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艳+贺正楚
摘要以戰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发展较好的世界典型国家为研究对象,与中国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一一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美国占据节能环保产业的生产和消费绝对优势,中国的节能环保产业市场规模相比显得幼小;(2)全球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主要市场份额由美国、欧盟占据,但中国对该产业的国内市场需求发展迅速;(3)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呈现集群化发展态势,美国、欧洲、日本拥有世界94%的专利,中国的技术研发薄弱;(4)美国、加拿大、欧洲、俄罗斯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在全球处于全面领先地位,中国的该产业在市场和技术上紧追发达国家;(5)美国、日本、德国、俄罗斯的新材料产业技术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中国、印度和巴西的迅速发展;(6)新能源产业方面以光伏为主,中国光伏装机规模最大,北美、欧洲、日本出口市场放缓,中国仍然存在产能过剩风险;(7)中国、美国、欧洲新能源汽车销售增长率最快,中国新能源汽车自主使用率高,但对政府补贴的依赖很严重.针对上述分析结果,结合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发展策略;对比分析;世界典型国家;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
中图分类号F119.9文献标识码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of typical countries in the world
Yan WU1、2,Zhengchu HE2
(1.Business School,Changsha Social Work College,Changsha 410004,China;
2.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Changsha 410114,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takes the typical country in the world in which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have well develop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then one by one comparative analysis was made between those countries and China.The research results are as follows:1)The United States occupies the absolut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advantages in energysav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y,but Chinas market scale is small; 2)The new gene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dustrys global market share is dominated by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European Union,but China's domestic market demand has developed rapidly; 3)The global biomedical industry presents cluster development model,and the United States,Europe and Japan has its 94% patents in the world,but chinas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s weak; 4)The United States,Canada,Europe and Russia's highend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in a global leading position,but China pursues closely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in the market and technology; 5)The United States,Japan,Germany and Russia's new materials industry is in the leading position in the world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eanwhile China,India and Brazil are developing rapidly in this area; 6) For new energy industry,Chinas photovoltaic installed scale is the largest.North America,Europe and Japan's photovoltaic export market slows down,China still has the risk of overcapacity; 7)China,the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s new energy vehicle sales grow the fastest.China's new energy vehicles with high utilization rate ,but with serious dependence on government subsidies.According to the above analysis,combined with China's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 practical development problems,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endprint
Key wordsindustrial economics; development strategy;comparative analysis; world typical country;seven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1引言
自2008年金融危机伊始,西方发达国家觉悟到了制造业的重要性,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代表的新兴制造业出现在各国的产业战略规划和产业政策之中,“智能制造”、“互联网+”、“工业4.0”皆从不同角度为西方发达国家新兴产业发展而推波助澜.我国也非常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理论界和产业界都一致认为,基于重大前沿科技突破的基础,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了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新方向,体现了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潮流,对未来经济社会乃至国防安全具有全局带动和重大引领作用.2010年9月,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从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出发,确定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七个产业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产业(我国一般称上述七个产业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从2009年或者2010年到现在,我国和西方发达国家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都处于同一起跑线上.现在,我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状况如何,需要对比分析.对世界典型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比较分析,发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当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快发展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策.
