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浩
【摘要】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我国与世界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环节的交往日益频繁,英语作为一种主要的交流工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本课程,英语不但是广大青少年学习内容的组成部分,也是未来了解世界和对外发展的语言及文化载体。目前,农村英语教学并不乐观,主要表现在教学与生活脱节,缺乏英语学习的文化氛围。本文以此为着眼点,对英语教学优化开展探究。
【关键词】农村初中英语教学 文化氛围 创设 快乐学习
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学习英语已经成为许多学生感到头疼甚至厌恶的事情,尤其是在一些农村初中,学生普遍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即使是英语成绩优秀的学生,很多也只是迫于升学的压力而投入时间和精力于其中,至于兴趣无从谈起。而缺乏兴趣的学习,是很难持久的,当然也就制约了教学效果的提升。笔者认为,这是目前许多农村初中学校英语教学质量低下的主要因素之一,即学生没学习热情,教师的上课积极性就难提高,两者相互消极影响并产生恶性循环。这个问题要得到解决,必须要认清英语的学科特点和在教学实际中的特殊需求。
一、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缺乏文化氛围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也因文明的进步而进步,这就决定了英语学科作为一门语言,必须融入到社会生活中才能发挥其学科的文化价值和交流功能。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一些一线的初中英语教师忽视了这一点,尤其是在英语教学资源相对匮乏的农村地区,情况尤甚。
1.完全照搬教材,教学脱离生活实际。语言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联,英语教材也要贴近现实。初中英语教材所涉及的教学内容中大部分素材来源于实际生活,但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经济发展不同,体现的民俗文化、生活习惯等各有千秋,所以一本固定的教材无法完全照顾到某地的地域及人文特色。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活”用教材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重要性,往往只知道照搬照用教材内容,不能灵活机动地对其中某些素材作出调整或增删。例如,笔者曾经听市区一位老师关于初三9B“Asia”的一节公开课,在涉及民俗的教学内容时,该老师对教材中的“Chinese paper-cutting”、“dragon dance”等讲解得很具体到位,相应的教学互动环节也有,却没调动同学们的课堂参与热情,教学氛围不够和谐。课后,笔者与该班的几位学生交流时问到这问题,他们几乎异口同声:对这些传统的民俗缺乏了解,不知道如何展开交流。我想,要是该老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能从本地地域风俗特点的角度出发,选择“Red snapper(赏红)”、“spring outing(踏青)”等类似学生们耳熟能详的本地民俗为素材,相信课堂的学习气氛会更活跃,教学成效随之也提高不少。
2.教学手段单一,学生缺乏生动体验。我国著名教育先驱陶行知先生很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论,实践也证明,要提高教学质量,“教、学”与“做”(即运用)必须相结合,“做”是“教、学”的发展,是体验学习之快乐的必要过程。然而,在今天我们提倡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不少教师还在为“高分”而不惜“简化”教学手段,一味地在课堂上说教和讲习题,课后布置大量重复性作业让学生操练,美名其曰“强化知识”。如此,学生只会死记硬背一些词汇、短语和句型,而做不到熟练掌握语言的听说读写的综合技能,其结果是抹杀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使之无法体验其中的乐趣,与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背道而驰。我们听到学生们经常发这样的牢骚:英语课真没意思,除了背单词、课文,就是听老师讲题目。令人痛惜的是,这些简单机械、脱离生活的传统教学方法,在现在的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还有很大的市场。
