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需”里的“教育文明”

2017-11-03 21:33王学伦
师道 2017年10期
关键词:跳绳校园孩子

王学伦

近期,《人民日报》上的一篇时评文章《美育是一种刚需》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作者认为,“当每一个公民都拥有发掘美好的眼睛与心灵,拥有完善的性格、更富情趣的人生和更高的精神境界,不仅是个人之福,也是国家之幸。”归根结底,教育是帮助一个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更成功地寻找自己的幸福。拓展教育的宽度和深度,让孩子们在更为广泛的时空里进行阅读、参与体育运动、感受绘画和音乐艺术、从事科技制作等,这些都是富含美育因素、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的教育活动。从某些方面说,这些都是教育的“刚需”,它诠释了教育文明,体现了一方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和办学品位。

为弱者付出——弥合撕裂的群体

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的总体特征决定了教育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除了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外,还是带有竞争、选拔性质的教育,这意味着学生学习分化进而产生群体撕裂是在所难免的。撕裂后的弥合能力则体现了一个区域教育发展的文明程度。在紧张严肃的学习生活中,让孩子们重新从阅读、参与体育运动、感受绘画和音乐艺术、从事科技制作等活动中领略日常生活的诗意和美感,可以帮助孩子们找回被学习绑架的生活。这样的感受往往需要一些特殊的设置才可以让他们重新观察身边熟悉的景象,在寻常的校园生活中享受生命的舒展和自由,进而对学习环境和人际氛围产生一种温暖的体验。

我市有一所地处偏远的农村中学,严重缺乏从事艺术教育的专职教师,在这样的条件下学校仍然坚持开设校园艺术课,每天一节课,纳入作息时间表。该校最初开设的是校园音乐课,后来逐渐丰富为校园艺术课,开展校园音乐课、校园朗读者、校园小剧场和校园棋社等几个方面的活动。校园艺术课实际上是学生自主管理的社团组织,是全校师生每天共同参与的一节课,它解决了学校专职艺术教师缺乏的困难。学生在学习中成长,在自我管理中提升,在歌唱中感受音乐的魅力,在方寸舞台品味世态人生,在四方阵内运筹帷幄冲锋陷阵,校园真正成了学生开启智慧的天地,成为学生成长的家园。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生活水平有差异;因为各个方面的原因,学业水平同样参差不齐。但是,一旦开始唱歌、朗读、演出、对弈,他们立即进入了另外一个角色,获得了全新的角色体验。尤其是学业成绩滞后的孩子,感受到重新开掘生活、发现自我的惊喜,精神面貌有了明显变化。

美国学者艾伯利斯明确指出:“艺术教育有利于形成一个有内聚力的社会。”附着于艺术之上的文化、精神、价值是相通的,它有利于孩子们重新认知自己,认知他人,从而形成强大的群体内聚力。艺术活动更需要合作、理解,其过程往往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分享、合作完成的。艺术活动不是教育问题的解药,但它打开了新的可能性。决定一个学校文明指数的,不是优秀的孩子而是相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孩子;评价一个学校的教育情况,判断标准不是优秀孩子的高度,而是弱势的孩子有没有得到课程层面的关注和尊重。

为细节付出——描绘生命的底色

每个儿童内心深处都有一颗蓬勃生长的种子,只是它取决于是否能够被浪漫地唤醒,又是否在足够强大之后,能够被综合塑造为融入生命的、绵延一生的力量。通过阅读、参与体育运动、感受绘画和音乐艺术、从事科技制作等,可以在孩子心中播下美好的种子,可以形成螺旋上升的经验结构,形成足够丰富的感受、感知以及沟通能力,为一生的生活打下厚重的底色。阅读在唤醒孩子生命意义感、丰富孩子的情感和认知世界方面具有独特的、无以替代的功能。而指导学生阅读是一件说起来简单却又需要久久为功的一门功课。

我市第一中学的一位女教师,因为忧虑孩子们的读书现状,在引领他们读书方面锲而不舍,做足了细节上的功夫。双休和假期她也要求孩子们起床之后的早读不少于20分钟,放假第一天这位教师就把下学期要学的诗抄写下来发到家长群里,让家长带着并督促孩子读。她还引导孩子们专注午间阅读30分钟、利用晚自习开始前的10分钟读《学庸论语》、进行睡前阅读、利用课余时间碎片化阅读……每学期开始她给孩子们定好阅读书单——过去的一学年,上学期他们共读的书是12本,下学期是14本,一个暑假又读了11本,加起来是37本,一年间每个孩子的读书量就是这么大。因了阅读而产生的家校互动,这位教师在家长中建立了极高的威信,拥有让孩子们深信不疑的教育话语权。上个学期他們班“亲子共读”读了李春雷写的《摇着轮椅上北大》。这本书是这位教师偶然读到的,觉得特别好,就在群里推荐给家长了。结果真的产生了许多共鸣,很多家长说是流着泪读完的。家长们读了之后写了读后感,一位正在徐州化疗的母亲没来得及写后来坚持补交上来。家长的读后感由教师打印出来,贴在班级墙上让孩子们学习点评,并投票选出最优秀的予以颁发奖状。学期末这位教师的班级出了两本文集,其中一本《剪影》就是收录的家长文章。让人欣慰的是,很多家长在这位教师的影响下也开始阅读了。

