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大松,李玉娇
(武汉大学 社会保障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2)
养老服务专题研究
健康中国战略下长期照护保险:制度理性、供需困境与路径选择
邓大松,李玉娇
(武汉大学 社会保障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2)
老龄化进程加快,使原有的社会保障体系面临较大挑战,同时也为长期照护保险的建立带来了新契机,成为一种理性的制度选择。尤其在“健康中国”战略的推动下,加强长期照护服务供给和保险建设不仅能有效分散疾病经济风险,也有利于改善国民健康福利。从长期照护保险的制度理性入手,分析了政策演进中的供需困境以及悖论,并在制度价值目标指导下提出了我国长期照护保险的发展模式与优化路径。
健康中国;长期照护保险;制度理性;供需困境;路径选择
当前,老龄化浪潮席卷全球,世界各国采取不同策略积极应对老龄化的危机与挑战。对于人口基数大、高龄化特征明显的中国来说,形势更加严峻。目前,我国已迈进快速老龄化阶段。《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显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2040年将迎来老龄人口的高峰,达到4亿左右[1]。伴随老龄化、高龄化而来的是空巢、独居和失能老人数量大幅增加。据统计,当前我国城乡失能、半失能老人总数共有4 063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8.1%,并且比重逐年提升。老龄化危机下失能老人的照料和护理问题不仅关系我国养老保障制度的可持续性,也影响整个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因此,如何有效满足高龄、失能、患病老人日益增长的护理需求,通过制度化的方式保障其获得高质量的服务,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
家庭是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支持、精神慰藉的核心单位,也是我国沿袭已久的一种文化传统,对于分散人们年老时面临的健康风险、疾病负担具有重要作用。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现代家庭结构趋向小型化和核心化,衍生的照料、护理功能也逐渐减弱。尤其在生育政策引导和观念转变下,少子化特征明显,子女赡养负担不断加重,老年人口很可能面临生活照顾和心理疏导方面的缺失和障碍。此外,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口流动速度加快,代际分离现象严重,城市空巢家庭和农村留守老人数量和比重持续攀升,且呈现明显的地域异化特征,导致传统的家庭照护功能面临较大的挑战。
现代社会是风险社会,尤其是随着疾病谱的变化,人们患慢性病和重大疾病的概率大大增加。巨额的治疗费用支出,与之相伴的护理、康复等方面持续性消费极大地影响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水平。对老年群体来说,更是如此。据统计,我国目前确诊慢性病患者接近3亿人,疾病负担较重,高达70%以上,其中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和关节炎等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2]。因此,老年人日常护理、照料支持和情绪疏导需求逐步上升,长期护理的直接和间接成本大幅上涨。一方面,先进医疗设备的使用、护理人员的服务选择以及康复成本的提高增加了经济支出压力,对整个家庭资本积累也产生了较大的挤出效应;另一方面,照护的长期性和持续性给家庭成员带来了较大的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因此,亟需一种新制度满足老年人的基本护理需求,缓解整个家庭的护理成本负担,保障老年人的晚年生活福利。
目前,我国已建成“保基本、广覆盖、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尤其是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制度建设水平逐步提高,在分散人们因年老、疾病带来的经济风险,减轻个人及家庭负担上具有重要作用。但也应看到,当前人们的福利需求呈现多元化特征,基本的养老待遇支出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公众层次性、多样化的服务要求,加之医疗费用上涨过快,医疗保障水平不高且差异化严重,如何解决患病老人的长期护理问题,供给长期照护服务,缓解持续的费用支出负担,实现健康养老成为政府关注的重点。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和支持长期照护保险的发展。