须要有不示人以璞的意识,力求遣词造句的精致表达;第三是“精心”,同样的意思可以有不同的表达,一个道理可以有一千种说法,要用心选词组句,不可随意应付,甚至言不由衷。像:如果把世界比作黑夜,那么变化是划破黑夜的晨曦,因为世界离不开变化,而变化也需要领跑者。在变化中也有领跑者的牺牲,就像哥白尼,但后人会跟随他的路,冲出愚昧,于变化中听惊雷。这段论述“变化”的文字,每一句都不离“变化”二字,并且采用了比喻及联想的手法,但在遣词造句的过程中却明显不够精心严谨。一是运用比喻,没能精致地显现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很随意地“把世界比作黑夜”,有悖事理;再就是说“变化中也有领跑者”,错位的表达,不够精准;还有就是“跟随他的路,冲出愚昧,于变化中听惊雷”,无论是动态还是情态,都存在搭配不当的毛病。
由以上例举不难看出,提升遣词造句表现的力度,优化遣词造句表达的效度,要充分关注动词的选用,因为动词是整个句子中最为灵动、鲜活、耀眼的词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由此,也就特别需要关注其与前后其它词语准确、鲜明、生动的搭配。选用具有强烈动态感的词语,就词语自身而言,要有显明的画面意味;以动词为核心组合成句,要有明晰的场景意识。画面感可以给读者以丰富的联想空间,形象的场景,则能給人以身临其境的体悟。如:拿“洗涤”来表示“清除”,更有质感;用“钳制”就比用“管制”更富想象力;以“镌刻于心”来表示“牢记不忘”更具动态感。
围绕动词而调用恰如其分的名词和恰到好处的形容词,也是遣词造句不可忽略或随意的一个方面。譬如:西塘与乌镇、周庄不同,后者是穿着一袭素纱的女子,撑一把油纸伞伫立在江南的细雨中,温婉如玉。西塘与她们相比,却更像是淡妆的少女,没有乌镇的热闹与周庄的静谧,更多的是俏皮。句中,“穿、撑、像是、没有”等所配搭的形容词、数量词,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无论是语言的表达还是表达的语言,都少不了方式方法的讲究。单就动词和形容词的使用而言,就可以不失时机地运用修辞中的比拟之法,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巧妙的动态或情态互置(把人当物、把物当人),可以使无生命的变得有活力,有生命的变得有感情,有感情的变得有思想,反之亦然。而一般的名词和量词,则可以多多考虑采用比喻的手法加以表述。如:一阵风吹过,树上被秋踮着脚尖染黄的树叶沙沙作响,似在呜呜哭泣,似在默默呜咽。我读出了梧桐的落寞与惆怅,它在感慨:为何生命如此短暂,转瞬即逝,平凡的一生如此不堪回首?我心里咀嚼着这一缕阴沉。从形象到抽象,化抽象为形象,几种修辞手法的融合使用,大大地提升了文字表达的张力,客观的氛围与主观的心绪相得益彰,也平添了些许哲思的韵味。从句子组合表达的层面讲,也应当有心使用排比、对偶和反复等修辞手法,以使遣词造句更为华美流畅;同时,可以适当考虑运用假设句、反问句或整句来表达某一个意思或某一个方面,以使遣词造句更具气势力度。
作文,方式方法的共用与文体文旨的相通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落实到语言表达上,就情同车轮与车辙,既不可无轮而行,更不能南辕北辙。唐代大诗人杜牧说得好:“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苟意不先立,止以文彩辞句绕前捧后,是言愈多而理愈乱。” 可见,最佳的遣词造句必定是最契合写作主旨的言语表达。这一点,对写材料作文来说,显得尤为重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