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络拔罐在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气虚血瘀型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2017-11-01 06:13邹生燕马凤荣
河北中医 2017年9期
关键词:气虚血瘀心绞痛

邹生燕 马凤荣

(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医院内科病房,北京 100035)

刺络拔罐在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气虚血瘀型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邹生燕 马凤荣

(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医院内科病房,北京 100035)

目的观察刺络拔罐在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气虚血瘀型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气虚血瘀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采用传统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包括:疼痛、饮食、用药、排便及心理护理等),干预组3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运用刺络拔罐法对患者进行干预,共观察6周。2组干预前后采用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进行评定,并统计疗效。结果2组干预后SAQ量表中疾病认识程度(DP)、心绞痛发作情况(AF)、心绞痛稳定状态(AS)、躯体活动受限程度(PL)及治疗满意程度(TS)评分均升高(P<0.05),干预组干预后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80.00%,干预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刺络拔罐应用于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气虚血瘀型患者护理中效果肯定,能够体现中医护理服务的优势,巩固和改善临床治疗效果。

心绞痛;气虚血瘀;刺血疗法;拔罐;护理

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是指在心脏冠状动脉血管狭窄、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由于心肌耗能的增加引起心肌急剧的、短暂的缺血与缺氧的临床综合征,是临床上常见的冠心病类型。本病多数患者在40岁以上,其常见的诱因多见于劳累、情绪激动、饱食、受寒、急性循环衰竭等,中医学认为“人年四十,阴气自半”,肾气已虚,鼓动血脉运行之力不足,机体内已有血行迟缓,聚湿生痰,瘀而不通之势。2015-10—2016-09,我们在对30例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气虚血瘀型患者护理中联用刺络拔罐,并与常规护理30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60例均为我院内科病房住院患者,随机分为2组。干预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45~58岁,平均(49.5±8.5)岁;病程6~24个月,平均(15±5.6)个月。对照组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龄46~61岁,平均(51.2±9.1)岁;病程8~23个月,平均(16±6.4)个月。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选择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1],全部病例均经临床诊断和心电图或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心肌酶、B型脑钠肽(BNP)以及凝血功能检查等,定性确诊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

1.2.2 中医辨证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气虚血瘀型心绞痛主要表现为:胸痛胸闷,动则尤甚,休息时减轻,乏力气短,心悸汗出,舌体胖有齿痕,舌质黯有瘀斑或瘀点,苔薄白,脉弦或脉结代。

1.2.3 纳入标准 ①符合西医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标准;②符合加拿大心血管学会(CSS)心绞痛严重度分级Ⅰ~Ⅲ级[1];③体质量指数(BMI)控制在18.5~23.9;④患者意识清楚,无认知功能障碍,病情平稳;⑤依从性良好;⑥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4 排除标准 ①由其他心脏疾病、重度神经官能症、围绝经期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颈椎病、胆心病、胃食管反流等所致胸痛者;②发病前具有重度心脑血管、肝脏疾病、肾脏疾病、血液疾病、肺脏疾病、皮肤病、神经精神科疾病或影响生存的严重疾病如肿瘤或艾滋病等;③妊娠期、哺乳期妇女。

1.3 护理方法

1.3.1 对照组 按照内科护理常规采用传统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①疼痛护理:心绞痛发作时立即停止活动,绝对卧床休息,给予氧气吸入并遵医嘱调节氧流量,卧床休息是减轻心脏负担和避免劳累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轻症患者起床时动作宜慢,护士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将床调整为合适的角度,定时协助患者翻身,协助患者采取有利于病情的卧位。②饮食护理: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在饮食上应指导患者适量进食水果,因水果富含果糖,亦有丰富的维生素、纤维素、矿物质及抗氧化物,同时可适量进食含丰富纤维素的叶类蔬菜如菜心、白菜;豆类食物的淀粉含量均较高,要适当减少在同一餐所进食的分量;烹饪应选择植物油,避免用动物脂肪,减少煎炸及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并多选蒸、炖、煮等低油量煮食方法;适当控制主食量,无体力劳动者每日主食250~300 g,轻体力劳动者每日350~400 g,重体力劳动者每日450~550 g。遵医嘱合理安排每日总热量以及蛋白质、脂肪及碳水化合物的比例,根据个体情况制订理想食谱,避免进食过快过饱,以免大量血液聚集于胃肠道,降低心脏的供血,加重心脏负担。③用药护理:应密切观察患者用药过程中的病情变化,记录心绞痛发作的持续时间、程度、次数及药物不良反应等,如出现哮喘、大汗淋漓、低血糖、血管神经性水肿及过敏性休克的危险状况时,应立即通知医生给予相应的处理。④排便护理:养成每日排便的习惯,对于排便困难的患者告知避免用力屏气,以免诱发心绞痛的发生,对于卧床患者指导其进行提肛收腹运动或顺肠蠕动方向顺时针按摩腹部。对于可以活动的患者可每日晨起散步、做操、打太极拳等以增加肠蠕动,促进大便排出。必要时给予缓泻剂,切忌用力。⑤心理护理:护士在护理过程中应采用因人施教的方法,运用交流沟通技巧和倾听技术,学会换位思考,理解患者的内心,准确把握其情感变化,找出心理问题的症结所在,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1.3.2 干预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刺络拔罐疗法,根据患者证型特点遵医嘱选取心俞、脾俞等穴进行局部腧穴刺络拔罐,每周1次。