2015年11月20日,国务院转发了卫生计生委等九部委发布的《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探索建立多层次长期照护保障体系”[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指出,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2016年6月27日,人社部发布了《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开始在全国15个城市启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2016年8月26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表示,推动居家老人长期照护发展,鼓励护理等多种形式的商业健康险发展[4]。可见,在国家倡导的“健康中国”战略下如何发挥长期照护保险制度优势,供给充足、完善的照护服务,促进健康老龄化,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长期照护保险,最早产生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西方国家兴起,并发展迅速,对于减轻因护理成本上升带来的财务负担,保证护理服务的制度性供给,应对老龄化危机具有重要作用。
(一)内涵
长期照护是指在持续的周期内,为因慢性疾病、意外或重大事故伤害等出现基本活动、自理能力限制或障碍以及认知紊乱等人群长期提供一系列日常照料、康复护理与精神支持等服务,以满足其正常生活需求,促进其行为能力改善的活动。世界卫生组织将长期照护的服务供给者划分为以血缘和地缘为基础的传统、非正规护理(包括亲朋和邻居)和体系化、专业化的正规医疗护理和生活照料活动(包括机构护理和社会服务)。将长期照护的目的界定为通过一定时期内、合理程度的照顾和支持,提升失能、半失能群体追求个人偏好内生活水平和质量的能力,保证其最大限度内维护个人尊严,实现精神独立、个体自由和社会参与。
长期照护保险作为以制度化手段供给照护服务的重要险种,内涵丰富。美国健康保险协会(HIAA)将其定义为患慢性疾病、生理能力障碍或心理损伤群体潜在护理成本或实际护理服务支出进行偿付的保险。美国人寿管理协会(LOMA)将长期照护保险界定为对承保范围内个体因重大疾病、事故伤害等需获得家庭、机构护理与疗养服务支出进行经济补偿的保险。可见,长期照护保险在照料、护理需求日益上升下应运而生,是指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为防范个体因年老、慢性或重大疾病、意外事故等造成身体、心理伤残从而部分或全部行为能力丧失风险,对其在较长周期内使用非正规照料支持和专业化护理服务而产生的费用支出进行一定比例给付,以减轻个体及其家庭的经济负担,保证其生存质量的一项制度安排。长期照护保险可分为商业保险模式和社会保险模式,因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相对成熟且长期照护保障体系尚未建立,这里主要研究的是以政府为主导,通过社会化筹资方式进行的长期社会照护保险制度。
从本质上讲,长期照护保险是以健康护理与养老服务为主要内容,分散个体因能力障碍产生的经济风险,化解老龄危机的一种有效手段。一方面注重个人身体质量的改善和行动能力的恢复,另一方面也关注被保险者心理疏导和情感支持,尤其是老年群体的精神慰藉。
(二)特征
一般而言,长期照护保险主要具有五个基本特征。
1.消费补偿性。与基本养老保险不同,长期照护保险侧重于对个体因疾病、年老等因失去行为能力需接受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等方面服务支出的合理偿付,消费性特征明显,旨在分散个体较长周期内使用护理服务而增加的经济风险,保证其基本生活质量。
2.服务导向性。与医疗保险类似,长期照护保险基金支付以实际医疗消费、照顾护理服务的使用为前提,根本目的在于保证长期照护服务供给的可得性和有效性。在达到受益条件后,侧重于向被保险人提供护理服务,而非纯粹的现金津贴。
3.内容多样性。长期照护保险涉及医疗、健康、养老、护理等不同领域,在保障内容和服务供给上具有范围广、相对复杂的特点。一般而言,包括被保险者的日常生活照料、康复保健、医疗护理以及情绪疏导和精神慰藉等多个项目。
4.需求层次性。因个体行为能力障碍和身体损伤程度不同,对长期照护服务的需求种类和层次也存在明显差异。对于失能严重的老龄群体而言,主要集中于专业护理人员的长期干预和全面支持;对于具有一定行动能力且有护理需求的人群来说,以传统家庭护理为主导。
5.经济与社会效益突出。长期照护保险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具有明显的正外部效应,充分体现在减轻个体护理费用支出负担,保证其基本生活,实现社会参与,改善个体及家庭再生产能力的规模经济效益,以及提高整体国民福利水平、促进国家安定与团结的社会效益上。
(三)政策实践
2006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指出“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提供社会化养老服务”[5]。在国家的政策引导和支持下,各地开始了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建设和服务供给的探索。
