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乾乾陈思达吴丹娜李艳萍苏雯媛钟荣萍黄莹莹万超凡刘步平*
(1 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2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中医院校康复治疗学课程体系Delphi法研究※
彭乾乾1陈思达2吴丹娜1李艳萍1苏雯媛1钟荣萍1黄莹莹1万超凡1刘步平1*
(1 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2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目的 对中医院校康复治疗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进行研究,以期深化中医院校康复治疗学专业教育改革、促进其教学水平的提高、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法 采用Delphi法对来自5所重点中医药大学的15位专家进行两轮函询,确立课程体系指标体系。通过SPSS 23.0分析数据,得出各二级指标均值、权重、变异系数;结果 形成康复治疗学专业课程体系指标体系,包括一级指标4项,二级指标27项;结论 中医院校课程体系建设需明确专业培养目标、精选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结构、多样性的课程活动方式。
德尔菲法;中医院校;康复治疗学;课程体系;教学改革
早在90年代中期,国家卫生部就明确提出了在二级以上医院必须建立康复医学科的要求,并明确康复医学科为临床科室。但现阶段,一方面医学院校培养的专业人才数量不足,难以弥补近30万的人才缺口;另一方面,因缺乏统一且适用范围较广的专业课程设置标准和方案,同时对于器材与技术依赖性较强的康复治疗学也亟需进一步融合中医药特色。因此,进行中医康复治疗学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成为当务之急。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影响着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最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1]。课程体系的完善对学科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查阅文献[2-6]发现,课程科目设置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亦有差异,由于缺乏统一的规范,中西医课程比重存在明显差异,部分科目设置的必要性需重待考量。针对当前中医康复治疗学课程设置现状,运用Delphi法进行此项研究,能集成专家智慧、经验和学识,大大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形成完善的课程体系,为深化中医院校康复治疗学专业教育改革提供数字依据,最终丰富中医药教育理论体系。从而顺应国家政策要求,瞄准市场人才质与量缺口,促进当前医疗机构等单位协调建设。与此同时,立足于社会发展吁求,促进康复治疗学教育水平的提高,推动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问题。
1.1 选聘函询专家 选取广州中医药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等5所重点中医药大学中康复专业教务管理相关的副高级职称以上专家各3位,共15位专家,对此专业教学有着多年的经验和全面的了解。通过诚心诚意邀请,聘为函询专家。
1.2 编制函询问卷 小组成员查询相关文献,结合专家访谈内容,经前后5次讨论后,形成第一轮函询问卷。问卷采用Likert五点量表,从“非常不重要”到“非常重要”逐渐递增,共5个等级。问卷包括4个一级指标,27个二级指标。
1.3 问卷发放与回收
1.3.1 第一轮函询 为提高专家对研究的了解度,随问卷附上一封介绍信。信中内容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意义、Delphi法的介绍等,方便专家更好配合研究。采用E-mail、邮寄等方式进行问卷发放和回收。共发出15份问卷,收回15份问卷,回收率达100%,问卷有效率100%。
1.3.2 第二轮函询 整理第一轮的问卷调查结果,拟出第二轮调查问卷,同时将第一轮的调查报告随新问卷寄给专家。
1.4 统计与分析 运用统计软件SPSS 23.0进行数据录入与分析。
表1 一级指标“课程目标”下的二级指标 (x±s)
课程体系建设目标中,全面发展、临床实践能力更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现代医学和中医药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现代康复治疗知识和专业技能、掌握中医传统康复知识和专业技能,这几大因素C·V均<0.25,见表1。人才培养方向可面向社区康复,C·V=0.119。学生就业后不确定将中医思维运用到临床,C·V=0.248。增加实操在毕业考核比重,C·V=0.093。能培养出实用性、创新性高的康复治疗师,C·V=0.203。
表2 课程内容函询结果
课程内容函询结果见表2,专业课程设置重点强调人体解剖和运动学基础课程,C·V=0.093。加强在康复工程相关科目教学,C·V=0.177。面对中西医课程安排问题,专家一致指出,中医针灸学、推拿学、骨伤科学可重点教学,而中医基础课程需要缩减,C·V=0.106。社区康复课程、科研创新培训课程C·V分别为0.119、0.199。
表3 一级指标“课程结构”下的二级指标 (x±s)
课程结构函询结果见表3,在专业课核心课程选择中,运动疗法学、康复评定学、理疗学、作业治疗学、康复工程学、言语治疗学、临床康复学、神经康复学、肌肉骨骼康复学,C·V均<0.25。中医康复特色课程中,针灸学、推拿学、中医康复学、中医学基础、中医养生学、中医整脊学、中医传统健身学等C·V均<0.25。中西医课程分配比重是课程设置的一大难题,中医课程与西医课程比例应约为1:3,C·V=0.14。对重复性较大的课程合并,C·V=0.22。理论课与实习课程比例1/3,变异系数<0.25。
表4 一级指标“课程活动方式”下的二级指标 (x±s)
课程活动方式函询结果见表4:在有利于专业教学水平提高的活动方式中,开放教学资源、小组式学习,C·V=0,开设专题康复讲座,C·V=0.119;教师及其研究生辅导,C·V=0.125。在课程活动方式选择中,“互动式教育”、“案例式教育”,C·V=0;“讨论式教育”、“场景式教育”,C·V=0.093,;“会诊式教育”,C·V=0.125。为增强学生对康复的了解,专家一致提出应该增加临床阶段性见习数。同时,专家一致认为高校应该加强构建网络课程教育平台。
3.1 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以培养掌握中医传统康复和现代康复知识和技能、具有中西医基础理论知识、临床实践能力强、德智体等多方面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为目标,确定人才培养方向,如面向医院、社区康复等多个方向。实操作为康复生工作必不可少的能力,增加实操在毕业考核中的比重显得尤为必要。
