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个性·发展性

2017-10-31 12:34赵贤凯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7年8期
关键词:发展性个性人性

赵贤凯

【摘要】新课标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触及到教育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触及到我们民族的灵魂,拷问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良知。作为人文学科的历史教师,应该走在教育改革的前列,真诚反思是否做到了“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切实注重人性、 个性、 发展性,使每一个学生能认识自我,善待他人,形成发自内心的自信心,才能真正促进其发展,才能推动民族的自信、推动民族的创造性。

【关键词】人性 ; 个性 ; 发展性 ; 新课标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8-0046-02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不断提高,自我反思的层次也不断提高。为适应这种社会发展形势的需要,新一轮教学改革正紧张有序地进行着。专家、学者、教师、家长、学生、社会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阐释、解读新课标,得出不同的结论。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应该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反思自己的人格实践,反思对比新课标的精神实质,切实将新课标的新理念落实到实处。

一、人性,新课标的基石

新课标指出学科教学一定要以人的发展为本,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这与人文主义提倡的尊重人性、以人为本思想是相通的。

人性是文艺复兴时期主要社会思潮人文主义的重要内涵之一,主张尊重人之为人的基本需要,以人为本。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是人们判断是非的标准,人性被神性掩盖,人性被严重压抑,人们的思想被牢牢禁锢,思想文化发展缓慢,充斥着愚昧和迷信。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人文主义成为主流社会思潮,人文主义肯定人,注重人性,认为人之为人就是最可宝贵的,要求把人和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因而后人称文艺复兴发现了“人”,称近代前期是“人”的发现的时代。

依据社会发展的规律推断,今天已是21世纪,以人为本,应该是最起码的常识,应该是现代人际关系的底线,是教师组织教学的基本原则。但现实是很多教师的独立人格在应试教育潮流中被湮没,不得不随波逐流:教师注重人性,以人为本,可能学生很喜欢他,而学校却可能因为“不负责任”的舆论压力而认为教师是放纵学生,是不负责任;家长也可能因为功利考虑而抵制教师,甚至要求学校撤换老师;更有甚者,则因教师尊重学生、维护学生尊严、爱护学生、宽容学生、和蔼可亲,反被学生视为无能,好欺负!于是乎,黑白颠倒—— “不会打骂学生的老师不是好老师”,老师陷入了多难境地。也许有人会说这只是个案,是极端,但现实中确实有不少地方存在这种现象,是一线教师面临的真实情况。理性分析,这是对教育的曲解,是从小学开始学生人性被压抑扭曲的结果:很多学生从小学开始就是在老师、家长的呵斥中长大,耳朵听得最多的是“打是疼骂是爱,不打不骂是无奈”,对现代社会的自由、平等观念没有什么概念,形成逆来顺受的惰性,人格泛奴性化,把不正常的东西当成正常的东西,把正常的东西当成了异类。

只有讲求人性,“人”被当人看待,“人”才真正算人,才谈得上个性与发展,因此,人性是新课标新理念的基石。

二、个性,新课标的生命

新课标在人性的基础上指出普通高中课程应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帮助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使学生将来成为独立的、积极参与社会的、有责任感的人。

个性,即个人固有的区别于他人的特性,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就追求个性解放,反对压抑个性。纵观人类历史,正因为人有个性,才使世界显得缤纷多彩。但个性的张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认为是狷介、狂悖,因为传统文化认为人一定要谦虚谨慎、老谋深算才算有能力。所以要求教师教学中倡导社会性、集体性,反对张扬个性。要“存天理,灭人欲”,压抑扼杀个性。一个个活蹦乱跳,有血有肉的个体,被磨蚀成圆滑世故的老滑头,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扼杀个性,就是扼杀民族的活力,扼杀民族的创造性,这是近代以来中国落伍的原因之一。反观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的名言“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说的每一个字”,铮铮有声,这不但是民主宣言,也是尊重个性,培育个性的箴言。对比一下,我们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关注学生的权利和尊严了吗?尊重学生的人格了吗?如果有学生对历史事物持不同见解,我们能尊重学生,给学生辩解的机会吗?我们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和机会没有?甚至我們让学生思考没有?我们是不是将现成的答案给了学生,说简单一点,是不是对学生进行简单的政治说教?我们是在学习历史还是搞历史宣传?