青岛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开始尝试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化供给实践。2012年7月,青岛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建立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的意见(试行)》,标志着青岛在全国率先施行以医疗康复和护理服务偿付为主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它将城镇在职及退休职工、非正式就业人员、残疾和失智人士以及老年群体等纳入保障体系,以现有社会保险管理资源为依托,通过调整个人账户和统筹基金结构进行筹资,以制度化方式对参保者享受居家照料或机构护理服务费用进行一定比例支付。自实施以来,护理保险基金总支出金额高达8亿元以上,覆盖4万人以上参保者,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人们护理服务消费的经济负担。当前,青岛市共有照护服务支持机构500家左右,涉及医院护理、机构疗养服务、家庭生活照料与康复等。
上海市老龄化程度较深,积极展开实践探索,旨在从政策上保证老年群体的医疗护理和照护服务的有效供给。2013年,上海市制定了“高龄老人医疗护理计划”,尝试以需求评估为基础,对达到条件的高龄老年群体接受的居家医疗护理和康复服务费用进行偿付,目前受益人数已达到15.5万人。近年来,上海市对老年长期照护保险发展思路进行了规划,独立于基本医疗保险,将医疗护理服务引入社区及专业养老机构,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健康养老服务产业,通过对个人账户医疗保险基金一定比例的划拨实现对护理消费的有限偿付。
各地的积极探索和实践,一方面为长期照护保险制度正式建立积累了宝贵经验,另一方面进行了充分的理念引导和宣传,满足了部分老年群体的护理需求,从理论和实践上证实了制度有限理性与发展可能。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健全、完善的长期照护保险制度,但在国家的政策指导下部分城市已经开始实践探索,取得了突出的成效。但从整体来看,在制度演进过程中还存在服务资源供给和实际护理需求不匹配的失衡困境,这一瓶颈减损了人们的健康福利,也影响了制度价值目标的实现。
(一)供需困境
随着现代社会生存风险的增加和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长期照护保险需求日益上升,呈现层次多元化和地区差异化特征。戴卫东通过对江苏和安徽两地实地调查发现,青年人对长期照护保险需求较强烈,有购买意愿比重超过80%[6]。曹信邦等在全国27个省份参保意愿调查中发现,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对长期照护保险需求更高,且存在年龄结构差异。孙正成等在研究中指出,被调查者对长期社会照护保险需求高达70%,且身体质量和支付能力是影响参加意愿的主要因素[7]。可见,当前社会对长期照护服务和保险建设的需求较大,如下图所示,根据笔者实地调研,62%以上人群倾向于参加或购买长期照护保险,期待政府通过制度化的方式配置养老、医疗及护理资源,供给相关服务,减轻健康风险带来的财务负担。
图1 长期社会照护保险需求意愿分布
资料来源:根据2015年城乡居家养老服务调查数据整理
此外,不同性别人群对长期照护保险存在一定的需求差异,男性略高于女性,但区别并不明显。城乡人口的需求强烈程度也不相同,因人口流动大、老龄化程度高和养老服务资源有限,农村人群对长期照护保险需求更高。整体来看,社会成员及其家庭对长期照护保险需求不断上涨,不仅体现在服务内容的多样性、服务供给的长期性和服务质量的专业化倾向上(表1),更多也反映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导致的地区购买能力差异中。
恩智浦半导体(NXP Semiconductors)以其领先的射频、模拟、电源管理、接口、安全和数字处理方面的专长,提供高性能混合信号和标准产品解决方案。这些创新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可广泛应用于汽车、智能识别、无线基础设施、照明、工业、移动、消费和计算等领域。该公司在全球逾25个国家设有业务执行机构。
表1 长期护理保险需求服务项目
续表1
分类服务项目机构服务护理福利院入住生活照顾与康复护理保健机构入住生活照料与康复疗养护理院入住生活照顾与康复社区服务社区福利设施使用与介护认知障碍者生活照护社区日间护理与夜间回访社区老年人应急型照料与康复护理心理干预与情绪疏导
在国家的政策导向和经济支持下,试点地区的长期照护保险探索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从整个社会范围内来看,还存在供给不足且差异化严重等问题。一方面,缺乏顶层制度设计,碎片化特征明显,造成西部、经济不发达以及农村等需求较高的地区的有效供给不足,同时也加大了将来实现全国统筹的难度;另一方面,民间养老机构、营利性护理机构以及社区照护中心等对康复护理服务供给缺乏有效转介和衔接,加之机构评估系统性和专业化程度不足,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照料与护理服务的供给质量,造成实际供给总量有限、与需求市场匹配度下降的失衡瓶颈。
(二)原因分析
