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丽华
(河北省委党校 经济学部,河北 石家庄 050061;中央党校 经济学部,北京 100091)
雄安新区:比较、借鉴与启示
魏丽华
(河北省委党校 经济学部,河北 石家庄 050061;中央党校 经济学部,北京 100091)
2017年4月,中央宣布在河北省设立雄安新区。作为继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雄安新区设立伊始,就被赋予了“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历史性定位,是继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又一战略选择。将雄安新区与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进行全方位比较,系统总结二者的成功经验,梳理出有助于后起者借鉴的启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深圳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雄安新区;改革创新
“雄安新区”,这一由三个县城组成的国家级新区在一夜间如“一匹黑马”般闯入了世人眼球。作为继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它被赋予了“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历史性定位,是继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又一战略选择。将雄安新区与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进行全方位比较,系统总结二者经验,以资借鉴,具有重要意义。
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于我国改革开放之初。随着十年动乱的结束,当我国从持久的狂热与盲动中冷静下来时猛然发现,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正被世界越来越远地抛在后面。欧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早已是一日千里。即便是在亚洲,曾经和中国内地一样贫穷落后的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新加坡、韩国,牢牢把握住了20世纪60年代发达国家产业升级和世界市场调整的机会,一跃而成为亚洲“四小龙”,进入了新兴工业化发展的历程。而当时的中国内地,仍旧有2亿以上的农民生活在温饱线以下。穷则思变,强烈的对比开始使中国政府对发展体制和发展道路进行反思: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完全排斥了市场,不仅没有带来理论上预想的“国民经济有序发展”,反而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开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性转折。此后,改革开放成为了不可逆转的趋势。但无论是改革,还是开放,都必须是审慎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当时的中国,迫切需要一个改革的突破口。在此背景下,深圳经济特区应运而生,成为了中国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窗口。
浦东开发开放始于1990年。当时的背景是:国内,深圳开放成功的示范效应已经被广泛接受;国际上,经济全球化浪潮日新月异。受国内外发展潮流影响,我国也逐渐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不失时机地作出了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战略决策,提出了“开发浦东,振兴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方针。其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扩大开放领域、带动整个经济迈向外向型经济发展为历史使命,向世界展示出了中国政府继续毫不动摇地推进对外开放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坚定立场,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与二者相比,雄安新区成立于2017年4月。它是我国在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背景下,在体制机制深度改革以及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深化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但是多年的高速发展带给我们的诸如“大城市病”、生态恶化、核心城市的单极化发展、产能过剩等一系列问题正在日渐显现。从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尊重资源约束、尊重要素承载力、提升城市群综合竞争力的视角探索实现城市群治理机制新范式;从改变行政区与经济区不一致所带来的一系列弊端,实现跨区域空间格局的优化调整等视角树立实现城市群协同发展新典范,是当前我国区域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任务,更是破解多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滞后、一体化进程缓慢、区域发展不均衡等一系列困境的突破口。同时,相比较于深圳经济特区位于华南地区、上海浦东新区位于华东地区的战略格局而言,从区域格局的协调性角度出发,华北地区同样需要有一个在全国具有战略性意义的国家级新区来平衡。在此背景下,雄安新区的设立,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总体来看,三者之间的对比详见表1。
表1 深圳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和雄安新区对比
(一)改革与创新的示范性与引领性
改革,不是一蹴而就就能完成的,而是一个渐进式过程。需要先在试点地区试验,取得经验之后再大范围推广。在我国30多年的改革历程中,深圳和浦东就承担起了改革“试验场”这一历史重任。国家在改革过程中,设立的国家级新区,天然的肩负着改革探索试验区和创新先行先试前沿阵地的历史角色。深圳和浦东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试验示范区,其改革的方向、制度的设计与政策的发力点,都与整个中国的改革进程相吻合。在探索特色发展模式的同时,积累了宝贵经验。其中,尤以对创新的崇尚、对改革的不懈追求最为明显。
