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俗文化透视阜阳民间美术的造型特征
——以剪纸为例

2017-11-01 22:23:40周汝豪
宿州学院学报 2017年8期
关键词:阜阳民俗文化剪纸

李 玲,周汝豪

宿州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宿州,234000

从民俗文化透视阜阳民间美术的造型特征
——以剪纸为例

李 玲,周汝豪

宿州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宿州,234000

阜阳地区拥有深厚的民俗文化底蕴,为进一步推进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工作,从民俗文化活动的角度,对阜阳民间美术活动进行详细探究,阐述了生殖崇拜文化在阜阳民间美术以及民俗剪纸中的表现,并以此说明了阜阳民间美术的生存与发展脱离不了民俗文化的奠基与影响,阜阳民间美术是民俗文化得以视觉显现的形象元素。

民俗;民间美术;剪纸

皖北阜阳地区历史悠久,民俗文化积淀深厚,孕育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民间美术。在追溯阜阳民间美术的起始和发展过程时,总会发现生生不息的民俗文化的痕迹。民俗文化是人类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和地理环境中所创造、共享、传承的民间习俗,也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它所牵涉的民俗事象非常繁杂,从衣食住行到人们的社会交往,从家庭组织到乡里习俗,从器物文化到民间信仰,从婚丧喜庆到语言民俗等,几乎囊括了民间生活的所有方面[1]。阜阳民间美术作为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有着丰富的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其造型特征深受民俗文化的影响。现今在皖北阜阳地区仍然可以发现大量融汇于民俗文化的民间美术作品。由此可见,阜阳民间美术作品造型特征反映了当地的民俗文化,而民俗文化则是研究阜阳地区乃至整个中国本源文化的活化石。

1 阜阳民间美术造型起源于民俗文化活动

农耕文明是深植于泥土的文明,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起源,其社会形态结构是组成中国民俗文化的基础。审美理想中趋利避害的功利化意识特征始终根植于民俗文化中,进而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环境、文化观念中发展演进,成为一种独立的物质文化形态。阜阳民间美术的农耕文化背景及艺术精髓,不仅是一种艺术发生时期生活习俗的再现与造物观念的体现,更重要的是其文化精髓体现了不同时期人们对生命的理解与探寻,满足人们充实现实生活以及丰满理想的愿望。由此可见,人类早期由求神驱邪的祭祀活动,逐渐演变到祈求风调雨顺、丰衣足食以及平安健康等各种生活习俗活动,并对民间美术造型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皖北阜阳地区民间美术是伴随民俗文化活动的发展而逐渐成熟的,传统的节日与庆典活动成为民间艺术造型展示的大舞台。在当地的民俗活动中,正是有了民间美术的加入及其艳丽的色彩,吸引更多民众参与其中,也为人们生活增添了欢乐的气氛与情趣。

剪纸是阜阳民间美术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其应用类型多样,题材丰富。阜阳剪纸的造型特征与民俗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表现平安富足生活需求的有“丰衣足食”“风调雨顺”“无病无灾”等 ;体现出婚庆喜宴的有“双鱼娃娃”、“刘海戏蟾”以及“麒麟送子”等(图1),反映出生殖崇拜在民俗文化中重要地位,与多子多福观念相呼应。除此之外,由于中原文化和地理位置相近等因素,戏曲文化对阜阳剪纸的影响也较大,如《白蛇传》《西厢记》等是以歌颂爱情为主题,还有《杨家将》《花木兰》《打金枝》等家喻户晓的戏曲题材。表现民间传说、历史题材、寓言故事的有“神医华佗”“三顾茅庐”“唐装系列”以及“花鼓灯舞”等。其中,也有体现百姓生活的剪纸,如《喂鸡》中(图2),女主人手拿簸箕在自家院子里撒鸡食,抢食的小鸡有公有母,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场面十分热闹,展现了浓浓的生活气息。由此可见,民间美术文化是一种“生产者的艺术”,由民间需要产生,用于民俗活动[2]。

