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廖继英
山水心灵动 观云凡俗消
文/廖继英
李宗仁,1966年生,台湾云林人。台湾艺术大学书画艺术学系教授兼系主任。台湾艺术学院美术系国画组毕业,美国芳邦大学艺术创作硕士。曾任台湾艺术大学有章艺术博物馆馆长。台北中山纪念馆策展咨询委员,台北中山纪念馆全国青年书画展、台湾桃园县桃源美展、台北市教育局学生美展、台湾宜兰县宜兰美展、联邦美术新人奖等评审委员。作品曾获第十二届台湾美展国画类首奖、1989年台湾美展金龙奖、1991年陆光美展国画类首奖、1993年第八届南瀛美展南瀛奖、2003年中山学术文艺基金会第三十八届文艺创作奖等奖项。
古人学习山水,勤练笔墨基本功;今人习山水则轻技法,重创意。台湾艺术大学书画艺术系主任李宗仁教授,笔墨功夫了得,既重视技法,亦开创新意。“山色”“水光”系列作品深耕心灵,回归传统山水书画创作长河,分别在台北鸿展艺术中心以及台北中山纪念馆德明艺廊两次大型展出后,造成艺坛上相当大的回响。
中国山水画源流,一直是以大自然为宗师,所谓“造化心源”的要义,即是说明艺术创作除了“外师造化”之外,还必须做到“中得心源”。唐朝张璪的“造化”等同于西方人所谓的“自然风景”,但从中文语意上观看,“造化”实有“创造”之深刻意涵。李宗仁的山水画笔墨结构十分严谨,在台湾青壮一辈的水墨画家当中,能够掌握张璪美学重点之所在,澄心静虑,创作沉淀于山水墨韵新境开括的,李教授可算是个中翘楚。从他历年来在台湾美展、陆光美展、南瀛美展、中山文艺创作奖等展览和奖项竞赛中,屡获首奖肯定,即可窥之其扎实功力于一二。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李宗仁教授曾经自述其水墨创作的过程,受到老子“无为”的思维与庄子“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影响很深,更从中体会出山水表现“阴”“阳”“有”“无”,虚实相生、动静有别的道理,秉此以延伸其日后“山色”“水光”系列作品反向构思及逻辑。亲自拜读李宗仁教授在台北中山纪念馆德明艺廊展出的作品,笔墨流畅优雅,元气淋漓且含蓄内敛,尤其是天光、云雾、水湄等多元题材的高明表现,墨分五彩,意境悠远,光华照人。因此,萌生“山水心灵动,观云凡俗消”的感叹!李宗仁教授的展览规划,一路走来,多变化的色彩基调,引领着观众见识台湾山水情境的美、韵与质、感;天光云影共徘徊,极度写实的笔触融合着亚克力颜料,色泽瑰丽,生气蓬勃,一如他对绘画所展现出的热情而衍生对人、事、物及对于周遭环境同样深刻且细腻的观察。
李宗仁 青山60cm×120cm 纸本 2015年
李宗仁 汹涌60cm×120cm 纸本 2015年
李宗仁 金秋60cm×120cm 纸本 2013年
李宗仁 腾云60cm×120cm 纸本 2015年
在李宗仁教授众多发表的画作当中,独对其中几幅以晃动的光源,虚实掩映,精心表现的水湄倒影作品印象深刻,例如《交响乐》《生生不息》《水色》《新生、繁盛与凋零》等等。置身在偌大的展场中,李教授进一步强调,此系列水色倒影作品,其差异在于运用创作新的横式构图,赋予传统水墨留白的意念,展现一如音乐律动与绘画行色相融合的崭新面貌。关于绘画节奏与线条面向的表现,这点倒与笔者近期的油画创作笔法,颇有心灵沟通之处。水色荡漾出心源,自古画理皆然,相较于山光云影的捷力捕捉,如何能发挥画家至真、至善、至美的真性情,相信以李教授超凡的动力与才情,成功之期将是指日可待!清朝画家石涛《画语录》说得好:“搜尽奇峰打草稿。”山水画的形式与内容,可谓万变不离其宗。借山水画的形质,扩大自我生命的理想,把大自然的美与内在生命的永恒合而为一,想必这是李宗仁教授在突破“山色”“水光”系列作品之后,创作上责无旁贷的必经道路。
从“大地”系列、“水色”系列,以至最近的“山光”系列,李宗仁教授的水墨所传达出来的尊重大自然生命和纯粹美学的意念,以及自我选择的表现方式和多元媒材的运用,在其苦心经营的画面中展露无遗。
李教授有鉴于中国画“皴法”不尽然能够完全展现台湾苍翠山林与绿意盎然的生态,故在整体的绘画创作技法和手稿的表现调整上,加入亚克力媒材以辅佐其色调的扩张性。在多次上色的过程中,运用不同时点持续交叠的新颖笔法,营造多层次的空间和宁静感,使观者自然而然地融入其美妙的画境,点、线、面充实而饱满。
综观李宗仁教授水墨画所展现的视觉语言,自成一格,其独特的韵味与美感,比一般山水画作更贴近观赏者的视察,令人产生心灵上的共鸣。笔者一次比一次讶异于其对大自然生态的深度追求。倾听山水自然的声音,人的精神为之振奋,经常暗自思索的是“山登高处我为峰,水到无涯天作岸”,想要一探画家胸中那份潜藏的坚韧深远的豪情与壮志。
李宗仁 融雪120cm×60cm 纸本 2015 年
作者系两岸和平文化艺术联盟油画研究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