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刘文生
整装待发,只为远行
文/本刊记者 刘文生
多年以后,“浙一人”一定会对先辈们大胆的谋划和高瞻远瞩的布局惊叹不已。
70年的积淀可以让医院站在更高的角度定位现实,远望未来。
过往是一面镜子,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
历史的厚重与质感让“浙一人”身上带着天生的卓尔不群的气质,经过一代代人拼搏而开创的盛大基业强化了这一特质,这让他们做什么都有了底气,有了信念。
时至今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浙大一院”)打造国际一流医学中心的速度越来越快,业界的认可与口碑、排行榜的位置、颇具影响力的国际交流及医院自身设定的目标,无不证明了这一点。
这是最初的梦想,也是始终拥抱的理想。就是这个梦想,让医院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就是这个理想,让一代代“浙一人”义无反顾,奋勇创新。
对于今日浙大一院之成就,医院官网“院长寄语”中有着精致的表述:
春华秋实,盛世相约。抚今追昔,思绪难平。
喜看今日浙一:
院士成双,国之大器,俊才迭出,名闻杏林;
名医荟萃,专家济济,德医双馨,慕者日众;
教学相长,硕果累累,文化引领,国际接轨;
兼容并蓄,推陈出新,追求卓越,持续发展;
终成“南方之协和”,医界之翘楚!
非凡的成就羡煞旁人,也固然值得骄傲,但这并不意味着满足和裹足不前,而是更加进取与创新。70年的积淀可以让医院站在更高的角度定位现实,远望未来。
多年以后,“浙一人”一定会对先辈们大胆的谋划和高瞻远瞩的布局惊叹不已。
现在,未来的“浙一人”眼中的先辈们正在用他们的智慧和远见谋划着医院的明天。浙大一院全院上下目标明确,要向国际一流医学中心迈进。
打造国际一流医学中心几乎是所有顶级医院追求的终极目标,对浙大一院来说,历史赋予的责任和自身不断追求卓越的品质,让这个目标变得坚定无比。这不仅仅是一个长期的愿景,而是要在科学的规划下一步步落到实处。
在另外的层面上,浙江大学在冲击世界双一流大学,世界双一流大学需要有一流的医学院,一流的医学院必须有一流的医学中心。浙大一院要做的就是打造这个医学中心。
国际一流医学中心在表象上可以各有千秋,但有一些“硬指标”是形成共识的:第一,在国内或者国际上,一定是疑难杂症诊疗中心;第二,是医学前沿的技术创新、转化和应用基地;第三,有科学、公认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项目;第四,有完善的现代化管理制度。
这正好与浙大一院“科技引领,创新发展,科学管理,优质服务”的发展思路异曲同工。实际上,“浙一人”对这些指标构建起的整体“工程”有着清晰的认识。
这个庞杂的系统工程是从物理空间的重新规划开始的。数年之前,浙大一院就认识到了目前空间的局限性,开始筹划新院区的建设。目前,两个新院区正在建设中,一个是国际化程度非常高的余杭院区,一个是赋有江南水乡特色的之江院区。
不久以后,这两个院区将建设成为具有国际一流水准、专科特色鲜明的综合医院。加上现有的庆春路院区,三个布局在杭城不同区域的院区将发挥各自的战略意义。无论差异化的发展抑或打造有机体联合体,都会让浙大一院更具国际视野,更具国际竞争力。
王伟林院长主刀肝移植手术。
空间的布局对学科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过去浙大一院以学科发展带动整个医院的发展,要延续这一战略,该从哪些学科着手?这需要医院找准方向,把握机会。
“浙一人”有这样的眼光和远见。他们分析,目前,浙大一院已有九大学科进入全国前十名,也就是说处于国内第一方阵,包括消化科、泌尿外科、血液科等,接下来医院需要在这些学科中选择若干,把其培育成医院像肝胆外科、感染科一样排名数一数二的超强学科。
除了布局优势学科,打造更多高原,浙大一院还选择向新兴学科发力。
近年来,浙大一院切实推进加速康复外科的实践,首创了“七师”查房、肝移植ERAS-MDT等模式,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加速康复外科云数据”概念。
在肝胆胰外科,目前还没有现成的指南和工作方式可以参照,该科室制定了一套相关的术前营养评估、营养支持、术中精细化微创操作,术后早期活动、早期恢复胃肠道功能的体系,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没有现成的指南,科室自己探索制定。对新技术标准、规范、指南的贡献不正是一家医院达到国际一流水平的标志吗?
学科布局带动了人才队伍建设和科技创新的一体化发展。而科技创新又是医院一贯的核心战略。相辅相成和相得益彰间,浙大一院织密了医教研全面发展的网,这张巨大的网撑起了医院冲击国际一流的梦想。
最难能可贵的,不是打败别人,而是超越自我。超越自我是一场艰苦的修行,浙大一院已经启程。愿得云帆三千尺,屹立潮头续远行。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