图1 双鱼娃娃、刘海戏蟾、麒麟送子

图2 喂鸡

2 阜阳民间美术造型中的生殖崇拜文化

从文化传承的本原看,阜阳民间剪纸追求喜庆、吉祥、圆满,除了受儒、道诸家的道德观念、审美观念影响外,实质上也是驱邪避祸、求子纳福、祭祀崇拜等实用功能的延续,是对远古先民生殖崇拜的继承和发展[3]。古语有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对以种地为生的农民来说,多子多孙的观念意识既是对祖宗的孝敬以延续后代,同时,在劳动生产过程中保持足够的劳动力。几千年来,生殖崇拜一直是中国民间艺术文化传承的主题。阜阳民间美术同样继承了这一主题文化,因此,在当地民间剪纸中经常出现“抓髻娃娃”“荷花仙子”等与生殖崇拜相关的题材。其中,在人物造型设计方面,呈现正面的蛙状形态,这与远古时期的陶器与岩画中的人物形象一脉相承。同时,蛙纹形象是图像学内最能反映生殖崇拜文化的造型之一,它展示了子孙繁衍是远古人民最渴求的心理意愿。在阜阳剪纸中,蛙纹造型的出现是对人类早期生殖崇拜习俗的延续[4]。在关于生殖崇拜的剪纸造型中,大多都是以对称的形式出现,这种对称的形式反映了偶数观念意识在民俗文化活动的重要性,正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一正一负,成双成对。著名学者左汉中指出:“中国人的‘偶’数观念中,反映着很强的生殖崇拜、生命繁衍意识。民间美术的造型体系中,形成了一系列的具有对应关系,潜藏着生命、生殖意识的造型规则”[5]。借由“偶数观念”可以看出,我国民间长久以来的生殖崇拜不单是道家阴阳思想的折射,也是古往今来民间百姓对生殖繁衍的朴素认知。

除此之外,动物拟人化是阜阳剪纸中极具特色的一种造型,像《老鼠娶亲》《偷桃孝母》等(图3)。此类造型的诞生,一是因为这些动物是人们经常看见的形象,与人们的生活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关系;二是因为神话意识与古人图腾崇拜的观念相关。据考古发现,从种类繁多的动物造型拟人化器具上可以推断,远古人类对动物与人之间神秘的共鸣与灵性有着一定程度的认知与认同,古代人将人和动物之间的联系加以神化,从而逐渐演变为敬重。以民俗学的角度看,远古人类万物有灵及生殖崇拜的意识观念是阜阳当地剪纸造型中动物拟人化形象诞生的主要原因。

图3 老鼠娶亲、偷桃孝母

3 南北兼容的阜阳民间美术造型风格特征

阜阳地区位于黄淮平原南部,淮北平原西部,安徽省西北方,地处中原要冲,为我国南北地理、文化的过渡地带,辖界首、颍上、临泉、阜南、太和等县市。其地域方位与历史沿革促使阜阳民间风俗的多样性、包容性与延展性,也孕育出独树一帜的文化生态与底蕴,也因此,其艺术创作中富有儒、道等多种文化观念与内涵。

阜阳剪纸造型外部刻画有力,简约粗犷,内部线条细致整肃,其常用曲线、弧线进行精致的刻画与修饰。借用线条的粗细、疏密、弯直赋予剪纸灵动飘逸的视觉美感,完美诠释了“北犷南秀”的民俗特点。阜阳剪纸手法对比强烈,变幻多端,虚实相济,常以点、线、面为造型元素,通过粗细、虚实、黑白等处理手法呈现剪纸造型的对比效果,其风格质朴不失纤巧,灵逸不乏沉稳,多用线的粗细、走向、弯直来对比面的轻重、大小与形态。就像程建礼《牧童短笛》(图4)这一作品,造型中物像齐备,以耕牛背上吹着笛子的牧童为中心,层次鲜明地刻画出鸟儿自由自在的状态与脚下郁郁葱葱的花草,好比一幅轻松写意的田园民俗画卷。