我国长期照护保险作为一项保障公民健康权利的制度安排,正外部效益明显,公众需求强烈,但因未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完整的政策体系,加之养老、护理产业发展动力不足,导致长期照护保险在制度演进中出现传统路径依赖和技术理性不足的困境,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制度供给缺位与有效需求不足。目前,国家仅在政策上引导地区实践,部分城市开展试点工作,并未从顶层制度设计上对长期照护保险的保障范围、受益条件、筹资模式和待遇给付标准等作出明确规定,造成制度供给形式和内容缺乏科学依据,甚至在实践中出现僵化、单一的政策实施路径,难以有效分散护理成本增加产生的经济风险[8]。与此同时,因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不同地区参保群体的购买能力差异化明显,政策实施灵活性不强,以及服务供给市场缺乏精细化管理和科学规范,导致长期照护保险供给过程中有效需求明显不足,出现供需困境。
2.政策设计衔接性不强与法律支撑空白。长期照护保险涉及医疗、养老、照料护理等多个领域,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不仅包括养老机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护理康复院等正式支持,还包括家庭成员非正规服务等。但在政策制定和实际执行过程中,未能将医疗保险中护理待遇部分和养老服务相关规定进行有效整合,形成横向联合、纵向衔接的科学体系,导致长期照护保险在服务供给中定位不明确,各种护理资源缺乏多重耦合。此外,体系化、专门化的法律保障空白和持续、科学的长期照护服务供给和保险建设缺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公众需求与意愿。
3.多元化服务需求增长与养护产业发展滞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长期照护服务的需求也呈现层次性和多元化特征,但由于我国的养老产业,尤其是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在规模化服务供给和体系化支持方面水平不高,尤其是对传统治疗和康复护理服务的界定不清,导致护理资源配置缺乏有效性,服务市场建设不足,养护产业发展滞后,在影响长期照护服务供给质量的同时也弱化了长期照护保险的经济和社会性功能。
作为一项国民福利,长期照护保险是在充分尊重个体生命尊严、公民权利基础上,以社会利益最大化为目标,通过理性的政策干预与均衡的制度安排实现长期照护服务合理、有效供给的过程。在“健康中国”战略的积极倡导下,追求个人价值的“软理性”逐渐转变为以制度约束、有序供给服务的“硬理性”。
(一)福利价值目标
1.解决养老服务供给矛盾与促进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当前,养老服务供给明显不足,尤其是以康复护理、日常照料为基础的机构服务出现较大缺口,加之健康养老产业发展不成熟,造成老年人面临较大的照护风险。优良的制度离不开与社会经济环境的良性互动。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建设的核心目标在于通过有效整合医疗、养老资源,增强照料与护理服务的可及性,提升服务专业化水平和规范化程度,解决养老服务供给不足矛盾,促进健康养老服务产业发展,体现了一种追求公共产品有效供给,促进经济主体达成价值共识的制度理性。
2.防范老年贫困风险与增进国民健康福利。作为一项国家治理机制,福利保障制度实质上是稳定国民预期,增强社会整合程度,维护公共秩序的政治实践。对于长期照护保险制度来说,同样如此。它以化解失能、半失能群体因行为能力障碍产生的经济风险为目标,旨在缓解老年群体护理服务消费负担,减轻老年贫困。同时,也充分体现了政府为主导承担供给福利责任的价值选择。这种保证国民健康权利,促进个体自由、公平,致力于整个社会福利改进的制度安排也体现了一种政治理性。
3.增强劳动力有效供给与激活供给侧改革新动力。目前,我国经济处于增速放缓的“新常态”,如何有效支持供给侧结构改革,应对人口红利期消退产生的劳动力供给不足危机,释放更大就业空间,激发经济活力,长期照护保险从制度理念上作出了积极回应[9]。一方面,为部分大龄女性以及医疗护理、心理学、社工等专业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和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商业保险市场的繁荣和服务行业的规模发展,体现了适应经济环境变化,追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统一的价值目标。
4.均衡配置医疗资源与创新推动医改进程。医疗费用增长过快与医疗服务供给效率不高是影响国民健康福利的重要因素,尤其是面临护理需求上升、服务资源有限、家庭护理功能弱化的社会现实,制度化供给护理服务、减轻医院护理压力、引导社区护理与机构护理的有效利用,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医疗与护理资源优化配置成为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建设的根本目标[10]。与此同时,通过调整医疗保险个人账户与统筹基金比例设置和适度划拨长期照护保险,不仅能提升整个制度运行效率,也可推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程,体现了一种政策实施和执行的目的理性。
(二)发展路径
长期照护保险作为一项供给日常照料、康复护理与精神支持服务,对规定范围内服务消费进行一定比例偿付的制度安排,在设计和建构过程中不仅要充分考虑福利保障的普惠性,也要注重从技术理性和工具理性出发,结合我国国情科学地进行模式选择,确定具体实施路径,保证长期照护保险供给效率和质量,促进其持续、健康与包容发展。
