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小钧
(江苏省华罗庚中学,江苏 常州 213200)
高中物理创新实验教学对学生物理思维培养探微
赵小钧
(江苏省华罗庚中学,江苏 常州 213200)
在高中物理创新实验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至关重要.作为一线教师务必锐意进取,大胆革新,设学生所需,思学生所想,纠学生所错,达学生所求,为全面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努力奋斗.本文作者紧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畅谈了高中物理创新实验教学对学生物理思维能力的培养的有效途径,值得同仁予以高度关注与商榷.
演示实验;现代媒体;交流评估;高中物理;创新思维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我国“十三个五年规划”中的亮点和重点,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为早日实现“中国梦”预设的一步妙棋,作为一名高中物理教师要响应党的号召,在践行物理实验创新教学的过程中,既要从操作方式上优化实验教学,又要从评价的层面上角度强化实验教学,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夯实基本功,创新思维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步提升.
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测能力是传统物理实验教学中的显著特征,但这种模式把学生限制于狭小的空间内,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现在使用的高中物理教材不管是必须内容,还是选修内容,都有利于学生高质量完成实验任务.但是,教师不能安于现状,而应该紧密结合教学实际,在操作好规范性演示实验的基础上,还要不断优化如下演示实验环节:
1.在“解剖”实验过程中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演示实验中的作用不可小觑,不少学生虽然喜欢轻松地观看老师亲自做演示性实验,但不能感知实验过程中蕴含的科学原理,可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因此,我们只有在操作一个实验前先演示解剖出几个铺垫性实验,才能让学生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逐步弄清实验的“门道”.
实验案例1 我在亲自操作物体弹性碰撞的小实验时,先通过简单演示解剖出如下小实验:①把两个湿泥球(质量相等)取出后,尝试对心完全非弹性碰撞;②把两个干泥球(质量相同)进行对心碰撞.当完成上述解剖性实验后,我就继续进行演示性实验,拿两个质量一样的小钢球作对心碰撞实验,许多学生面对如此环环相扣的小实验,自然地打开了创新思维闸门.
2.在一次实验分解的基础上分解为若干次实验
按照新课标要求,有些实验活动一次性完成即可,但由于学生的接受能力参差不齐,不少学生往往是一知半解、云里雾里.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把“一次”性实验细化为若干次实验来完成,从而使实验环节顿生悬念、妙趣横生,学生的好奇心油然而生,为学生创新思维创造了有利条件.
实验案例2 根据课堂三维教学目标要求,教师在操作分子有引力的演示性实验过程中,只要把两块表面非常干净光滑的纯铅块压紧,就会使其合二为一(块),即使在下面吊上一个比较重的物体也不容易把合二为一的铅分开.我在操作这一实验活动时,为了降低学生理解分子有引力的难度,先把“一个比较重的物体”分解成若干个100克和50克的钩码,接着把两块一尘不染的铅块压在一起吊在铁架台的铁夹上,然后一一加挂50克的钩码后让学生仔细观察;当这一操作程序完成后,再分别加挂100克的钩码,顿时,大部分学生产生悬念,学习兴趣倍增,并加深了对分子有引力的印象.
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靓点,由于物理实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不少实验难以用相关的材料进行真实化的操作.因此,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实验活动不愧为一个明智之举.但是,有些教师受应试教育的的束缚,为了片面追求课堂利用率,他们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验操作,从而抹杀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萌芽.其实,“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理论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但实验教学活动的开展更重要.因此,我们要鼓励、遇到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分析、演绎和归纳,让他们在互动合作探究中掌握新知识,创新意识稳步提升.
高中物理实验的气氛尽管都是比较活跃的,但许多实验离不开适度的交流与评估,具体主要包括实验过程中是否有操作失误的现象?真实结果与测量结果有何误差,其原因是什么?学生是否能应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实验中出现的新问题,能否予以正确处理等探究性问题.实践证明:只有适度开展交流与评估,才能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才能达到知识互补、资源共享,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我们一定善于创设师生“互动合作交流”教学情境,引导、督促学生积极参与交流与评估活动,并通过合理的比较与演绎,从不同层面、不同的角度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实验方案,不断丰富操作技能,提高发散迁移能力;同时,也能使学生从反面来认清自身学习过程中的误区,以利他们走出心中的“围城”,积累出科学、合理、完整的知识体系为深层次的创新思维夯实基础.
在高中物理创新实验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至关重要.作为一线教师务必锐意进取,大胆革新,设学生所需,思学生所想,纠学生所错,达学生所求,为全面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努力奋斗.
[1]梅少琳,杨雪莲.介绍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探究式教学[J].中小学数学(初中版),2010(4).
[2]王修燕.探究中引领,研讨中发展[J].初中数学教与学,2011(2).
[责任编辑:闫久毅]
G632
A
1008-0333(2017)24-0043-02
2017-06-01
赵小钧(1982.01-),男,本科,江苏省启东市人,中学一级教师,从事评审中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