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涛作品的流传和作伪概述

2017-11-01 09:33:05朱良志
艺品 2017年5期
关键词:作伪伪品石涛

朱良志

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主任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高级研究员

石涛作品的流传和作伪概述

朱良志

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主任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高级研究员

石涛绘画作品的流传与收藏,是清代中期以来文人画鉴藏史的缩影。石涛在金陵时,仅三十多岁,其画就为世所重,这与王麓台、王石谷两位画坛权威推重有关。石涛晚年,其作品在扬州和江南艺术市场中颇有影响;他离世后,作品多在扬州,像程梦星的筱园、二马的小玲珑山馆等收藏了大量石涛画作。当时像方士庶、高翔、高凤翰、郑板桥、汪士慎、陈撰、奚冈等艺术家,常在收藏家那里分享石涛的艺术。

乾隆中后期,石涛作品开始较多地向扬州以外地区流传,其中北方的京津地区和南方的广东,是主要目的地。从石涛不少作品题跋中即可看出其播散路向。一时间出现了不少集中收藏石涛的藏家,并且呈家族式积聚,如翁方纲、吴荣光、叶梦龙、潘正炜、梁章钜、吴平斋、孔广陶、伍元蕙等,现今存世的石涛重要作品大多属他们的旧藏。清宫收藏石涛作品很少,与石涛的明遗民身份以及宫廷趣味有关。

近代以来,石涛作品的收藏又有变化,由原来以广东为中心,渐渐过渡到以上海为中心。在上海、苏州等地出现了一大批收藏石涛的大家,如高邕、颜世清、曾熙、庞元济、程霖生、李瑞清、吴湖帆、张大千等。这期间,石涛作品大量向海外流传。日本藏家重视作为僧人画家的石涛墨迹,二战前,石涛作品多流向日本。战后此一格局有所改变,美国又成了石涛作品重要收藏地。海外私人藏家拥有石涛作品较多者如陈仁焘的金匮室、程琦的萱晖堂、何耀光的至乐楼、刘均量的虚白斋和王季迁的明德堂等,他们的石涛收藏时而能在当今拍卖行中见到。

石涛很多作品最终落脚地是博物馆,现今博物馆仍然是石涛作品收藏的主要处所。大陆博物馆的收藏占石涛传世真迹的半数以上。其中像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天津博物馆、辽宁博物馆、广东博物馆、广州艺术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四川博物馆等都颇富收藏,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各藏有100件以上石涛作品,可谓多矣。辽宁博物馆虽然收藏石涛作品不多,但却藏有《古木垂阴》这一铭心绝品。台湾、香港也是石涛收藏的重要处所,台北故宫博物院、台湾历史博物馆藏有数件石涛真迹,如著名的《种松图卷》《道德经书法册》《兰竹石通屏》等。香港的石涛收藏以私人收藏为主,但像香港艺术馆这样的大型博物馆也有不少石涛精品。海外收藏石涛作品较多的博物馆有:日本的京都泉屋博物馆、东京国立博物馆、大阪博物馆,美国的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波士顿美术馆、克利大兰艺术博物馆、纳尔逊—艾金斯艺术博物馆等。欧洲的大英博物馆、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瑞典东方艺术馆、法国集美博物馆等也有部分收藏,但欧洲的石涛收藏总体不多。

近二十年来,大陆和海外的拍卖行出现的石涛款作品有数百件,虽然伪迹甚多,但也时有精品。如嘉德2011年秋拍之《十开细笔花卉册》、香港佳士得2007年秋拍之《苦瓜老人三绝册》、保利2009年秋拍之《诗书画联璧卷》、瀚海2013年春拍之《黄山耸秀手卷》等。

总之,如果将多开本册页算一件作品的话,石涛存世真迹可能在500件以上。而流传的石涛款伪迹也有相当的数量。人们以“真伪参半”来形容石涛作品的存世情况是合适的。

在文人画史上,石涛可以说是一个典型,他无疑是文人画发展中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他的独特创造对当今艺术发展有重大影响。但很少有书画家像他这样,有这么多的伪作传世。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专门以石涛为伪造对象的作坊(如“扬州造”“广东造”“苏州造”伪品中多有石涛)、专门以伪托石涛而名世的大家(如张大千伪造的石涛作品在百件之上),今天各大博物馆和私人藏家的石涛款藏品,拍义行中经拍的石涛名下作品,真正为石涛所作的,总起来看不到半数。

石涛作品的伪作情况触目惊心,甚至有过一本书影印的石涛款作品都是伪品、拍卖行一个拍卖季上拍的十余件石涛款书画都是伪迹的情况。石涛在世时,伪造其作品的情况就比较严重。石涛多次谈到这一点。他在一则题跋中说:“文章笔墨是有福人方能消受,年来书画入市,鱼目杂珠,自觉少趣,非不欲置之人家斋头,乃自不敢作此业耳。”由于伪作太多,他说自己已经不想画了。下面的一段议论也可能为石涛所说:“除夜客真州之读书学道处,风雪中不得奉访西玉道兄,用范宽笔意。此小徒中有人大似西粤瞎尊者。”果然,他离世后,此类“小徒”兴风作浪(如其弟子石乾就是其中的作手)。郑板桥虽不及见石涛,但平生非常仰慕这位天才,绘画多受其影响,当时扬州流传的许多石涛款作品都有郑板桥题跋。这样一位挑剔的艺术家,他所题的很多石涛款画作竟然都是伪品。

