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记者 陈科龙 实习生 朱江怡 图|黄德权
女人的肩膀
◇ 文|本刊记者 陈科龙 实习生 朱江怡 图|黄德权
约莫一米五的小个儿,很瘦,看上去弱不禁风。这就是谢艾平,一位46岁的普通农妇,从未出过远门,她的整个世界除了这个家,就是山林,以及自留地。在丈夫外出打工的20多年里,谢艾平就在老家种地,一边照顾婆婆,一边养育两个儿子。4亩玉米,2亩水稻,地里的黄豆、花生、土豆、番薯、蔬菜,家里的两头过年猪和一头耕牛,都是她一个人在料理。
2015年,丈夫因病丧失了劳动能力,所有的担子压在了谢艾平一个人肩上。但这个坚毅、勤劳的女人相信,她可以改变自己和一家人的命运,未来可期。
Xie Aiping , a 46-year-old weak woman, only 1.5m tall, lives in a remote village.She has never got a chance to leave the village to see the outside world.For her, the family, the mountains, as well as private plots are the whole world.Over the past 20 years, her husband worked in the city whereas she farmed in the village and took care of her mother and two sons.She manages 4 mu of corn, 2 mu of rice and other crops such as soybeans, peanuts, potatoes, sweet potatoes, vegetables as well as two pigs for spring festival and a cattle.
Since 2015, her husband has been incapacitated by a serious illness and thus she has carried the entire burden on her shoulders.However, in this determined and industrious woman’s eyes, she can change the fate of the whole family and the future is promising.
离开酉阳县城后,汽车在崎岖的山路上连续行驶3个小时,终于抵达浪坪乡浪水坝村。
当地人说,县城到这里有106公里。
下车后,沿着一条风化的石梯拾阶而上,便是谢艾平的家,一座木质的老旧土家小院。
谢艾平家尚努力走在脱贫的路上,祖辈曾经的荣光,在她现在的家里依然能寻到迹象:老旧的洗脸架、精致的雕花木窗、巨大的屋基条石、依稀可以想见的宅院朝门……
那是过往。
When the Glory of Forefathers has Gone
颜道河和妻子谢艾平站在木屋外,见到生人有些腼腆,细声细气地笑着将我们迎上巨大条石铺就的石梯。
酉阳县浪坪乡与黔江区和彭水县交界,幅员面积67.5平方公里,平均海拔750米,是重庆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
当地干部寥寥数语便准确道出概况:交通不便,受教育程度低,农业产业单一,种种制约发展的因素在浪坪乡集中表现。2014年,浪坪乡建档立卡贫困户553户2408人,其中高中以下学历就有2171人,贫困发生率达21.93%。
谢艾平一家五口,正是这500多户贫困户之一。
听到外面的动静,谢艾平83岁的婆婆会美芝从灶房里走出来。她20来岁嫁到这里,小时候听长辈说起过,颜家也曾是个大户人家,晚清时祖上曾有人在县衙里当过师爷。
因为生病,颜道河弯腰、下蹲都很困难,但身上的衣服却干净整洁,看得出女主人的勤劳、持家。他身后的小院里,居然还有一张用来当作石凳的近5米的雕花长桌。
那是祖辈传下来的,但是荣光不再。木屋旁边,是颜道河家刚建了一层的砖房,缺钱,停工了。
A Woman Holds up Half the Sky
46岁的谢艾平个子很小,也很瘦弱,体重仅有80斤。在丈夫外出打工的20多年,从没出过远门的谢艾平就在老家种地,一边照顾婆婆,一边养育两个儿子。
谢艾平种了4亩玉米,还有2亩水稻。黄豆、花生、土豆、番薯、蔬菜,这些寻常农家有的庄稼,她也种了点,够家里人吃。她还喂了一头牛和两头猪,牛用来耕地,猪要用来过年。很难想象,所有的这些农活都是扛在一个瘦弱女子的肩上。
常年的劳作,让本就瘦小的谢艾平看起来更显单薄。她指着墙角的一个背篓说:“苞谷成熟的时候,我天天都在地里‘扳苞谷’,每天都要背20多背篓。背篓插满苞谷的话,大概有100多斤。‘打谷子’的时候,我一个人就忙不过来了,要找人帮忙。”谢艾平很平静,像是在讲述别人的故事。
这是个脸上始终挂着笑的女人。
她带着我们从老木屋走向已停工的新建砖房,砖房外的水泥坝子里,晒满了苞谷粒,“要卖一点点,主要是拿来喂猪、喂鸡。”谢艾平说每年的苞谷卖不了几个钱。
砖房里停了一辆摩托车,满是灰尘。“娃儿买的,我和他老汉(父亲——编者注)不会骑,娃儿也只有回来的时候用。”谢艾平有两个儿子,23岁的大儿子颜其城在福建漳州开塔吊,一个月能拿4000多元的工资,小儿子颜其吉跟哥哥在一个工地,现在还是学徒工。
“她家穷,但是你也看到了,她是个勤劳、自强的人。我们都说‘扶贫先扶志’,谢艾平真的是一个有脱贫愿望、脱贫志气和实际行动的人,真的难能可贵。”当地干部丝毫不吝对谢艾平的点赞。
Not Only Walnut Trees Brings Hope
谢艾平家外面窄窄的水泥路边,有好几棵挂满果实的核桃树,核桃和石栗是浪坪乡的特产。
“我们村里也种核桃。”谢艾平从核桃种植中看到希望。当地政府引进了一家企业,集中连片易模化种植核桃,也包括谢艾平所在的浪水坝村。
按当地政府的说法,像谢艾平家这种市况,最现实的脱贫方式就是通过发展产业带动脱贫——土地流转、入股、家门口打工,都能为像谢艾平这样的贫困户有效增加收入,而且可持续。
到谢艾平家之前,我们先去了浪坪乡政府。浪坪乡乡长将一幅酉阳县地图摊开在桌上,手指在地图上滑动,“从彭水到酉阳,还要新建一条高速路,到浪坪乡更近;你们刚才经过的那条路,马上要改建、加宽;跨阿蓬江的大桥通车后,从主城经渝湘高速来浪坪,不用到酉阳去绕……”
交通基础设施改陈的基础上,浪坪乡也在考虑发展乡村旅游——阿蓬江边高山上的浪坪乡,贫困,但景致迷人。
谢艾平家距乡政府只有约两公里,这些信息,她大体都知道,那也是她的希望所在。
她说得很实在:“政府想了那么多脱贫的法子,我们农村人只要舍得力气,肯做活路,肯定是可以脱贫的嘛。”
正是一天阳光最好的时候,谢艾平望了一眼老屋旁边“烂尾”的砖房,“等有点钱了,先把房子修好。”
她告别老屋的愿望,亦是在与过去作别。
A Woman’s Shoulders
Article | Chen Kelong Zhu Jiangyi Pictures | Huang Deq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