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洪涛 齐冠然
(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0064)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电梯专业实践课程设计
徐洪涛 齐冠然
(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0064)
以《电梯维护与保养实训》课程为例,从电梯工程技术专业职业岗位能力的分析出发,论述了如何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进行电梯工程技术专业实践课程设计,并以“底坑维护与保养”为例详细介绍了实施过程。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课程实施
姜大源教授认为:所谓工作过程,是指个体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1]。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是根据实际工作岗位的任务进行教学,将工作过程程序化,将学生能力的培养与具体的岗位工作情景结合起来的一种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模式。[2]
我院电梯工程技术专业是学院与奥的斯电梯(中国)有限公司合作共同建设,并试行“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电梯维护与保养实训》是我院电梯工程技术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岗位核心实践课程,现以本课程为例介绍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来设计电梯工程技术专业实践课程。
本专业面向电梯制造、安装、维保、销售、服务、管理第一线岗位,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掌握电梯工程技术专业必备的专业和核心职业技能,能从事电梯设备及控制系统的安装、检修、运行与维护及施工现场管理的一线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所培养的学生以电梯企业一线的安装工、维修工、调试员为主要就业岗位群,以资料员、安全员、服务销售员为拓展就业岗位群。发展岗位主要有工程师、技术支持、维保站长、主管、安装项目经理、服务销售经理等。
《电梯维护与保养实训》课程对学生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起着关键作用。通过本课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学习,学生能懂得维保的重要性,按照安全操作规范要求正确进行电梯各部件的维护和保养,提高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安全质量意识。
表1 课程目标
本课程按照“以岗位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3],该课程的基本目标是让学生“学懂”和“会用”岗位知识,紧紧结合岗位要求,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组织课程教学内容,通过完成岗位任务的过程,掌握岗位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
经过对岗位需求分析,根据典型电梯的机房部分、井道及底坑部分、轿厢部分和层站部分等四大空间结构,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建立每部分对应的工作任务。按照电梯维护和保养的主要工作过程和施工工序,设计八个学习情境(见表2)。
表2 学习情境设计
以“底坑部分的维护与保养”学习情境为例,来具体介绍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来实施教学过程。
按姜大源教授的“六步法”,即: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估6个阶段进行单元设计[4],“底坑维护与保养”学习情境的单元设计。(见表3)
表3 “底坑维护与保养”实施过程设计
根据岗位工作程序,“底坑维护与保养”工作任务的具体工作程序如下所述。
1)将电梯停在可以进行底坑检修作业的位置
检修人员乘梯上行至顶层,乘坐过程中保养人员观察电梯的照明、应急电话、楼层显示、起停车、运行、平层、光幕触板、门机、底坎、外呼等各项指标是否正常。
到达顶层后,一人留在厅外,不要让乘客进入轿厢,挡住光幕或触板不让电梯关门,待机房人员通知电梯已进入检修状态,放开光幕或触板,再等待关门。另一人到机房检修操作电梯向下运行,将电梯打到检修状态,用电话通知厅外检修人员,关门走检修。
机房人员将机房检修和急停恢复正常后下来进入轿顶,恢复急停后,检修下行到可以进行底坑保养作业的位置。
2)进入底坑程序
3)底坑卫生、安全开关的维护与保养
表4 进入底坑程序
4)缓冲器的维护与保养
5)涨紧装置的维护与保养
6)安全钳的维护与保养
7)补偿装置的维护与保养
8)退出底坑
表5 底坑卫生、安全开关的维护与保养
表6 缓冲器的维护与保养
表7 涨紧装置的维护与保养
表8 安全钳的维护与保养
表9 补偿装置的维护与保养
表10 退出底坑
对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采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以“小组自评—组间互评—教师评价”的评价模式对学生的工作过程进行评价,重点放在学生的自评和互评环节。针对每一项工作任务我们制定了学生工作过程评价表,表中详细列出了实训中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及具体评分要求,要求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后要能阐述自己的工作过程,指出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并能解释评价表中的逐项知识点及要求标准。
[1]姜大源.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课程开发案例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邵俊俊.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高职课程实践研究[D].银川:宁夏大学,2014.
[3]邵利群.高职数字电子技术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探索[J].广西轻工业,2010(11):129-130.
[4]张灵芝.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课程教学—以“电力内外线工程施工”课程为例[J].中国电力教育,2011(25):121-122.
2017-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