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丽萍,孟令霞*
(昆山市第四人民医院,江苏 昆山 215331)
护理干预联合物理治疗在四肢骨折肢体肿胀康复的应用
姚丽萍,孟令霞*
(昆山市第四人民医院,江苏 昆山 215331)
目的分析护理干预联合物理治疗应用于四肢骨折肢体肿胀康复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四肢骨折肢体肿胀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参照组与分析组,各46例,参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分析组实施护理干预联合物理治疗,观察两组康复效果,并做出相应评价。结果 护理后,分析组优良率95.65%显著高于参照组的78.26%(P<0.05),且分析组比参照组肢体肿胀改善效果较好,分析组优于参照组(P<0.05);分析组疼痛评分(1.5±0.4)分显著低于参照组的(3.0±0.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护理干预联合物理治疗应用于四肢骨折肢体肿胀康复中的效果显著,不但能提高患者骨愈合优良率,还能有效改善患者肢体肿胀程度,进一步减轻疼痛状况,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值得推广。
护理干预;物理治疗;肢体肿胀;康复
由于四肢骨折术后容易出现肢体肿胀现象,从而导致患者血液流通受到一定的阻碍,以至于使患者肢体得不到血液供应,最终引发为血栓并发症[1]。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加重患者痛苦。因此,对四肢骨折肢体肿胀患者实施有效护理干预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帮助患者尽早康复。本文笔者对我院92例四肢骨折肢体肿胀展开分析,期待取得良好的康复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四肢骨折肢体肿胀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参照组与分析组,各46例。其中,参照组男26例,女20例;年龄22~70岁,平均(38.7±6.5)岁;骨折类型:肱骨骨折11例,股骨骨折22例,胫腓骨骨折13例;该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治疗。分析组男24例,女22例;年龄19~68岁,平均(37.2±6.9)岁;骨折类型:肱骨骨折10例,股骨骨折24例,胫腓骨骨折12例;该组采用护理干预联合物理治疗。全部患者均符合四肢骨折肢体肿胀诊断标准,根据肢体肿胀评价标准分为Ⅰ级29例、Ⅱ级38例、Ⅲ级25例,且排除有严重精神障碍、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参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治疗,分析组采用护理干预联合物理治疗,具体方法如下:
给予参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的治疗及护理,主要利用药物进行消肿,还有保持病房舒适、卫生,并进行肢体消毒等措施。
分析组则在参照组基础上采用护理干预联合物理治疗,包括:(1)环境护理,给患者创造良好的病房环境,使患者保持乐观的心态通过神经调节提高痛阈,从而减轻疼痛。(2)心理护理,医护人员应主动与患者谈心,多与患者进行良好沟通,多多包容患者,缓解其不良情绪,让患者积极配合治疗。(3)体位护理,术后采用患肢抬高位及健侧卧位的方式,促进患者肢体血液循环,缓解疼痛。(4)物理治疗,物理治疗主要联合康复科,根据患者的病情针对性使用骨治疗仪,通过电脉冲的原理,使局部血管收缩,进而减少出血量及肿胀。另外,骨折处可使用冰袋持续进行冷敷,同时观察患肢的末梢血运情况,待肢体肿胀程度降到最低限度即可。(5)功能锻炼指导:根据疾病特点,有针对性进行功能锻炼指导,如下肢通过踝泵运动、直腿抬高或压腿锻炼来减轻患肢的肿胀,以促进骨愈合速度,每天保持肌肉收缩5~10 s,15次/d,可根据患者的病情恢复程度递增运动量。
(1)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后的骨愈合情况,根据患者肢体肿胀程度及恢复状况分为优、良、差3种,并统计两组患者骨愈合优良率,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2)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后的肢体肿胀情况,肿胀评价标准分为Ⅰ级、Ⅱ级、Ⅲ级、正常4种,然后统计两组患者肿胀为Ⅰ级、Ⅱ级、Ⅲ级、正常例数。(3)监测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疼痛评分情况。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计量资料以“±s”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参照组优、良、差例数分别为11例、25例、10例,优良率为78.26%;分析组优、良、差例数分别为23例、21例、2例,优良率为95.65%,明显分析组优良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骨愈合优良率比较[n(%)]
经护理后,两组患者肢体肿胀情况均有所改善,且分析组比参照组改善效果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护理后两组患者肢体肿胀程度比较(n=46)
护理前,参照组疼痛评分为(4.6±1.0)分,分析组疼痛评分为(4.3±0.9)分,两组护理前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参照组疼痛评分为(3.0±0.7)分,分析组疼痛评分为(1.5±0.4)分;护理后两组疼痛评分均显著下降,且分析组疼痛下降程度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随着社会的发展,交通工具在不断提升的同时,四肢骨折发生率随之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2]。而且此类疾病会伴有不同程度的肌腱、肌肉、神经血管的损伤,从而造成组织间质水肿症状,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近年来,医学对四肢骨折肢体肿胀患者的治疗有了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护理干预联合物理治疗此类病理取得良好的效果。其主要通过心理调节的方式保持患者良好的身心状态,通过功能锻炼指导,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并进行针对性的冷敷等物理干预,减轻患者肿胀情况,促进受损部位组织的修复,从而提高康复效果。本次研究得出:护理后,分析组优良率为95.65%,参照组优良率为78.26%(P<0.05),且分析组肢体肿胀改善效果优于参照组(P<0.05);同时分析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研究与王欢[3]等人研究结果相符,由此可知,实施护理干预联合物理治疗对四肢骨折肢体肿胀康复患者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护理方式。
综上所述,对四肢骨折肢体肿胀康复患者实施护理干预联合物理治疗效果突出,其在有效改善患者肢体肿胀情况的同时减少患者疼痛状况,大大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1] 李 群.护理干预对50例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4,22(12):101,103.
[2] 钱立莲,刘春晖,张 娟,等.护理干预对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11(26):4027-4029.
[3] 王 欢,陈 洁,熊 敏.冷热敷与按摩配合情志护理对四肢骨折术后康复的影响[J].四川中医,2015,25(11):178-179.
R473.6
B
ISSN.2096-2479.2017.40.86.02
孟令霞,女,职称:护师,邮箱:382236025@qq.com
本文编辑:刘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