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启源 蒋晓
摘要:目的探讨与总结用户生成内容(UGC)的移动学习类应用的设计原则。方法对用户生成内容(UGC)与移动学习类应用相关概念进行阐述并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分类,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了用户生成内容在移动学习类应用中的运用优势。结论提出了用户生成内容的移动学习类应用设计原则,即明确内容定位,区分用户角色,提供生成方式。
关键词:用户生成内容 移动学习类应用 设计原则
中图分类号:TB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7)05-0123-03
引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移动通信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早已进入每个人的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移动网络公开课、开放式在线课程等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国内很多企业在完成这类应用的“平台搭建”和“内容建设”后,持续化的运营成了问题:如学习资源匮乏、学习氛围不活跃、难以用户青睐。当今互联网Web 2.0时代是由用户主导而生成的内容模式,倡导开放、共享、共创的生态圈,针对移动学习类应用的持续化运营问题也可朝着开放、共享、共赢的方向,即应用的运转靠的不是管理人员单方面的内容搜集和发布,而是鼓励学习者的用户生成内容,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开拓思维、独立思考,也有助于移动学习类应用的持续发展。
一、相关概念概述
(一)用户生成内容
用户生成内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UGC)泛指以任何形式在网络上发表的由用户创作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内容,是Web2.0环境下一种新兴的网络信息资源创作与组织模式。在UGC模式下,用户不再只是观众,而是成为互联网的“网中人”,他将自己的评论、观点、意见上传到互联网中,与其他人进行分享与交流,这样的方式使得互联网内容飞速增长。目前较有影响力的定义是由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2007年报告中提出的。该定义描述了用户生成内容的三个特征:1.Internet上公开可用的内容:2.此内容具有一定程度的创新性:3.非专业人员或权威人士创作。因此可以根据其定义来区分是否属于用户生成内容。
用户生成内容的存在形式上可分为web网络中的用户生成内容与移动网络中的用户生成内容,按照所生成的资源都可划分为1.文字类2.图片类3视频/音频类,详情见(表1)。
(二)移动学习类应用
移動学习是一种在先进智能移动终端的帮助下,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多种形式进行知识获取的学习模式。移动学习所使用的智能移动终端必须能够有效地呈现学习内容,并提供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双向交流。移动学习应该包括以下门个方面的基本特征:1.学习形式是移动便捷的;2.学习内容和活动是互动有效的;3.实现方式是数字化的;4.学习活动是情境相关的;5.学习是因时、因地、随需要而发生的。移动学习类应用则是指学习方式符合移动学习的基本特征,经过组织和开发,通过下载安装或连接网络等方式运行于移动终端的一种软件。
目前存在的移动学习类应用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培训机构对接用户特定的需求、目标性很强的学习类应用,比如多邻国APP、多说英语APP,专门针对用户英语学习的应用;第二类是向用户提供在线学习服务的移动学习类应用,比如网易公开课APP,网易云课堂APP;第三类是用户与用户之间的知识、经验或兴趣分享的学习类应用,比如知乎APP,用户在社区内彼此分享专业知识与见解,同时又为应用本身源源不断地提供高质量内容,详情见(表2)。
二、用户生成内容在移动学习类应用中的运用优势
(一)充分运用集体智慧
在特定的环境下,团队整体相较其内部的个体更能获得优异的绩效产出,互联网领域中也存在这样一个概念——集体智慧(coIlectiveintelligence):是集体在创造、创新和发明上共同合作的一种能力。当这个社会越来越依赖知识时,这种集体能力就变得越来越重要。集体智慧已经成为知识社会中竞争、创造和发展的决定因素。将用户生成内容(UGC)运用到移动学习类应用中可以充分发挥互联网领域集体智慧的作用,相比由个体用户共享内容来说,通过众多个体用户共享的内容更具有全面性。
在已有的移动学习类应用中,有许多利用集体智慧的经典案例。例如百度知道APP,个体用户可以在此应用内发布问题,其他用户可以对问题进行回答与评论,获赞或认同数越高的回答将被置顶。可以说应用内容不是管理人员单方面的搜集和发布,而是众多个体用户集体贡献,不仅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群体智慧的力量,同时也为应用源源不断地提供学习资源。