1.3.2.1 操作前护理 ①室温适宜,关闭门窗,注意保暖。②向患者解释刺络拔罐的目的,了解患者对疼痛的耐受程度,有无晕针等情况。③选择边缘光滑、罐口直径为5.5 cm的玻璃火罐,以防划伤皮肤或漏气,也有利于观察拔出物的颜色和量。④治疗时间避免选择在患者过饱或过饥时进行,事先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消除其恐惧心理,以取得配合。⑤观察拔罐部位皮肤情况,如有水疱、溃疡、破损则不能拔罐。⑥针具选用北京瑞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使用无菌采血针,产品批号为:RN1601005。⑦准备用物:安尔碘、一次性无菌手套、玻璃火罐、打火机、95%酒精棉球、采血针、止血钳、灭火瓶、手消、一次性无菌纱布2片、湿润烧伤膏(汕头市美宝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000004)、医用胶布。

1.3.2.2 操作中护理 ①嘱患者采取俯卧位,暴露背部,遵医嘱选取双侧心俞、脾俞等穴。②常规消毒心俞、脾俞穴,戴一次性手套,用采血针进行点刺3下,使之渗血,然后留罐5 min,以拔出适量血为度。③施罐手法要熟练,动作要轻、快、稳、准。④拔罐时注意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如有面色苍白、头晕、出冷汗、恶心、呕吐、疼痛难忍等不适症状时应立即停止操作,同时通知医生给予相应处理。⑤如果患者感到疼痛应及时起罐或适当放气,罐内肌肤凸起呈红疹或紫斑,为正常反应。

1.3.2.3 操作后护理 ①起罐后,可用消毒干棉签轻轻擦拭拔罐部位。②如果出现烫伤小水疱,不必处理,水疱较大时,用一次性无菌注射器进行抽吸,涂湿润烧伤膏并覆盖无菌敷料。③若出血不多,可按一般起罐法起罐,用消毒干棉球擦净血迹;若出血量较多时,可先用1~3块消毒纱布围在罐口周围,起罐后用消毒纱布和消毒干棉球擦净血迹并按压片刻止血。

1.3.2.4 注意事项 ①拔罐前后为患者做心电图。②点火的酒精棉球要夹紧,酒精要拧干,以防脱落烫伤患者皮肤。③如果患者出现晕罐,应立即取下罐,使患者平卧,轻者饮温开水,静卧片刻即可恢复,重者应立即做相应处理。④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一般年龄较大,对他们拔罐时应不断询问其感受,以免出现危险。⑤拔罐后嘱患者休息片刻方可离开。

1.3.3 疗程 2组均观察6周。

1.4 观察指标 入院时及住院后6周采用国际通用的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3]对2组进行评估,SAQ为冠心病患者特定的功能状态及生活质量的自测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和反应度,包括19个问题,分为5个维度,主要是从疾病认识程度(DP)、心绞痛发作情况(AF)、心绞痛稳定状态(AS)、躯体活动受限程度(PL)以及治疗满意程度(TS)等方面进行评分。并对每一评分进行正向化处理,标准积分=[(实际得分-该方面最低得分)/(该方面最高得分-该方面最低得分)]×100,评分越高患者生活质量及机体功能状态越好。

1.5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中医证候疗效判定:疗效指数(n)=[(疗前积分-疗后积分)∕疗前积分]×100%。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证候积分减少﹤30%;加重: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加重。

2 结 果

2.1 2组干预前后DP、AF、AS、PL、TS评分比较 见表1。

表1 2组干预前后DP、AF、AS、PL、TS评分比较 分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由表1可见,2组干预后DP、AF、AS、PL及TS评分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干预后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2组疗效比较 见表2。