1.路径选择。当前,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市场发展日益成熟,商业性长期照护保险产品种类日益丰富,承保范围逐渐扩大,内容也呈现多样性。但也存在以团体经营为主、保费收入不高、运营绩效偏低等问题,加之以持续、稳定、高水平的费用缴纳为前提,造成人们对护理风险不确定预期增加,实际购买意愿不高,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长期照料与护理服务供给不足问题,无法在全社会范围内分散护理成本支出风险,减轻个体及家庭的经济负担。尤其对中低收入者和失能老人而言,因缴费能力有限、赔付风险较高,商业长期照护保险的逆选择倾向会将其排除在外,导致其护理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因此,单纯的商业化长期照护保险模式在我国走不通[11]。与此同时,因经济实力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社会保障建设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选择覆盖全体国民、以雄厚公共财政积累为基础的强制性长期社会照护保险制度也不现实。
结合我国社会经济环境、政府兜底能力和养老护理产业发展实际,在制度建构过程中应选择以长期社会照护保险为主,商业长期照护保险为补充的多层次长期照护保障体系。依托现有保障信息平台,借助体系化经办管理服务在有效甄别和精准定位受益对象、合理配置保障资源的同时,充分利用商业保险市场的竞争机制和专业化优势,提高制度统筹层次和运行效率。
2.模式设计。健全、完善的机制设计不仅能发挥政府在宏观政策制定和风险管理中的主导作用,还有利于实现个人权利与义务的有效统一。这里将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在明确我国长期照护保险包容性发展路径同时,对具体实施方案进行设计。
第一,精准定位受益对象。长期照护保险作为一种以满足参保者护理服务需求的健康福利,主要以因慢性、重大疾病以及意外伤害等部分或全部失去身体行动能力,以及出现认知障碍的群体为受益对象。一般而言,主要以年龄和病种来甄别与瞄准受益对象。60岁以上老年人通过专业机构的失能等级测定获得相应照护服务与保险待遇支付;60岁以下参保者则应符合保障范围内的疾病种类要求与通过失能级别专门评估。
第二,合理确定筹资和缴费方式。在经济增速放缓的现实下,将长期照护保险作为一个单独险种进行筹资,可能加重企业成本压力和个人缴费负担,同时也造成管理资源浪费。因此应将其作为基本医疗保险的重要分支项目,对于城镇在职和退休职工通过个人账户与统筹基金一定比例划拨的方式进行筹资;对于城乡居民而言,中央与地方政府应给予部分财政补贴,统一纳入照护保险基金,保证群体间缴费公平。此外,还应充分考虑各地实际,实现缴费水平与收入相关联的动态调整。
第三,科学设计偿付内容和标准。长期照护保险的偿付内容主要包括非正规家庭护理服务、专业护理机构服务以及社区照料与康复护理服务等。偿付形式多样,包括技术、服务和现金等。根据不同等级护理服务使用实际,对达到受益对象的参保者进行有效偿付。长期照护保险基金支付设定上限,一般为当年社会平均工资的固定倍数,超过“封顶线”部分需自行支付,旨在降低供需双方道德风险,增强个人缴费意识。
第四,护理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长期照护保险建设中不仅应加强家庭、社区、机构护理服务供给主体之间的有效互动,同时通过税收优惠等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加入,形成政府为主导的公立护理机构、非营利组织、商业护理机构和志愿者等多种力量共同参与的供给新格局,保证长期照护服务可及性,很大程度上提高供给效率[12]。
可见,在“健康中国”战略下,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建设不仅要保证与现有的养老、医疗保障体系有效衔接,也应在模式选择和制度建构过程中以促进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提升国民健康服务为根本目的,在政府主导的同时适当引入市场机制,体现了一种政策设计的技术理性和实践探索的福利价值偏好,对于长期照护保险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 2016年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老龄化加速,中国成世界老年人口最多国家[EB/OL].中国产业信息网.(2017-06-15).http://www.chyxx.com/industry/201610/457005.html.
[2] 我国现确诊慢性病患者近3亿 四大危险因素[EB/OL].人民网.(2017-06-15).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16/0812/c403489-28632731.html.
[3] 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EB/OL].新华网.(2017-06-15).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1/20/c_128450535.htm.
