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注释商榷

2017-11-01 20:30朱嘉鼎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7年9期
关键词:刺秦文意匕首

《荆轲刺秦》是人教版高一必修1第一單元的内容,在这篇课文中作者用沉重的笔墨生动地描绘了一个又一个扣人心弦、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同时也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一个又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使得这些人物的性格特点跃然纸上,虽然时隔千年,但却让人感觉近在眼前、恍如昨日。然而本文中对“提”字的解释引发了笔者的深思,“提”在本文中共出现了三次:(1)“是时,侍医夏无且以所奉药囊提轲”;(2)“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3)“无且爱我,乃以药囊提轲”。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所奉药囊提轲”和“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两处“提”字,第一句中的“提”字课本解释为“掷击”。第二、三句中“提”字没有注释,那么第二句之的“提”字的释义是否和第一句相同呢?这钟情况很容易让学生们认为这两个“提”字意思相同。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学界对这两个字的解释版本也是五花八门,让人无所适从。那么这两个“提”字的意思是否一样呢?对照课文发现,这三个“提”字在这里到底怎样区分?课文中的注释只有一种“掷击”。经过查阅资料考证发现,将第一句的“提”字解释为“掷击”,笔者认为这样的解释不尽符合文意,也不符合情理,现阐释如下。课本中第二句中的“提”字没有明确的注解,将这里的“提”解释为“掷击”,才是最合理的,因此课文应明确标注,便于学生区分,准确理解文意,只要能够准确的区分了前两个“提”字,第三句中的“提”字的解释就会迎刃而解。

新《辞源》注“提”为“掷击”,但是纵观全文,这个“掷击”的解释只适于后一“提”字,而不适于前一个“提”字。那么前一个“提”字,“是时,侍医夏无且以所奉药囊提轲”到底作何解释?《说文》“提训挈,悬持也,携则并,提则有高下,而互相训者,浑言之也,从手是声”。明代黄生《字诂义府》,“打”字条云:古无打字,《说文》“打”乃徐锴新增者。按诂止借提字为上声,如《史记·绛侯世家》“以冒絮提文帝”,《吴王濞传》“以博局提杀吴太子”其义皆为打字。为古今音转,故后人续制打字为用尔。魏晋六朝以前无“打”字,所以《说文》不收,打从“丁”得声,都挺切,与“提”字音近,《说文》“提”训“挈”悬持之义,引申为上举下拉,相携都用“提”。《诗·抑》:“言提其耳”,郑笺:“亲提撕其耳”,已有撕打之义。至于《史记》诸列,“提”字径用击打之义,更是显然。《汉书·王莽传》:“拔剑四面提击”,提,击同义连文。《北史·张彝传》“以瓦石击打公门”击打连用。历代的注释学家遂以“掷”释“提”,《战国策》鮑彪的注本更是标明“提”亦提义。因此后来渐渐发展直训“提为扔”后引申为掷击。虽然同为一个字,由于所处的语言环境不一样,意义也发生了变化,属于常见的一字多义,这些都说明了“提”有击打的意思。从这些文献资料看出“是时,侍医夏无且以所奉药囊提轲”中的“提”应解释为“击打”,符合当时的情况,也符合文意。因此第(3)句中秦王称赞夏无且以药囊为器击打荆轲,为他赢得脱身的时间,并趁机拔剑击倒荆轲,并褒奖夏无且。第(2)句之的“提”强调了荆轲身被重创之后,拔出匕首,投刺秦王,所以解释为“掷击”最恰当。

其次从生活的逻辑推理出发,《燕策·荆轲刺秦章》中将“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注提为抵:di掷,投击。按“抵”字当为“扺”,抵,丁礼切或都礼切,音“抵”。《说文》“抵,挤也”,“挤,队也”,段玉裁曰“队之坠字”谓排而坠也。《广雅·释诂三》“排,挤,抵,推也”,则“抵”犹今天的推,排挤。《疏证》云:“《夏小正》抵,‘抵蚳传云:抵,犹推也”。扺,诸氏切,音zhi。《说文》:“侧击也”。段玉裁注:“《国策》:夏无且以药囊提轲”提皆扺的假借字也。据此意,此“提”训为扺,为抵。荆轲在与秦王搏斗之际,夏无且没有机会以手或药囊推击荆轲,只能用药囊击打以缓荆轲之攻势,且搏斗之时,秦王与荆轲始终照面,故夏无且只能侧击,这里将“提”又训为“侧击”。这个解释过于牵强,因为在荆轲与秦王搏击的过程中,怎么能肯定夏无且一直在这二人的侧面,因为这两人一直在搏斗,在运动,也存在夏无且在后面的有可能。因此解释为“击打”比较合理。

再者如果将第(1)中的“提”字解释为“掷击”那么夏无且提轲救驾的成功率极低。因为当时荆轲和秦王缠打在一起,且双方是不断的移动,就给夏无且以药囊提轲增加了难度,想想夏无且没有经过专门的掷击训练,要一掷击中荆轲,谈何容易。且如果解释为“掷击”的话,夏无且在提轲的过程当中,极有可能误伤秦王,而身为御医的夏无且绝不会不明白这其中的利害,以秦王的残暴,夏无且也没有胆量掷击药囊救驾。但从后文的结果(“无且爱我,乃以药囊提荆轲也”)知道,夏无且的救驾居然成功了。那么合理的解释只能是接近二人,伺机击打荆轲。那么“提”解释为击打就符合情理了。