表2 2组疗效比较 例

与对照组比较,*P<0.05

由表2可见,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3 讨 论

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属于中医学“厥心痛”“心痛”“胸痹”等范畴[4],其病因病机在中医古籍中有许多记载。《寿世保元》所言“气有一息之不运,则血有一息之不行,病出于血,调气犹可以顺达”。隋代《诸病源候论》指出“久心痛者,是心之支别络脉,为风邪冷热所乘痛也”,明确表达出心绞痛属心络病变和久病入络的观点。中医学认为本病由局部心之脉络阻滞,心失所养而致[5],正如《医学入门》曰“厥心痛,因内外邪犯心之包络,或他脏犯心之支络”等。心络郁滞或心络虚滞是本病发病之本,是引起心络瘀阻、心络绌急而致机体一遇过劳、寒冷刺激猝然心绞痛发作的重要因素。《素问·调经论》曰:“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而中医学认为本病病机为本虚标实,即在心气不足的基础上,夹有血瘀。气虚血瘀证是临床最常见的证型之一,贯穿于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这一冠心病临床类型的整个病理过程,气衰无以行血,血必因之为瘀阻,瘀血内结,有碍气之运行而发生气滞,气血瘀滞,不通则痛[6]。

拔罐疗法是中医学临床常用治法,早在西汉时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有关于“拔罐”的记载,在隋唐的《外台秘要》中就有“取三指大青竹筒,长寸半……以刀弹破所角处,又煮筒子重角之,当出黄白赤水,次有脓出,亦有虫出者,数数如此角之,令恶物出尽,乃即除,当日明身轻也。”刺络法是在患者身体一定的穴位和浅表血络放出少量的血液,从而达到通经活络、开窍泄热的作用[7],结合拔罐更可达到散结、祛瘀、开渠放血引流之功效[8]。本研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遵医嘱选取了心俞、脾俞等穴进行刺络拔罐。心俞、脾俞均为足太阳膀胱经的常用腧穴,具有散发心室之热,外散脾脏湿热之气的功效。拔罐疗法通过吸附肌表使经络通畅,气血通达,瘀血化散,凝滞固塞得以崩解消除,全身气血通达无碍,局部疼痛得以减轻或消失。其次,可以引导营卫之气始行输布,鼓动经脉气血,濡养脏腑组织器官,温煦皮毛,同时使虚衰的脏腑功能得以振奋,畅通经络,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使气血得以调整,从而达到祛病疗疾的目的。

本研究所采用的SAQ量表是由美国学者Spertus等人设计,于1996年引入中国并应用于冠心病患者特定的功能状态及生活质量的自测量表[3,9]。据国内外权威机构认定为此表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反应度[10]。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干预6周后DP、AF、AS、PL及TS评分均升高(P<0.05),干预后组间比较,干预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干预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此结果表明,将刺络拔罐应用于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气虚血瘀型患者的护理中首先能让患者的自我效能感得到有效提升,减少不稳定心绞痛的发作次数,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有效改善。其次,刺络拔罐法操作简单,创伤性小,无毒副作用,护士容易掌握,是一种从临床实践中总结和完善出来的,且行之有效的物理疗法,同时避免了口服及外用药物所引起的不良反应等缺点,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1]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3):195-206.

[2]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68-73.

[3] 刘淑红.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中文译本的信度、效度、反应度[D].天津:天津医科大学,2003.

[4] 张广宏.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探讨[J].中国民康医学,2011,23(10):1270-1271.

[5] 王汉祥,陶松江.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冠心病心绞痛[J].湖北中医杂志,2000,22(5):15.

[6] 李东晓.龙牙冠心康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

[7] 朱英.刺络放血结合壮医药线点灸治疗痛证举隅[J].浙江中医杂志,2009,44(2):139-140.

[8] 陈俊伟.针罐结合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

[9] Spertus JA,Winder JA,Dewhurst TA,et al.Monitoring the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Am J Cardiac,1994,74(12):1240-1244.

[10] Garratt AM,Hutchinson A,Russell I,et al.The UK version of the Seattle Angina Questionnaire (SAQ-UK):reliability,validity and responsiveness[J].J Clin Epidemiol,2001,54(9):907-915.

R541.42;R244.3;R248.1

A

1002-2619(2017)09-1387-04

2017-02-05)

(本文编辑:李珊珊)

10.3969/j.issn.1002-2619.2017.09.027

邹生燕(1982—),女,主管护师,学士。研究方向:中医临床护理。

猜你喜欢
气虚血瘀心绞痛
话说血瘀证
气虚便秘用白术莱菔汤
血瘀体质知多少
气虚了,病多了
中医特殊诊法在血瘀证辨证中的运用
气虚发热病机探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56例
益气养阴法治疗稳定型心绞痛30例
自拟方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4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