[4]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EB/OL].(2017-06-15). http://www.gov.cn/zhengce/2016-10/25/content_5124174.htm.
[5]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EB/OL].新华网.(2017-06-15).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7-01/22/content_5637713.htm.
[6] 戴卫东.长期护理保险——理论、制度、改革与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65-72.
[7] 孙正成,兰虹. “社商之争”: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供需困境与出路[J].人口与社会,2016,32(1):83-93.
[8] 荆涛.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模式[J].保险研究,2010(4):77-82.
[9] 赵艳.我国实施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探析[J].经济纵横,2014(8):121-124.
[10] 赵曼,韩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选择:一个研究综述[J].中国人口科学,2015(1):97-105.
[11] 胡宏伟,李佳怿,汤爱学.日本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背景、框架、评价与启示[J].人口与社会,2016,1(32):94-102.
[12] 高传胜.供给侧改革背景下老年长期照护发展路径再审视[J].云南社会科学,2016(5):152-157.
【责任编辑吴姣】
LongTermCareInsuranceundertheHealthyChinaStrategy:InstitutionalRationality,thePlightofSupplyandDemand,andPathChoice
DENG Da-song, LI Yu-jiao
(Center for Social Security Studies, Wu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2, China)
Accelerated aging makes the original social security system face greater challenges and brings new opportunity for long-term care insurance, as a system of rational choice. Especially under “Healthy China” strategy,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long-term care services and insurance not only can disperse the nursing risk effectively, but also is of great benefit to the national health and welfare. Starting with institutional rationality of long-term care insuran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plight of long-term care insurance in supply and demand, and on the basis of core value target of system, it puts forward China’s long-term care insurance development model and optimal path.
Healthy China; long term care insurance; institutional rationality; the plight of supply and demand; path choice
C913.7
A
1005-6378(2017)05-0109-08
10.3969/j.issn.1005-6378.2017.05.015
2016-05-1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居民医保制度保障效果的差异性研究”(71303175);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人口老龄化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16JJD840009)
邓大松(1949—),男,广西全州人,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公共经济与社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