深圳立足于破除计划经济体制对生产力的束缚,从体制机制改革入手,通过构筑以商品市场为基础,以要素市场为支柱的改革模式,充分发扬了敢闯敢试敢探索的精神,在平等、有效竞争的环境下,最大限度地解放了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力,充分激发了市场主体的活力,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为我国沿海地区率先进入新体制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和范例。然而,与深圳同处于珠三角范围内并同样拥有得天独厚各种优势的珠海、汕头等地,虽然同为同一时期的经济特区,但却没有能够成功复制深圳的传奇,原因就在于缺乏深圳对制度改革与创新的孜孜以求与不懈推动。实践已证明,持续的改革与创新正是推动深圳经济社会持续稳健增长的原动力。
浦东从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入手,凭借在项目、金融、科技、土地、通关、社会保障等全方位、多领域先行先试的创新性探索,实现了从阡陌农田到高楼林立,从默默无闻到举世瞩目的华丽蜕变。从1992年新区设立到2017年,25年间上海浦东新区的经济发展增速达到了14.4%。上海自贸区的设立更是推动上海的金融改革继续深化,金融监管部门和上海市政府2015年发布的“金改40条”使得上海浦东新区作为中国金融改革的龙头继续领跑全国。
改革发展无止境,围绕创新不放松。无论是深圳经济特区的“敢为天下先,把创新作为生命线”的发展理念,还是上海浦东新区的“以创新为己任,为推动全国改革起示范作用”的立区之本,都坚定不移的把改革与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主旋律,营造了规范有序、充满活力、尊重企业的发展环境,在全国的创新改革大潮中起到了示范作用,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谱写了“深圳速度”和“浦东奇迹”的时代辉煌。
(二)产城融合的典范性和协同性
从“经济特区”到“国家新区”的转变,意味着我国空间发展战略已经实现了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向综合全面协同发展的华丽转身。
以深圳为代表的经济特区,已完成了从产业新区向综合性城市的转变。一方面,借助科技创新、人才汇集、政策引领等支持,迅速实现了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和现代金融业等支柱产业的异军突起。而这些支柱产业有力的支撑起了深圳的崛起:从改革开放前的小渔村到成功跻身于国际化大都市行列,深圳37年(1980—2017年)年均28.7%的GDP增速遥遥领先于全国平均水平。另一方面,在经济跨越式发展不断推进过程中,深圳的城市功能也在不断完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例如,早在2004年,深圳就成为全国第一个没有农村行政建制的城市[1],率先在全国实现了城乡的一体化。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在奠定深圳综合实力跃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的同时,也向世人成功展示出了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深化改革,主动开放,同样可以创造较高的经济发展速度,摆脱贫困,走向富裕,实现现代化的宏伟蓝图。
相比我国建设初期的特区,国家新区不仅是经济的主战场,更是宜居宜业的新地标。它从建设伊始就注重产城融合和均衡发展。从空间特征来看,国家级新区尺度大、范围广,具有多中心多组团的空间特点。这一点,在上海浦东新区的开发建设上,得到了很好的验证。上海浦东新区在建设中,一改以往特区和开发区都围绕工业展开布局的传统,而是从自身战略地位出发, 以将浦东打造成为金融贸易先行的多功能综合性经济中心为目标,从更好地服务全国、辐射全国的高度, 把服务贸易放到了与工业同等重要的地位。在工业领域中,既发展轻工业, 更注重装备制造业;在服务贸易中,重点推动金融业、现代物流业、商业批发和零售业、会展旅游业及房地产业的发展。在空间布局中, 上海浦东新区设立了四个功能区, 形成了多个经济增长点。正是在这一战略的指引下,浦东很快就实现了第三产业增加值超过第二产业的目标。早在2005 年,浦东以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就占到生产总值的 49%[1]。
(三)辐射带动作用的充分性与广泛性
深圳,从最初的小渔村,到1979年创办蛇口工业区、1983年开放沙头角、1985年开放大亚湾等口岸,再到1991年深圳机场通航、1992年开放盐田港口岸,凭借着政策的东风、敢闯敢试的精神,冲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迅速形成了以工业为主、工贸结合的外向型经济,为经济特区的对外开放和改革建设扫除了障碍,奠定了基础,并对全国经济体制改革产生重要的示范效应。随着深圳综合实力的增强,其发展动能的内生性使其对外辐射范围也在不断扩张。这在很大程度上催化了由广州、深圳、佛山、珠海等市组成的“小珠三角”向囊括了同属一个三角洲的香港和澳门在内的“大珠三角”,再向包括了与珠江流域地域相邻、经贸往来密切的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东9省区,以及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模式)在内的“泛珠三角”的诞生。辐射范围的不断延伸和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深化,进一步彰显了深圳的“试验田”和“示范区”定位所带来的强大的带动效应。