3.2 精选课程内容 中医院校康复治疗学课程容易走入过分强调中医课程的误区,所以课程精选尤为重要。西医专业课课程方面,重点强调人体解剖和运动学基础课程,涉及运动生物力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学与康复医学等多学科基础知识。同时,加强康复工程科目教学。而在中医专业课课程方面,中医针灸学、推拿学、骨伤科学可重点教学,而中医基础课程则需缩减。社区康复课程和科研创新课程可根据本专业情况制定。
3.3 优化课程结构 在专业课核心课程选择中,包括但不限于运动疗法学、康复评定学、理疗学、作业治疗学、康复工程学、言语治疗学、临床康复学、神经康复学。作为中医院校康复治疗学专业,应该有中医康复特色课程,包括但不限于针灸学、推拿学、中医康复学、中医学基础、中医养生学、中医整脊学、中医传统健身学可作为中医康复特色课程。中西医课程分配比重是课程设置的一大难题,专家认为,中医课程与西医课程比例应达到1∶3,且可对重复性较大的课程进行合并,例如中医基础学和中医诊断学合并、中药学和方剂学合并等,方能兼顾中西医课程。在实习时间分配安排方面,专家认为理论课程与实习课程比例约为3∶1较为适合,即前三年主要在校学习,大四开始为期一年的实习。
3.4 多样性的课程活动方式 基于专业情况,选择性采用包括但不限于开放教学资源、教师及其研究生辅导、开设专题康复讲座、小组式学习的教学方式。另外,可选“互动式教育”“案例式教育”“讨论式教育”“场景式教育”“会诊式教育”等课堂活动方式。针对目前康复治疗网络课程资源缺乏的现状,高校可加强构建网络课程教育平台,提供多样课程学习途径。增强学生对康复的了解程度,增加临床阶段性见习数。
在国家大健康理念盛行的潮流下,康复医学将迸发出更大活力,康复专业人才也将成为市场急需人才。课程体系完善与否,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医院校康复治疗学专业人才能否以其特有的中西医结合优势,满足市场需求。中医院校在基于本校情况的前提下,借鉴科学理论与先进经验,完善课程体系,发挥特色,培育专业化高质量人才。
[1]孙翠兰,鲍文.国际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153-156.
[2]张凤仁,李洪霞.康复治疗学专业课程设置探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4,10(8):449-450.
[3]敖丽娟,李咏梅,王文丽,等.昆明医学院康复治疗学专业教学计划及课程设置探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23(4):363-365.
[4]王尊,王磊,顾一煌,等.南京中医药大学康复治疗专业课程设置的实践和思考[J].中国康复,2011,26(4):316-317.
[5]唐巍,胡玲,倪朝民,等.中医药院校康复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25(4):367-370.
[6]薛晶晶,王清,燕铁斌,等.国内康复治疗学专业教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26(12):1149-1151.
The Study of the Course System of Rehabilitation Therapeutics in Chinese Medicine University under Delphi
PENG Qinaqian1,CHEN Sida2,WU Danna1,LI Yanping1,SU Wenyuan1,ZHONG Rongping1,HUANG Yingying1,WAN Chaofan1,LIU Buping1
(1.Clinical Medical College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 and Rehabilitation,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Guangdong Province,Guangzhou 510006,China;2.The First School of Clinical Medicine,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Guangdong Province,Guangzhou 510006,China)
Objective To study the professional course system construction,in order to deepen the study of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to learn professional education reform,and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its teaching,further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Methods Two rounds of correspondence were conducted by five experts from five major of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Delphi method to establish the system of the course system.According to the data of SPSS23.0,the mean,weight and variation of each secondary index were obtained.Results The system of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system of rehabilitation therapeutics was formed,including four levels of primary index and 27 secondary indexes.Conclusion The course system of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ould be established in order to cultivate the target,select the content,optimize the curriculum structure and the diversity of course activities.
Delphi method;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rehabilitation therapy;curriculum system;teaching reform
10.3969/j.issn.1672-2779.2017.19.008
1672-2779(2017)-19-0018-03
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基金资助【No.201610572049】
*通讯作者:lbp76@gzucm.edu.cn
2017-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