阅读唤起孩子对美好人生的向往,培养他们的审美趣味,帮助他们形成审美观念。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感受、欣赏、理解和创造,孩子们会逐渐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一旦他们成为审美的主体之后,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按照美的样式来改进自己的生活了。为细节付出,一定急不得。面子易学、里子难补;学业成绩的提高也许可以很快,但涵养人性则需要耐心。过分看重学业成绩乃至升学水平,忽略精神发育、人格建构等方面的软实力,这不是优秀教育工作者的心态。

为未来付出——实施完整的教育

经济理性作为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论基石之一,使传统的教育管理不管是在手段上、方法上,还是在效率上都得到了科学的提升,但是教育管理如果过分强调“经济理性”,在收获效益的同时,其自身的价值和意义难免会遭到颠覆,从而招致对人的漠视、教育价值的失落和教育目的的异化。教育的本质是传承文化、创造知识、培养人才,把孩子们培养成有理想信念、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所以我们必须面向未来,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个性特长,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把共性教育与个性发展相结合,实施完整的、富有人文性的教育。endprint

健康是孩子一生的财富。“以人为本”的教育信念让我市一所名不见经传的村级小学高度重视开发校园运动课程,从而拥有非比寻常的办学格局。该校成立了“花样跳绳”特色创建领导小组,制定了创建活动三年规划,希望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實现“人人会跳绳,个个会花样,全员参与”的运动课程目标。他们充分利用体育课、课间10分钟及下午的大课间活动等时段组织学生进行训练;定期举行各种跳绳比赛,以赛促训,最大限度在短期内取得明显的成效,增强师生的成就感。花样跳绳开展以来,课间空闲时间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训练项目。孩子们会了一个花样,还想再学另一个花样,没有了追逐打闹的时间,多余的精力在课间得到了释放,上课时更能集中精力,没有以往的小动作;课间秩序变得越来越好,让学校没有多少教学经验的代课教师也很容易驾驭课堂,为“向40分钟要质量”奠定了基础。学校专门派出了两位教师到外地参加跳绳教练员与裁判员培训活动,学习了许多跳绳方面的专业知识。在他们的指导下,学生花样跳绳的质量有了进一步提升,现在像“前空翻”“侧空翻”“一字马”等体操动作,不少学生已能熟练运用在花样跳绳中——这在过去是连想都不敢想的,学生的潜力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柏拉图说,“为了让人类有成功的生活,神提供了两种管道——教育与运动。”我们也越来越看到,这两种管道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特色跳绳不仅锻炼了孩子的协调能力、弹跳能力、速度及耐力,还培养了孩子的自信力、创新能力及团结协作、沉着冷静、积极进取的良好品质。

创新创未来。近年来,市教育局始终将科技创新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在徐州市第十一届青少年科技竞赛中,我市50余名学生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市教育局获优秀组织单位称号。在第14届中小学NOC活动全国决赛物联网创新设计赛中,我市7名学生荣获全国一等奖。在2016年青少年高校科学营东北大学分营特色活动和重点活动机器人设计大赛中,我市代表队荣获机器人设计大赛亚军。在近期举行的第二十七届“江苏省青少年电子技师认定活动”中,我市青少年发展中心机器人代表队获得徐州赛区智能拉力团体赛冠军,并且包揽前四名。面向未来的教育要关注孩子的最高心理需求——自我实现的需要,以增强探索能力为核心,以提高创造力为目的,通过培训和教育等手段来培养弥漫于整个学校的动手动脑气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使他们不但能勤奋学习,而且能充分发挥其潜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实现人与智慧活动的真正融合,使他们活出生命意义,自我超越。

校园生活的参差百态是教育幸福的本源。每个孩子都有选择的意愿,如果在一所学校,孩子们的各种选择都可以被包容,都是可行的,那么他就是幸福的。所以,教育要把孩子从片面的知识学习和题海战术中解放出来。爱因斯坦论述人生的时候说,“尽管如此,我们都认为,一个人活着就应该扪心自问,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度过一生,这是一个合情合理的问题,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我看来,问题的答案应该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满足所有人的正面欲望和需要,建立人与人之间和谐美好的关系。这就需要大量的自觉思考和自我教育。”我们的教育也需要这样的自觉思考,致力于追求“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满足所有人的正面欲望和需要,建立人与人之间和谐美好的关系”。性之所近,力之所能。人具有无限的可能,孩子们自己并不知道自己的潜力在哪里,而教育,就是应该提供发现和发展这种潜力的机会。拒斥一维的、平面的、刻板的教育管理和生活秩序,是教育最基本的人道主义。

(作者单位:江苏新沂市教育局)

责任编辑 邹韵文endprint

猜你喜欢
跳绳校园孩子
跳绳的起源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NO.10 跳绳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宝宝鸭跳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