浦东的开发开放, 一直遵循着中央“开发浦东、振兴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战略方针,以把上海建成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新飞跃为历史使命。一方面,在上海市内,凭借着浦西支持浦东、浦东振兴浦西的“东西联动”发展战略,奠定了上海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在浦东的基础设施没有建成投入使用之前,浦西的机场、港口码头、通讯设施、水电等基础设施及时为浦东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为了配合浦东“退二进三”战略的实施,浦西的很多大企业如贝尔、大众等,都将扩充的外资、更新的技术迁移到了浦东;并且,浦西所拥有的雄厚的基础科学力量,大量的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等智慧资源和经济要素,更是为浦东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本、技术、资金和贸易机会。随着浦东的崛起,振兴浦西又成为了浦东义不容辞的责任。高速建成的陆家嘴金融贸易区、金桥出口加工区、张江高科技园区、浦东国际机场和外高桥港区、外高桥电厂以及跨江大桥、过江隧道、地铁、高架环路等基础设施,大大补充和增强了浦西的城市功能,有力地保障了“东西联动”战略的实施,加快了上海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生产力布局整体性调整[1]。浦东浦西相互扶持,相得益彰,充分奠定了上海作为东方最大的金融中心和国内经济中心的地位。另一方面,随着浦东的开发和上海综合实力的增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能力也在日渐提升。凭借释放出来的大量的信息流、物流、技术类和资金流等,既带动了周边苏州、无锡、常州等城市群的快速崛起,也进一步改善了周边乃至整个长三角地区的工业化和信息化水平。随着国际大公司、大财团、跨国公司总部在上海的聚集,更是为整个长三角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进一步的,随着浦东的崛起、浦东浦西的比肩而立、上海中心城市辐射效应的日益增强,更是推动了长三角地区层次分明、分工合理、保障有力的区域协调与合作事业的发展,无论是交通的互联互通,还是环保的共建共享、人才的交流与合作,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程度都远远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无论是浦东对上海以及二者对长三角乃至整个长江经济带的带动,还是深圳对广东乃至珠三角从“小珠”到“大珠”“泛珠”的拓展,既彰显着深圳和浦东的强大极化与辐射,也诠释着突破行政羁绊的区域大协同;既是城市力量扩张的内在要求,也是地区融合的大势所趋这一深刻内涵。
(一)战略规划的高起点与高站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无论是深圳经济特区,还是上海浦东新区,它们的经验无不证明,战略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是多么的重要。作为关系全局的重要步骤,战略规划描绘着新区的奋斗蓝图,体现着改革与开放的目的与要求。雄安新区自设立伊始就被定位于“千年大计、国家大事”。无论是基于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还是基于加快河北发展的战略转型,都要高起点谋划,高站位布局,突出规划的前瞻性、引领性、示范性和协同性。
第一,跳出河北省、跳出京津冀的范畴,立足于中国在全球发展中角色的战略转变,立足于创新中国的角色转型,立足于为世界经济与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充分整合京津冀的经济资源、社会资源、空间资源和生态资源,在国际化视角下谋篇布局。以打造品牌、提升品质为关键,秉承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摒弃对规模和速度的盲目追求,谋划良好的空间结构、绿色的能源结构和优化的产业结构,为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和开展国际合作提供充足的空间。
第二,坚持先谋后动、规划引领。雄安新区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功能区,而是一个具有“全国意义”的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维度的综合性新区。因此,一方面,要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高标准高质量组织编制完善新区总体规划、起步区控制性规划、启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白洋淀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规划及各专项规划,推动“多规合一”。另一方面, 要充分发挥好规划“先行者”的作用,有计划分步骤地推动新区建设。例如,遵循“先交通基础设施、再综合配套、再企业产业、后人口社区”的开发思路。避免出现人口转移和产业搬迁后的“无路可走”“无车可通”“无药可医”“无校可上”的窘况。同时,坚持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密切合作,动态管控。保持历史耐性,尊重城市规律,避免急于求成、大干快上;并且,按照职能分工,同步发力,避免九龙治水、管理失控。
第三,审慎统筹规划好新区与周边其他城市的关系。结合《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河北省城镇体系规划(2016—2030年)》和《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年)》,既要统筹好雄安新区、北京周边地区与天津的协调发展,实现与北京中心城区、北京城市副中心和天津滨海新区的错位发展;也要全面兼顾河北省省情,统筹好雄安新区与河北省其他城市,尤其是与周边的保定、廊坊、石家庄、唐山的融合发展。当务之急是要构建便捷发达的交通体系,形成以新区为核心的高效舒适的N小时通勤网络,以此来加快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带动河北的转型发展。
(二)新区治理的品质化与国际化
第一,要将生态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对于雄安新区的规划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充分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成为生态标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能建成高楼林立的城市,要疏密有度、绿色低碳、返璞归真,自然生态要更好”*张高丽就设立雄安新区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2017.04.14.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4/14/c_1120813594.htm.。为此,雄安新区建设规划强调了七项重点任务*这七项任务分别是:一是建设绿色智慧新城,建成国际一流、绿色、现代、智慧城市。二是打造优美生态环境,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三是发展高端高新产业,积极吸纳和集聚创新要素资源,培育新动能。