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联合脑电生物反馈治疗流浪精神病患者

2017-11-03 05:45胡凤香袁也丰
实用临床医学 2017年8期
关键词:脑电生物反馈流浪

谭 悦,胡凤香,袁也丰

(1.南昌市精神病医院精神6科,南昌 330029;2.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身医学科,南昌 330006)

药物联合脑电生物反馈治疗流浪精神病患者

谭 悦1,胡凤香1,袁也丰2

(1.南昌市精神病医院精神6科,南昌 330029;2.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身医学科,南昌 330006)

目的探讨在一代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对流浪精神病患者的辅助治疗作用。方法将由救助站或公安部门送至收容救治的流浪精神病患者10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50例,给予单用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研究组50例,给予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联合脑电生物反馈治疗。2组患者于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2组的临床疗效,采用护士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OSIE)评定患者的日常行为能力。结果治疗12周后,2组患者的PANSS量表评分提示病情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其中研究组患者PANSS的阴性症状、精神病理学症状改善更加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前后NOSIE评分提示,研究组患者的病情总体估计分较对照组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药物联合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对流浪精神病患者的精神病性症状以及日常行为生活能力的改善有辅助治疗作用。

脑电生物反馈治疗; 流浪精神病患者; 辅助治疗

流浪精神病患者常常由于精神病性症状的影响流落街头,他们因为行为怪异,肇事肇祸,自伤或伤人行为而被救助站或民警送入精神病院救助治疗。他们长期温饱无保障,情感无寄托,卫生状况差,自理能力低下,与普通精神病患者相比,流浪精神病患者的精神病性症状、迟缓、激惹指标评分较高,个人整洁、社会兴趣及社会能力评分较低[1]。流浪精神病患者难以融入社会,通常都有过被打被侵犯的经历,往往更容易合并多种行为障碍与情感障碍[2]。而由于治疗经费有限,这类患者入院后常常只能被给予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并且因病史不详或营养不良等原因,治疗药物往往剂量较低,因此治疗效果不甚理想。这类精神病患者长期滞留在院,对自身及社会都将带来越来越重的负担。因此需要有更多样化的干预措施来提高流浪精神病患者的临床疗效。

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属于一种物理治疗方式,具有无创伤、治疗参数可个体化调节的特点,无不良反应,安全性高。近年来逐渐在临床开展,用于焦虑障碍、睡眠障碍、精神分裂症的辅助治疗,且有相关有效性报道[3-5]。本研究采用药物联合脑电生物反馈治疗的手段,探讨其对流浪精神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对其日常行为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来自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由南昌市救助站或民警送入南昌市精神病医院救治的流浪精神病患者共100例,男55例,女45例,入组标准:1)诊断均符合国际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10版(ICD-10)中的精神分裂症诊断。2)年龄14~65岁,无重大躯体疾病,能配合治疗者。3)经过一个疗程药物治疗,目前精神病性症状控制稳定。排除标准(受试者符合如下任何一项者,将不能入选):1)物质滥用导致精神障碍者。2)有重大躯体疾病者。3)中、重度智能障碍患者。4)不能配合完成脑电生物反馈治疗者。将10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50例,男28例,女22例。研究组50例,男27例,女23例。2组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 实施方法

2组患者均已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常规治疗一个疗程以上,目前非精神病急性发作期。对照组继续实施常规治疗与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同时给予脑电生物反馈治疗。治疗采用Infiniti 3000A生物反馈系统,采集患者的脑电波,以多种视听方式进行实时反馈,指导患者按照软件操作程序训练。治疗时间为12周,共20次,每次20 min。治疗中治疗师指导患者放松身体,体验反馈中的轻松舒适的感受,唤起患者情感的流露和愉快的体验。

1.2.2 评定工具

1)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用于评定患者精神病阳性症状、阴性症状及精神病理学症状的严重程度。2)护士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OSIE) 该量表由护士通过对住院患者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态度等多项表现来评定患者治疗中病情的演变及治疗效果,配合PANSS量表全面评定临床疗效。

1.2.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2组患者治疗前后PANSS评分比较

2组患者PANSS总分和阳性症状分、阴性症状分及精神病理分在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12周后,研究组患者的PANSS评分较治疗前下降明显(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后PAN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项目研究组(n=50)对照组(n=50)治疗前12周后治疗前12周后总分90.44±9.8757.89±10.21∗#89.96±10.2488.27±10.55阳性症状分20.30±6.4217.63±4.57∗20.41±6.3018.29±4.33阴性症状分35.78±5.9628.47±3.91∗35.62±5.7433.62±4.14精神病理分41.23±6.3132.78±3.83∗41.47±7.0239.42±4.16

*P<0.05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同时段比较。

2.22组治疗前后NOSIE评分比较

2组患者的NOSIE评分在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12周后与治疗前总评分升高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2周后研究组与对照组NOSIE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研究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NOSIE评分比较 分

*P<0.05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

3 讨论

流浪精神病患者长期缺乏家庭管理及社会的关爱,在外流浪时更容易遭遇到负性事件,多表现为情感反应淡漠,思维语量贫乏,个人意志减退,社会功能低下。他们中的大多数病史不清,卫生和营养状况差,仅用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病情恢复不甚理想,自身素质和生活质量低下。他们长期滞留在院,难以回归社会,给医院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单纯的药物治疗不足以完全促进精神病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因此采取更多元化的治疗手段就十分必要。本研究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配合脑电生物反馈治疗,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发现研究组的阴性症状、精神病理学症状和一般生活能力与对照组相比改善更为明显,说明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对流浪精神病患者的治疗有辅助作用。

流浪精神病患者属于社会最底层最弱势的群体,社会给予的关注和帮助极其有限。脑电生物反馈治疗是一种既经济又安全的物理治疗手段,用于流浪精神病患者的辅助治疗,将对他们的症状改善起到一定作用。

[1] 李桂云,张伟聪.流浪精神障碍病人临床特征分析及干预对策[J].全科护理,2016,14(10):1008-1010.

[2] 孙晓勉,赵玮.早期孤独普系障碍社区筛查量表的编制与信度、效度分析[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2,23(6):701-703.

[3] 孙志勇,黄河,张伟.脑电生物反馈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2015,27(22):8-9,42.

[4] 凤燕琼,张红霞,乔惠君,等.脑电生物反馈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伴发焦虑障碍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15,27(17):10-13.

[5] 黄殊晶,刘凤,谢雅芳.脑电生物反馈治疗住院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观察[J].四川精神卫生,2011,24(4):234-235.

(责任编辑:刘大仁)

R749.3

A

1009-8194(2017)08-0029-02

2017-05-25

袁也丰,教授,主任医师,E-mail:yuanyefen@sina.com。

10.13764/j.cnki.lcsy.2017.08.012

猜你喜欢
脑电生物反馈流浪
流浪
流浪的歌
老年焦虑症应用生物反馈治疗的效果观察
流浪猫鲍勃
现代实用脑电地形图学(续)
现代实用脑电地形图学(续)
现代实用脑电地形图学(续) 第五章 脑电地形图的临床中的应用
遇见一只流浪猫
脑电生物反馈联合米氮平治疗焦虑障碍的临床对照研究
现代实用脑电地形图学(续) 第五章 脑电地形图在临床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