3.课堂教学延伸不力,生活情境严重缺失。我国早期语言学家曹伯韩说过:语言离不开丰富的生活,就如鱼儿离不开水。这句话形象地说明,学习一门语言,不能把语言学习跟社会生活生硬地割裂开去,即使在学校的教育活动中,教师也应该努力让语言教学融入现实生活。我们大部分英语教师能认识到这一点,但在实际教学中,很难付诸实施,尤其在农村初中学校,英语教学的生活氛围缺失严重。几年前,我校在校园中设立英语角,目的是通过模拟一些生活场景来锻炼同学们的英语口语。结果是,有些领导和教师认为英语角看不到实践效果,而且缺乏监管,影响校园秩序,最后就不了了之。记得一次区级教研活动中,有几位同仁深刻地反映现在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教育现象:现在我们的英语教学极端片面化,除了课堂教学,几乎没有任何课堂以外的延伸,英语的生活情境得不到应有的实现。当时有位与会老师还开玩笑说:“我在香港进行了七天游,在路上、餐厅和厕所等听到看到的英语信息,比几年来课堂上接触的都多。”在这方面,相对城市地区而言,农村初中学校英语教学课堂以外的生活情境创设更为艰难。笔者做过一次关于英语标志牌的问卷测试,发现相当多的农村初中生体验英语生活情境机会很少,对像道路指示牌的这样简单的英语表达都陌生和费解。农村地区经济相对落后,人口文化教育程度偏低,英语文化氛围普及相应就低下,这是不争的事实。
二、农村初中英语教学文化氛围的创设
语言是信息传递和交流的工具,在人们社会生活起着不可或缺的沟通功能,作为学科体系之一,相对其它基础学科更需要融入生活环境。在广大农村地区,初中生学习英语的渠道单一,可利用社会资源相对短缺,作为初中阶段英语教学的主导者,我们每一位教师需要做出努力,为优化英语教学和提升教学质量发挥带头作用。结合几年来教学工作所得的体会和反思,笔者认为,创设良好的英语教学氛围,在浓厚的生活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可行的尝试。
1.用“活”现有教材,贴近现实生活。经济全球化大形势下,英语与我们的生活联系日益密切,这方面初中阶段英语教材能紧跟潮流,不过教师还要结合本地区的具体实际,尽量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用“活”现有教材,让学生在亲切愉悦的氛围下接受知识。以教学“sightseeing”为例,笔者发觉学生对教材中提及的旅游景点知之甚少,提不起兴趣,于是想到家乡古镇周庄为素材展开教学。这一下子就提高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就连平时课堂上沉默寡言的学生也兴趣盎然。那次周末英语作业是英文介绍周庄的著名景点,许多学生抽空到实地参观,认真写下景点的具体描绘和现场的感受,其中两篇还在市英语写作竞赛中获奖。通过这一次对教材的调整,我尝到了其中的甜头,并且乐此不彼。
2.丰富教学手段,激活英语课堂。教育界有句名言:兴趣是学习的第一老师。学生要学好英语,关键是自己要学,而兴趣是最直接的驱动力。那么,学生在怎样的课堂中才能体验学习英语的快乐并且主动获取知识呢?我们发现,手段灵活多样、气氛活泼生动的课堂特别受学生们欢迎,同时教学成效也比较高。这需要教师善于挖掘课堂教学的潜在学习兴趣,设计一些紧贴生活、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活动环节,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比如,我校一位初一的青年教师开设以“Zoo”为主题的口语练习课,她的课堂就“走”出了教室,安排在校园中央的一块草坪上,同学们戴上各种动物的头饰,兴奋地扮演教材里的不同角色。在老师组织的几个课堂环节中,大家参与热情高涨,积极模仿动物们的滑稽表情,或口语对话,或自我介绍,有的充当导游,指引场馆,有的扮演游客,问路求助,场面非常生动活泼。课后,该老师的总结发言给了我们很深的感触:“这节课我把动物园设置在室外草坪上,激发同学们的好奇心和乐趣,他们感觉很真实,有生活气息,大家口语操练的完成质量比我想象得还要好!”
3.延伸课堂教学,创设文化氛围。众所周知,语言反映的是文化现象,跟社会生活有关,因此英语教学的开展,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之上。教師是教学行为的组织者,在处理课堂教学的同时,应该建立能形成良好文化氛围的第二课堂。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听到看到的所有关于英语的信息载体,能培养他们的接受能力和求知乐趣。比如,教室墙上布置的英语园地,校园各处设置的英语标志牌,还有学校或班级文娱活动上的英语舞台剧、小品等等,都能产生直观和生动的学习体验。近年来,在英语教研组的倡导与校领导的支持下,笔者所在学校这方面投入不少的努力,例如班级常规管理条例用中英文双语呈现,学校主要公用设施有英文提示。同学们感觉新奇、好玩之余,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英语知识和体验英语的生活环境。
总之,农村初中英语教学质量的提升,需要引入“生活”这一活水于教学实践。让学生沉浸在英语文化氛围中,感受学习语言的快乐,是广大教师值得探索和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姜淑丽.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评价策略[J].经济师,2008, (7):114.
[2]张正东.中国外语教学法理论与流派[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