那么问题又来了,荆轲作为燕国万里挑一的刺客,怎么会被夏无且的一个药囊击中导致刺秦的失败。根据《史记》记载荆轲是一个“好读书击剑之人”。《史记》记载公元前241年至227年身为卫国人的荆轲家破人亡,流落韩赵燕。司马迁记载了两件事,可以看荆轲生活的缩影:其一,是在榆次与盖聂论剑,也就是切磋剑术;其二,荆轲游于邯郸,鲁句践与荆轲博,争道,也就是下棋,结果“鲁句践怒而叱之,荆轲嘿而逃去,遂不复会”。……从这些史料记载可以看出,荆轲是个习武之人,且作为万里挑一的刺客,定然不是一般的习武之人,凭借夏无且区区一个药囊怎么奈何得了荆轲。

这样问题的焦点就又到药囊上,翻开考古的历史文献资料就会发现。中国人以葫芦为容器历史悠久,葫芦称为瓠、匏和壶,光从名称就可推测其远古应用,浙江河姆渡遗址就出土了7000年前的葫芦。有文化学者甚至认为人类早期栽培葫芦的主要动机就是为了获取日用容器。更有学者推测,葫芦可能与中国陶器的产生有关(葫芦胎模制陶术)。葫芦作为容器具有易得、耐用、密封性好,轻便、形状大小可控制等优点。

葫芦也是传统的储药器,《后汉书·方术列传·费长房传》:“费长房者,汝南人也。曾为市掾。市中有老翁卖药,悬一壶(葫芦)于肆头,及市累,辄跳入壶中。市人莫之见,唯长房于楼上睹之,异焉,因往再拜奉酒脯。翁知长房之意其神也。谓之曰:‘子可明日来。长房旦日复诣翁,翁乃与俱人壶中。唯见玉堂严丽,旨酒有肴盈衍其中,共饮毕而出。”虽是神仙故事,确是折射现实,老翁的葫芦应该是药壶。此市井悬壶卖药的汉代老翁后世称为“壶公”,成语“悬壶济世”由此而来,葫芦也成为了中医药的标志符号之一,古代“神农采药图”中,神农就身带葫芦。endprint

浙江河姆渡遗址就出土了7000年前的葫芦。现臧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宋代绢画《眼药酸》,描绘了宋元杂剧中一个诙谐剧目的两个角色。其中一人斜背着绘有大眼睛的大药袋,身子前后还挂满绘有眼睛的圆形幌子;这是一个江湖眼科郎中的戏剧形象,也可以从中看出宋代的医生是用布袋装药。在安徽蚌埠双墩1号墓(春秋中、晚期)中,考古工作者从一个陪葬铜奁中发现有黄色块状物,经有关专家化学分析,发现该残留物是“蜂蜡和动物油的混合物”,推斷其可能为古代外敷创伤药。另外,此墓葬还出土14件彩绘陶器(已压碎,修复),其中7件有明显的中药气味,经中药材行家鉴定,它们是用来装盛中药材的,并且是每件陶器各装一种中药材,具体是什么药材只能大略推测。湖南龙山县里耶战国古城遗址出土一套较完整的治疗箭伤所用的青铜和陶品医药器具:青铜箭头、青铜针、青铜夹子、青铜药匙、装粉剂的陶药罐各一件。药罐小口大腹,里外上釉,罐高6厘米,罐围18厘米,底部宽3厘米,口部宽2厘米,重80克。罐腹中部铭有一孔,推测平日用木塞扎孔,治疗箭伤者伤口部位时取开木塞用手抖动药罐均匀洒粉药。西汉马王堆简帛医方中就见到皮革或布包裹的储药器。唐代才出现了药箧(小箱子),唐以后才有了青白瓷的储药器。

从秦汉简帛医方中,从以上的考古资料可以看出,秦以前的储药器主要是有陶器,竹筒,青铜器等,夏无且当时的药囊到底是那一种,是葫芦吗?可能性很小,作为御医断不会和游走江湖的郎中一样的装备。而那些形状大些陶器,青铜器一般用来储存药,这两种储药器比较笨重,不便携带,作为御医,只能是皮革或绢帛为材料的药囊。药囊中可能装有都是炼制好的药,把这些丹药颗粒,或者粉末装进体积较小的青铜,陶器,或者竹筒的储药器,这样的话药囊就有了一定的分量,连续掷击也可能击伤荆轲。但是前面已经分析了,荆轲作为燕国万里挑一的刺客,这点抗击力对他应该不是问题。由于储药器中是皮革或者绢帛包裹。根据生活经验,夏无且在救驾的过程中极有可能因为用药囊连续的击打荆轲,囊中的药粉撒到荆轲的眼中,秦王才有可能脱身拔剑击伤荆轲。当然这只是推断,但是至少说明在“是时,侍医夏无且以所奉药囊提轲”将“提”解释为“掷击”是不符合情理,也不符合文意。第二句的“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中的“提”解释为掷击应该是恰当的。此时,荆轲已被秦王砍断大腿,荆轲已经倒下。“断其左股,荆轲废”,由此可见,此时的荆轲见大势已去,只能孤注一掷,“乃引其匕首提秦王”,这里的荆轲已经倒在地上,是不可能做出击打的动作,只能是掷扔匕首刺杀秦王,可惜没有击中,根据原文推断,把这里的“提”解释为“掷击”是最合理恰当的了,本文的“提”字属于一词多义,由于年代久远,造成理解上的难度,课本应明确标注,加以区分,便于学生准确理解文意。

朱嘉鼎,甘肃庄浪县第四中学教师。endprint

猜你喜欢
刺秦文意匕首
匕首枪:枪与剑的完美结合
《鬼神之明》的文意主旨与“明”字的含义
工筆文意之大化——关于田禾虎画风格元素特征的分析
表达准确,文意清晰
这个刺客不太“冷”
投之以“匕首”,报之以一笑
借你一双明亮眼,力拨迷雾见阳光——破解文言文文意理解常见设错方式
荆轲刺秦:士为不知己者死
玲珑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