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振平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重视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而忽视情感的渗透。这样的教学,既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得、情感的丰富、能力的发展。语文教学是审美的教学,学习的目标不能简单定位在识字、阅读与分析课文的层面上,而应将其逐步拓展到培养学生积极的审美情趣这个层面上来。情感就如同一片沃土,知识的种子就播撒在这片土地上。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开展情感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应注意抓好以下环节。
一、引导学生品味情感
初中语文教材所选文章均为文质兼美的佳作,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知识信息,而且蕴涵着丰富的情感信息。这些情感或表现为爱国主义情感、正义感、责任感,或表现为喜怒哀乐等审美情感。如《送东阳马生序》的作者宋濂以自己刻苦求学而功成名就的事实,勉励后辈专心求学,文章情真意切,语重心长,给后学者以深刻的启示。再如《蒹葭》一诗,景中含情,情、景融为一体,有力地烘托出主人公的情感,融合了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音乐美。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使学生在学习中身临其境,如沐春风,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忧乐、共悲欢,爱其所爱,憎其所憎,陶醉其中,乃至达到忘我的境界。
二、呼唤学生内心情感
教师运用好课前导入艺术,一开始就能牢牢抓住学生的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我在教《乡愁》一诗时这样导入:“同学们,常言说‘狐死必首丘。动物尚且如此,人怎能没有思乡之愁?多少游子日思夜想,盼望回到故园。故园难忘,便滋生了那宝马香车也载不动的乡愁!乡愁啊,你是什么模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走进那思绪绵绵的乡愁世界。”此时,学生热情高涨,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在教学程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有效的手段调动学生的激情,使学生更好地进入情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鲁迅的《故乡》时,开篇的景物描写“时候既然是深冬……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这深刻揭露了旧中国农村日益凋敝的现状,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的批判之情。我运用多媒体方式,从视觉上、听觉上来激发学生的感情,让学生从内心产生共鸣,自然融入文章的情感氛围之中,与作者心意相通。文章结尾这句话——“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讓学生反复诵读,由此产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感悟到人生的真谛。
三、激发学生学习情感
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释放自己的感情。在教《愚公移山》时,针对愚公移山是否可行这一问题,我引导学生展开讨论,鼓励他们大胆发言、畅所欲言,学生们七嘴八舌、各抒己见,学习的热情自然被激发出来。
总之,语文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培养健康完善的情感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切实把它落实于教学工作之中,构建教育的“情感场”,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陶冶情操、愉悦性情、滋润心灵、健全人格,语文教学深远的教育意义才会显现出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