四是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建设优质公共设施,创建城市管理新样板。五是构建快捷高效交通网,打造绿色交通体系。六是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激发市场活力。七是扩大全方位对外开放,打造扩大开放新高地和对外合作新平台。,其中,首要的前两点均与生态建设密切相关,即雄安新区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建设绿色智慧新城和打造优美生态环境。副总理张高丽2017年5月6日在安新县主持召开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工作会议时也指出,“要突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强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提高产业准入门槛,建设绿色、森林、智慧、水城一体的新区,着力打造生态城市标杆”。这充分体现出了“实现生态宜居、和谐共享” 的生态建设在雄安新区建设中的根本性地位。
第二,要将产城融合发展作为重要行动准则。作为国家部分行政企事业单位的集中承载地,高端要素和社会资本会大量涌入,会改变已有城市发展质量和速度,推动城市群等级体系完善,形成更为合理的城市群架构,并且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因此,一方面要整合和理顺新区与产业功能区的关系,合理划分 “产城单元”。既要构建功能区之间完善的公共交通和轨道交通,便捷出行;又要提供优质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设施布局均衡化、普惠化和层次化,设施类型多元化、特色化和品质化,营造良好的人居和创业环境,实现职住平衡。另一方面,央属企事业单位的搬迁,会带动当地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因此,要加快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推动高新产业的布局,吸引高端人才集聚,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同时,实现就业结构的改善、城市文明的提升和公众文化素质的提高。
第三,要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和谐发展。新区不是城市的简单扩张和重复建设,而是绿色生态宜居智慧新城的再造。雄安新区最大的生态优势在于白洋淀。在缺水的冀中平原再造新城,一定要遵循“以水定城”的生态思路,将环保生态理念嵌入规划建设的每个环节和步骤。这就需要聚焦生活、生产与生态的“三生协同”;强调社区、园区与景区的“三区合一”;坚持把控环境承载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城市开发边线,打造水、产、城共融一体的生态型新区。
(三)目标定位的精准化与高端化
“千年大计、 国家大事”的战略定位决定了无论是谋划雄安新区的规划蓝图,还是探索治理新范式,都要以一盘棋的思想,实现新区目标定位的精准化和高端化。具体来说,雄安新区的建设,需要围绕四大职能协同发展而展开布局——非首都功能的集中承接职能、引领河北崛起的转型发展职能、跨区域经济—社会—生态共建共享职能以及人口经济密集区探索调整优化开发新样板职能。这四大职能既是单独的个体,又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
第一,非首都功能的集中承接地。通过优质资源的外迁从根本上遏制人口继续向北京聚集的态势,缓解北京综合承载压力,厘清“北京职能”和“首都职能”的界限,实现二者的有机分离,是雄安新区设立的根本之意。因此,承接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实现雄安新区与首都在功能布局和产业对接上的协同互动,是雄安新区的首要职能。自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到现在,已经过去3年有余,但三地的协同进程更多的还是停留在表面。受GDP、税收等政策因素影响,出于利益之争,导致三地的协同发展并没有在深层次、实质性领域取得突破性的进展。集中体现在北京转移到河北的产业,依然更多的是低层次、低附加值、高能耗型产业。京津冀产业转移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影响到了三地在交通、环保、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协同进展。随着雄安新区的设立和定位的明确,有助于厘清首都对外转移的产业范围,深化京冀两地的产业协同程度,从根本上加快首都的“减负”进程。在两地的承接顺序上,可以秉持教育科研机构优先进入,医院和央企随后,企业研发中心再进入的次序。全力打造起一座非生产制造型的现代化新区。
第二,加快河北发展转型,缩小梯度差的发力点。新区的设立,并非占用河北的空间来盛放北京的冗余,也并非是从河北“挖走”一块空间来再造北京城,而是通过对优质要素的再配置,以二次调控的方式打造“协调发展示范区、开放发展先行区”。这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理解为是为河北省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注入新活力。众所周知,河北作为传统产业比重较大的省份,多年来一直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的重任。近年来,在全国轰轰烈烈的“去产能”浪潮中,河北的发展压力更是与日俱增:新动能培育见效缓慢,旧动能关停压力提升。新旧动能的衔接不畅,导致2016年河北省GDP在全国的排位先后被四川、湖北超过,由原来的全国第6位退到第8位,GDP增速排名位列全国倒数第6、研发投入位列东部地区倒数第2位。而环绕北京的巨大贫困带的存在,一直是制约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掣肘。随着雄安新区的设立以及建立方案中明确提出的“建成国际一流、绿色、现代、智慧城市”“发展高端高新产业”“推进体制机制改革”等要求,意味着在国家顶层设计的强力推动下,更多的优质要素将转移到河北。这为在转型升级进程中艰难前行的河北省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有助于厘清并破解三地产业转移领域存在的诸多矛盾和问题,推动雄安新区乃至整个河北的产业转型升级,打造河北乃至中国北方经济新增长极,缩小河北与北京、天津之间的巨大差距[2]。雄安新区的设立,将充分激发河北自身的发展动能,进一步调整优化京津冀的资源配置结构、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加快河北省高新技术、高端产业,包括新能源、信息、生物、环保、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解决“环京贫困带”和河北的发展问题,更好地实现京津冀作为全国经济新增长极的功能。