个性的发展需要宽松的成长环境,需要平等意识,需要老师有博大的胸怀,能容忍不同于自己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发现自己,意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真正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尊严感和幸福感,发自内心地认为“天生我才必有用”,形成自然而然的自信,从而尊重生命,尊重他人。在爱我的环境中滋生爱人之心,最终升华到民主、平等层次。这样,学生——也就是未来的社会个体,其能动性和创造性才可能得到最大的释放。

个性,使人的优点充分发挥,使生命之树常青,使生命之花常开,使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因此,个性是新课标新理念的生命。

三、发展性,新课标的灵魂

新课标还指出课程应具有发展性,对学生的评价角度应从终结性转向过程性、发展性。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不成熟的人,学生是在教育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在教师指导下成长起来的。从某种程度上讲,学生未来的生活和命运就掌握在教育者的手里。

发展性,即承认个体发展的阶段性、复杂性,主张教育要为个体的发展创造条件。教学中注意学生的发展性,不是强求学生怎样,而是认为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教育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因为现代生物学发现每一个学生都有无限的潜力,都可能成为社会的栋梁,至少是成为社会合格的劳动者。教育中要不断地发现学生的潜能,给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最低的底线是不要给学生的发展制造障碍。

有学者指出,我们过去在应试教育的指挥下,往往是所谓的“淘汰”教育:学生从小学开始,小小年纪就被教师以分数为标准分为三六九等,分数成了神圣的东西,由检测人的东西变成了人的桎梏,简直成了一种分数崇拜。学生的个性被扭曲,发展性被忽视。只要考高分,就一好遮百丑,万事大吉,其道德修养、法律意识、民主法制观念等,统统搁置一边。老师为了让学生考高分,不惜血本:或抱着羸弱多病的身子批改作业,或不顾老婆孩子,拼命加班加点地给学生开小灶。学生和老师之间成了机械的简单叠加。结果也有可能皆大欢喜,学生取得高分,老师得到名利,面上有光,包里有钱。也有可能是学生并不领情,见到老师就发抖,发誓下辈子不读书。有人做过调查,应试教育下的高分学生,走上社会后创造力并不高,甚至不少人低于在学校时成绩一般的学生。这也是不少老师遇到的怪事:老师越勤快,学生越懒惰,老师越有“能力”,学生越脓包。学生缺少发现,缺少发现快感的体验,根本就没有体会过学习的快乐,学习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甚至成了讨厌的事情。这里,老师的教育观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出了问题,正是老师的勤快、老师的“好心”,扼杀了学生的个性,老师的灌输、包办代替成了学生发展的障碍。学生的发展性被忽视,个体活力被压制,生命的意义也将受到威胁。忽视学生的发展性、扼杀个体的活力,必然制约民族的创造性。

只有关注学生的发展性,生命需求的多样性才能满足,社会需求的多样性才能实现,因此,发展性是新课标新理念的灵魂。

四、结论

新课程改革正在进行,最终落实到实处还得依靠老师和学生,因而新课改中首先老师要“洗脑”,要更新教育观念,努力从我做起,切实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到行动中,以自己的言行,实践以人为本思想。其次老师还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知其不可而为之”,不断反思,点滴积累,努力去促进整个社会思想的解放,塑造民族的灵魂。

这个塑造民族灵魂的重任,每个老师,特别是熟谙历史经验教训的历史老师,责任犹大。

猜你喜欢
发展性个性人性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学习”反人性吗
浅析小学数学学生兴趣培养
基于中韩合作办学背景下的韩国语课程学业成就发展性评价
语言表达重“个性”
浅谈小学语文个性化习作的教学策略
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分寸感的把握
个性化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探讨
让高中物理“生命化教学”绽放绚丽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