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艳+李倩影
摘要:研学旅行是一门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它是撬动素质教育的杠杆和实施新课程改革的突破口。研学旅行在2016年被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本文将从研学旅行顺应课玫趋势、符合课准要求、促进知识融合、提高学生能力和方便教师教学五个方面对其进入初中生地理课堂的必要性进行分析。
关键词:研学旅行;初中地理课堂;必要性
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一、顺应国内外地理新课程改革的趋势
研学旅游在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十分盛行,修学旅游已然形成一种传统,并认为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古人崇尚“学”与“游”的统一,倡导“知行合一”。由于种种原因这种学习方式并没有受到重视。近年来,我国政府非常重视研学旅行,并将其纳入中小学教学计划,这一决策顺应“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趋势。将研学旅行纳入初中地理教学既是对国外先进教学经验的借鉴,也是对我国传统经典学习方法的继承:既符合世界课程发展的趋势,也顺应我国中学课程改革的潮流。研学旅行进入初中地理课堂将会进一步推动地理新课程改革向更好更深的方向发展。
二、符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
通过对2016年教育部等11个部门共同制定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和相关资料的分析,可以看出研学旅行符合地理课程标准各方面的要求,有必要进入地理课堂。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研学旅行凸显初中地理课程的特征和理念
研学旅行凸显地理课程实践性和生活性的特征。研学旅行的实践性和教育性与义务教学地理课程的实践性“不谋而合”。研学旅行非常注重实践教学,它能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改变初中地理传统的教学模式。研学旅行是地理教学生活化的呈现方式,是生活地理教学的实践形式。因此,研学旅行符合地理课堂生活性的特征。
研学旅行与“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课程理念相吻合。从目的上看,研学旅行是为了引导学生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让学生在旅行过程中陶冶情操、增长见识、体验不同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全面提升综合素质。这充分体现研学旅行对“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有很大帮助。
2.研学旅行与地理课程的三维目标相契合
研学旅行中,学生能获取知识、能力和价值观三个层面的收获。研学旅行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关心生活、关注社会问题,使学生更深刻地明白地理与生活的联系,真正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了解环境的发展与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在研学旅行中学生掌握基本地理知识的同时也发现一些环境和发展等社会问题,教师应引导用已经学到的地理知识对环境问题进行分析,让学生意识到环境破坏的严重性及保护环境的紧迫性。这一过程中学生初步形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爱护地理环境的意识和行为。这些习得与地理课程中要达到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相契合。
3.研学旅行丰富地理课程资源的形式
研学旅行的开展可丰富初中地理课程资源的形式。研学旅行将地理课堂资源从学校地理课程基本资源库和计算机网络资源延伸到社会地理课程资源。研学旅行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门,从课内走向课外,从学校走向大自然、走向社区、走向社会。它以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为素材,为地理教学提供充足的资源。研学旅行是开发与利用校外地理课程资源的有效手段之一。开发与利用好研学旅行,可以更好地推动素质教育的开展。
三、实现自然、人文和乡土地理三者的融合
研学旅行中学生能实现自然、人文和乡土方面知识的融合,深化三部分的学习。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生情、校情、域情,开展以乡情、县情或市情为主的研学旅行。以洛阳市市区某中学的乡土地理教学为例,教师以“做个地地道道的洛阳人”为主题,开展为期一天的研学旅行。早上,老师带学生走走洛阳的街道,喝碗热腾腾的牛肉汤,或者品尝一下美味的锅贴。上午,乘车去龙门石窟,途中给学生讲讲洛阳最富盛名的牛肉汤的历史。在龙门石窟游玩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讲述石窟的地理位置、开凿历史、石窟景观价值、书法艺术价值及所承载的佛教文化等。让学生在旅行过程中领略中华文化的魅力,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下午返回市区后,带学生去观赏老城夜景,逛逛小吃一条街,边玩边给同学讲讲古代洛阳城的繁华,让同学们从时间和空间上解读洛阳。返校后,通过回忆和再现的方式,教师再引导学生用地理视角对旅行进行梳理和总结。这样的研学旅行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洛阳的乡土地理知识,也可以增加学生对洛阳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的学习,实现三者之间的融汇。
四、提高初中生的学习能力
研学旅行有助于中学生更深地理解书本知识,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会也会得到显著提高。当前学校教育很难实现课堂教学和社会生活的完美对接,而研学旅行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走进自然、走向社会,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其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如:教师在夏季组织学生到葡萄庄园进行田园观光游,学生可以采摘葡萄,跟农户学做葡萄酒,这样可以在欣赏田园风光之余,品尝到劳动的快乐。在此过程中,老师帮助学生将书本上有关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知识与眼前实际巧妙的形成联系,引导学生思考现代农业的优势,启发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农户农产品的创收提出合理性的建议。这一过程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也会得到显著提高。
五、降低地理教师的教学难度
研学旅行进入初中地理课堂会给教师的教学带来很多便利。地理是一门空间科学,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往往抽象概括性强,讲授难度大。地理教学中,教师通常借助语言、实验和电教系统等媒体传递教学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突破地理教学难点。然而,很多知识仅靠学生从教师口述和多媒体展示中很难彻底地理解。如:在学习中国“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时,教师可以开展一次研学旅行,带学生游览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等景区。欣赏秀美的山水风景时,教师可以引出喀斯特地貌这一名词,让学生自己仔细观察喀斯特的地貌特征,并向学生讲述该地貌的成因。这种寓学习于旅行之中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新知识。相反,如若沿袭传统的教学方式,单凭教师口述或用几张图片展示,会让学生对“喀斯特地貌”云里雾里。因此,研学旅行让教师有更多机会带学生走出教室,旅行中教师在恰当时候引导学生将沿途所见与课本知识进行联系,方便了教师对抽象地理知识的讲解,降低了地理教师的上课难度,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结束语:综上所述,研学旅行是学校地理教育和校外地理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无论从地理课改趋势,与初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契合度上,还是从知识融合、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视角上考虑,研学旅行都很有必要进入初中地理课程。在以后的课程学习中,研学旅行将成为初中地理乃至其他学科很受欢迎的一种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