第三,体制机制创新样板职能的试验田。如果说深圳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更多聚焦于“开放”,那么雄安新区则更多承载着“改革”的重任,要在新时期充分发挥好改革开放创新引领的示范作用。京津冀三地历史同根,文化同源,共处同一生态屏障,地域联系渊源深厚。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的存在,导致三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着明显的鸿沟,协同进程多年来迟滞不前。“构建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努力打造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是中央对雄安新区的定位,也意味着这里将是我国深化体制改革的试验田,将承担起在我国的北方、内陆地区探索出一条人口经济密集区调整优化开发新样板、创新发展驱动新模式的历史使命。由于雄安新区是在县域内试点改革,面临的改革阻力较小,成本也相对较低。因此,充分借鉴深圳和浦东在聚集创新要素,培育创新精神,完善管理经验、管理制度和人才政策等方面的有益经验,围绕体制改革、机制创新、管理模式创新,积极探索具有前瞻性和示范性的新区管理方式,着力打造全国体制机制创新的新高地,是雄安新区的天然使命。例如,积极探索跨区域经济—社会—生态“三位一体”协同发展模式。受历史和现实诸多因素影响,京津冀三地的生态建设与维护等公共事务领域存在着明显的权利与义务的不对等:河北省长期肩负着三地生态维护的重任。这既使河北在生态维护和社会建设领域的支付捉襟见肘,也进一步拉大了河北省与京津二市的综合差距,同时也使得三地的生态建设与环境维护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实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的最大化,更好地发挥政府的顶层设计和宏观引导职能,完善稀缺资源的市场化定价与补偿标准,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推动生态治理与维护等重点领域的协同合作和改革创新,推进经济—社会—生态“三位一体”的协同化和市场化进程,增强区域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是摆在雄安新区制度创新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再如,积极探索产业转移过程中税收、利润的公平分享机制以及转移人口和相关人员在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资源配置领域享用权益的保障机制,等等。总之,强化体制机制的创新,要克服已有的路径依赖和经验的僵化与惰性,城市群规划设计、治理模式、管理布局、利益分配、权责共享等融合发展方面进行一系列创新,为我国城市改革发展趟出一条新路、树立一个新典范。
[1] 江曼琦.借鉴浦东经验,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J].城市,2008(1):9-14.
[2] 降蕴彰.雄安新区发力:河北受益最大,缩小京津冀间巨大差距[N].财经,2017-04-05.
【责任编辑郭玲】
XionganNewDistrict:Comparison,ReferenceandEnlightenments
WEI Li-hua
(Department of Economics,Party School in Hebei Province,Shijiazhuang,Hebei 050061;Department of Economics,Central Committee Party School,Beijing 100091,China)
In April 2017,the central government announced the establishment of Xiongan New District in Hebei province.As another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after Shenzhen and Pud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s in 1980s and 1990s,and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Xiongan New District,it has been given the historic position of “Millennium Plan,State Affair,”and is another strategic option following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sub-center of Beijing.It has importantly realistic meaning to compare Xiongan New District with Shenzhen and Pudou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s fully,summerize the experiences of two Regions,and sort out the reference for Xiongan New District.
Shenzhen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Pudong Special Administratiue Region;Xiongan New District;reform and innovation
F061.5
A
1005-6378(2017)05-0061-07
10.3969/j.issn.1005-6378.2017.05.010
2017-05-15
河北省软科学项目“他省‘六链’融合带给河北省的启示与借鉴”(17457672D);2017年度河北省人才培养工程资助项目“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问题研究”(A2017002104)
魏丽华(1979—),女,河北易县人,河北省委党校经济学部副教授,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政治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