清 石涛 兰竹图120cm×57.4cm 纸本广州艺术博物馆藏

历史上石涛作品的作伪有三个高峰期:一是石涛去世前后到乾隆时期。这一时期石涛地位较高,艺术市场发达。他的学生、代笔者成了这批伪品的主体。作伪地点以扬州为中心。二是清代中期。嘉道以来,伴随着沿海经济的发展,广东成为石涛作品主要收藏地,所谓“石师遗墨,粤中独多”并非虚语。此中也出现了大量伪作石涛的作手。三是清末到民国初年。这时期石涛作品声誉日隆,伪品频出。作伪地点以上海、苏州等江南地区为中心。邓实早在20世纪初就说:“近年海上画风群趋于二石八大一流,藏家皆竞收方外作品,以为高尚,石师遗墨又由吾粤流归大江之南。”

其实,近三十年来,随着大陆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回流的海外艺术品越来越多,作伪呈现喷涌之态。这可以说是第四个石涛作品作伪高峰期。其中有不少属于“新伪”。作为一个研究者,我留意十多年来研究石涛的状况,有时会感到石涛“新作”如浪潮涌来,常常为研究领域急剧扩大而兴奋,又为伪品的肆虐影响研究的品质而烦恼。

石涛伪作的风行,严重影响其作品的传播。嘉道时广东收藏家梁廷枬(1796—1861)曾说:“予生平绝不喜清湘画,顾其合作,往往在酸咸之外……他卷则行草旁缀,画与字杂乱无章,令人对之作十日恶矣。”读他的《藤花亭书画录》,方知他有这样的评论并不奇怪,因为他所看到的多是假画。近代黄宾虹也说:“至今石溪、石涛赝鼎几遍宇内,不善学者,流为江湖恶习,无可救药。”石涛名气大,不少人学画从石涛起,假画害了很多爱画人。石涛在近代以来成为一争议人物,崇之者奉为天才,贬之者则看一眼他的画都觉得恶心。假画严重影响到石涛作品的接受度。近代以来那些风云一时的作手“游戏”着,留给人们太多的困惑。这甚至也惑乱了人们对石涛理论的把握。他深邃的画学思想,常常被认为是自相矛盾的。石涛曾有《画语录》传世,这是中国传统艺术思想真正的“佳章”。然而,20世纪50年代末,一本据说由石涛自书的《画谱》本面世,便有结论认为,《画语录》是初本,《画谱》为石涛晚年亲自笔录的“手订本”。《画谱》思想明显趋于理学正宗,趋向保守,与《画语录》旨趣大异。其实,《画谱》本就是个伪托本。

文人书画的伪迹流传古已有之,于今尤甚。由石涛作品传世情况可以看出,伪迹的流行,不仅影响艺术市场的买卖,更重要的是影响对艺术家的理解和研究,影响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创造,这对中国艺术的未来发展不能说是小事。

上海艺术史研究学者、收藏家万君超先生说:“对绘画史研究而言,伪作就是‘伪史料’。将‘伪史料’作真史料研究,也就是‘伪研究’。”“而考辨作品的真伪或临摹本,就正是为了防止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出现无知或失实这类学术上的‘绝症。”

现今石涛研究的推进,要从根治这一“绝症”开始。鉴定是根治这一“绝症”的基础性工作。鉴赏鉴赏,无鉴何赏!对于传统绘画尤其是卷轴画来说尤其如此,鉴定工作极为重要。在伪作基础上得出的结论,当然是不可靠的结论。这就像考古一样,从地下发掘出来一件东西之后,首先是真伪和时代考辨,没有这一研究,其他研究都是空中楼阁。

猜你喜欢
作伪伪品石涛
冬冲夏草与掺伪品的鉴别研究
光明中医(2021年7期)2021-05-14 08:19:14
明清时期书法鉴藏中的作伪现象
艺术品鉴(2020年9期)2020-10-28 08:59:50
石涛山水画艺术探微
收藏界(2019年3期)2019-10-10 03:16:38
论石涛之画法与禅法
哲学评论(2018年2期)2019-01-08 02:12:06
近红外光谱技术鉴别白及粉及其混伪品
企业招聘中的面试作伪行为及其应对策略
电子舌技术鉴别川贝母粉及其掺伪品
中成药(2017年9期)2017-12-19 13:34:58
应用rbcL条形码鉴别高良姜及其伪品大高良姜
中国调味品(2017年2期)2017-03-20 16:18:22
宋代影青瓷作伪的现状调查
大众考古(2015年10期)2015-06-26 08:00:08
《苍松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