作品中阴剪阳剪手法结合,牧童与耕牛形象的特征与快轮廓线条的起伏用阴剪手法以最佳的艺术效果呈现出来,奔放蕴含细腻,粗犷蕴含柔美,内部线纹粗细相容,精致巧妙。而对于牧童头发则以阳剪进行描绘,从而展现出优美的锯齿纹,不仅仅完美地展现出自身的结构特点,同时又起到装饰效果。耕牛那细如发丝的装饰纹路给观者以皮毛质感的体验。从全局的角度看,画面虽朴素无华,但却能给欣赏着以身临其境的感受,笨重粗狂的版面和迁徙飘柔的线条构成了明显的对比,给观者一种心悦诚服的舒适。从整体上看,阜阳剪纸侧重于以形传神,注重对形象的个性刻画以及氛围的渲染[6]。

从阜阳地区的地理位置看,正是由于该地区南北文化相互交融、横贯东西的地理文化的渲染,很大程度上确定了传统的阜阳剪纸将南北剪纸进行了完美的融合,同时又融入了本地文化的特点,充分体现了在浑朴中透托出精细,雅拙中展现秀丽的特点。与此同时,阜阳剪纸还受剪纸艺人的个性差异而不同,例如程建礼、程兴宏等人侧重于北方剪纸质朴雄厚的特征,并且在细节上处理得精细优美,而王炳华、陈之仁等人的剪纸则侧重于对实物的刻画,和南方的剪纸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妙。

4 结束语

民俗活动是阜阳地区民间美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众多形式各样的民俗文化活动中,民间美术遍布于各个角落,成为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与众多的民俗文化活紧密相连,是民俗文化的视觉显示符号[7]。与此同时,阜阳民间美术凭借其自身生动形象的展现艺术,深层次地渲染了自身的文化意境,同时又完美地体现出了丰富的民俗活动。由此可见,一方面阜阳民间美术产生于当地的民俗文化,随着民俗文化的发展而发展;另一方面阜阳的民俗活动以民间美术为表现形式,反过来也延续、强化并传承着民俗文化,二者相互交融,共同发展[8]。

[1]陈华文.民俗文化学[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1998:13

[2]盛萍.民间美术的发展需要从民俗活动的开展入手:谈金华民间剪纸艺术[J].广西轻工业,2009(9):129-130

[3]胡飞.农耕文化视阈下的阜阳民间剪纸艺术[J].文艺争鸣,2016(6):149-153

[4]辛学飞.从红山文化中的蛙崇拜看人类早期的生殖崇拜[J].赤峰学院学报,2015(10):6-8

[5]南彩虹.中国民间美术造型中的阴阳哲学观[J].时代文学,2009(8):135-136

[6]姬文瑞.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例[J].设计,2016(18):131-133

[7]党永芬.谈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文化的输入[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13(5):99-101

[8]刘文生.物化的习俗:浅谈民间美术与民俗文化的关系[J].美术大观,2011(11):78

10.3969/j.issn.1673-2006.2017.08.021

J528.1

A

1673-2006(2017)08-0085-03

2017-04-28

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民俗视界下的皖北阜阳地区民间美术现状考察与图式研究”(AHSKQ2016D102)。

李玲( 1986-) ,安徽利辛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 中国山水画。

(责任编辑刘小阳)

猜你喜欢
阜阳民俗文化剪纸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小主人报(2022年6期)2022-04-01 00:49:38
第二届淮河文化论坛在阜阳举行
剪纸
文苑(2020年4期)2020-11-22 13:45:55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中华建设(2019年7期)2019-08-27 00:49:30
合肥至霍邱至阜阳高速公路今年开建
安徽阜阳颍上:“产业花”结出“脱贫果”
今日农业(2019年13期)2019-01-03 15:05:47
剪纸
剪纸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海峡姐妹(2016年3期)2016-02-27 15:17:47
关于把阜阳建成区域中心城市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