(二)增加学习者积极性与互动性
学习者在传统线下学习过程中处于自尊心强烈,但同时又相对自我封闭的状态,害怕出错而遭到嘲笑,很多观点不敢正面表达,即使表达出来了,也容易受到权威的左右。这样并不能很好地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如将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观点和意见通过用户生成内容的方式移入移动学习类应用中,学习者将有更多途径来表达和证实自己的观点,学习者也更有参与感,社区学习氛围也更活跃。
如中国大学MOOC应用中课程模块设置讨论区属于用户生成内容模式,在课程讨论区中又分为综合讨论区、老师答疑区和课堂交流区,在综合讨论区可以通过留言或回复的形式发表自己对课程的经验与想法,同时也能观看其他学习者对于课程的观点;在老师答疑区,学习者可以把自己对课程的疑问留言询问老师,老师也通过相应的回复解答学习者的疑问,其他学习者如果对所提问题有自己的看法也可以做出相应的回复;在课堂交流区,学习者可以对上课的教学内容进行讨论,总结来说针对移动学习类应用的UGC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互动性。
(三)促进内容持续化运营
一般的在线学习的方式是教学者向学习者单向传播信息:即培训机构、院校、专业讲师等向学习者直接提供教育学习服务,学习内容也由机构、院校、专业讲师等单方面的搜集和发布。如移动学习类应用中的学习内容由学习者生成,有利于促进内容的持续化运营。
例如,知乎APP是一个典型的用户生成内容的移动学习类应用,用户即是学习内容的生产者,也是学习内容的消费者,生产者属于在知乎上回答问题、输出分享知识见解的一类人,消费者即在知乎上浏览生产者输出内容的一类人,同时两类的角色可以根据所涉及的知识领域不同进行互换。如学习者可以在浏览相关内容的同时分享自己的见解,即从学习内容的消费者转变为生产者。应用中的学习资源也得到不断更新,形成有利于思维碰撞的良好学习环境,也有利于移动学习类应用的持续化运营。
用户生成内容的移动学习类应用可以提高学习者积极性与互动性,培养学习者独立思考能力,还对解决持续化运营问题上有明显的帮助。那么在设计这类应用时应遵循哪些原则呢?将是下一章讨论的问题。
三、用户生成内容的移动学习类应用设计原则
(一)明确学习内容定位
在设计用户生成内容的移动学习类应用前,首先需明确所设计用户生成内容的移动学习类应用内容是定位在正式学习还是非正式学习上。正式学习主要为专业技能的培训课程,用户对课程内容质量要求高,需要把关用户生成内容的质量。例如,百度传课(一款C2C模式下的在线教育平台,主要针对专业技能学习的用户)在学习内容发布上采用身份认证的方式:用户在平台上传学习内容(即成为课程老师)需要资质认证所示(如图1)。
但如果是非正式学习的兴趣爱好类学习应用,对于学习内容的把控则可以相对宽松一些。例如,好知网(专注生活技能和兴趣爱好的知识分享新社区,侧重与朋友们分享你的专业或业余爱好知识)则无需身份认证:用户登录注册完成后点击添加课程,只需要填写课程的基本信息、添加课程图片、制订课时管理即可所示(如图2)。
(二)区分用户角色
在设计用户生成内容的移动学习类应用时,用户可以分为学习内容的生产者和学习内容的消费者,同时在不同情境下两个角色可互换,既是知识的生产者又是知识的消费者所示(如图3)。
而上一节明确的内容定位,决定了在设计中具体需要哪几种用户角色,如正式学习需要严格把关用户生成内容的质量,在用户角色上需要将知识生产者与知识消费者身份进行划分:而非正式学习的兴趣爱好类学习应用,可以相应地不做区分。例如,跟谁学APP(一款O2O找好老师正式学习平台,主要内容为小学到大学专业知识学习)分为老师和学生两个版本,学生即知识消费者,选择学生端进行课程学习;老师即知识生产者,选择在老师端进行课程上传与发布所示(如图4)。
(三)提供生成方式
在移动学习类应用中,用户参与生成的内容可以分为用户教学内容、用户交流内容两个方面。对于用户教学内容而言,应在应用首页提供便捷地内容生成通道,这种形式方便知识生产者更加快速便捷地上传内容。例如,佳学APP(一个分享生活技能的在线教育应用)在首页底部标签栏中间设有发布内容入口,点击图标后,弹出额外的浮层让用户选择发布内容的方式所示(如图5)。
對于用户交流内容而言,应在课程内容上设置专门的讨论区。例如,中国大学MOOC应用中课程模块设置讨论区属于用户生成内容模式,在课程讨论区中又分为综合讨论区、老师答疑区和课堂交流区,在综合讨论区可以通过留言或回复的形式发表自己对课程的经验与想法,同时也能观看其他学习者对于课程的观点;在老师答疑区,学习者可以把自己对课程的疑问留言询问老师,老师也通过相应的回复解答学习者的疑问,其他学习者如果对所提问题有自己的看法也可以做出相应的回复;在课堂交流区,学习者可以对上课的教学内容进行讨论所示(如图6)。
结语
通过对用户生成内容与移动学习类应用相关概念进行阐述,分析用户生成内容在移动学习类应用中的运用优势,最后提出用户生成内容的移动学习类应用设计原则,为设计移动学习类应用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课题的研究成果可以为行业内进一步发展移动学习类应用设计研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