国外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并未有明确定义,但众多学者通过各种与新兴产业有关的行业进行了研究.国外学者采用各种经验及计量模型对新兴产业资源消耗[1]、知识溢出[2]、产业集群[3]、网络经济[4]、技术路线[5]、财税政策[6]进行了大量研究.相较国外,国内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比较系统,主要集中在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框架下进行分析.为避免国家到地方政府盲目跟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导致新兴产业布局雷同,贺正楚(2011)、胡振华(2011)、李欣(2012)等学者从区域的视角,依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构建各类数学和计量模型,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从国家到地方层面进行了评价和选择[7-10].时逢新技术经济范式更迭,朱瑞博(2010)、洪勇(2015)等学者依据技术经济范式发展规律,从构建中国特色开放式创新网络、实施产业组织模式和体制机制战略、分析新兴产业培育政策传导机制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路径[11-12].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加速进程中,在环境恶化与资源紧张的双重约束中,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与转型迫在眉睫[13].陆立军(2012)、熊勇清(2011)、贺正楚(2013)、曹虹剑(2016)通过探讨战略性新兴产业衔接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路径,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生产服务业的融合互动机制,结合实证分析,提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各类产业良性互动发展的对策[14-17].此外,不少学者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产能过剩[18-20]、政府创新补贴[21-22]、集群形成机制[23]等问题进行了定性或定量分析.上述研究成果侧重于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机理、培育路径、实证分析等角度进行验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尤其是国别的比较对于我国确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际产业价值链和市场中的定位异常重要.目前,国内外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多集中于发达国家和国内地方政府发展的经验研究[24-27],从国别比较研究的视角,对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系统分析的研究很少,所以,本文以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以及俄罗斯、印度、巴西等金砖国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最新发展动态为线路进行研究,试图通过对比分析发现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2世界典型国家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比较研究
2.1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节能环保产业是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产业,是提供技术、装备和服务的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紧密结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随着能源资源约束与消耗问题的凸显,世界各国加大了节能环保、可再生能源和低碳技术的投入.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环保技术生产和消费国,在水和空气污染控制设备领域技术领先,环保产业产值占全球的1/3,其节能环保技术主要出口到加拿大、日本、德国和英国,2015年美国环保产业市场规模为1993.7亿美元.与此前奥巴马政府力推“清洁能源产业”战略不同的是,2017年6月1日,特朗普政府宣布正式退出《巴黎气候协定》,重返石化等不可再生能源產业,美国节能环保产业走向尚不可预测.
日本在经历了经济发展导致环境恶化发生的公害事件后,环保产业由政府引导走向了自律发展的阶段.目前,日本形成了27处生态示范区,比如川崎市利用钢铁和工程技术对生活废物进行循环再利用.2015年,日本环保产业市场规模达到了620.06亿美元.
德国是全球再生资源利用率最高的国家,居民生活垃圾和企业生产垃圾的利用率分别达到了57%和58%.而节能环保产业更是成为德国一大支柱产业,德国注册的环保企业数量高达1万多家,从业人数约200万人,占总就业人数的4%.2015年,德国环保产业市场规模达到了334.74亿美元,相较2010年增长了16.83%.
作为英国经济衰退期为数不多能够迅速增长的产业,环保产业为英国创造的工作岗位可高达40万个.英国节能环保产业以政府投资为主,在低碳、能源效率、可再生能源技术领域已经获得了一定优势,包括自动监测与定位、节能建筑和建材、能源审计和热电联产.
2010年至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世界领先国家市场规模见图1.美国以绝对优势占据行业翘楚地位,日本次之.总体来说,发达国家环保产业集中度非常高,以综合性大型企业为主,仅仅是美国的三家固废管理公司Waste Management、Allied Waste和Republic Services 就占有世界超过50%的市场份额.endprint
我国环保产业是典型政策驱动型产业,预计“十三五”期间,我国环保产业投资额将突破15万亿,污水处理、大气污染处理、固体废物处理是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总体来说,目前我国环保产业行业集中度较低,竞争力较之国际较弱,国内最大环保公司销售额仅30多亿元,而法国的威立雅集团(Veolia Environnement)销售额近300亿美元.
数据来源:Low Carbon Environmental Goods and Services(LCEGS)Report
2.2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包括物联网、云计算、下一代通信网络为主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迅速,而信息产业与传统产业,尤其是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更是引人注目.美國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将物联网上升到国家创新战略层面,并逐步开展关于工业、农业、军事、医疗、空间和海洋探索等领域的物联网应用.欧盟发布了《物联网——欧洲行动计划》,尤其是智能交通应用,依托传统车企的优势,联盟协作物联网与汽车之间的应用.韩国着重于消费类智能终端、RFID、NFC与物联网的联合技术解决方案开发.信息技术产业技术更新快,抢占世界专利布局,对未来国际市场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专利布局方面,高端电子装备和仪器制造全球专利申请量最多,见图2.
数据来源:http://www.sipo.gov.cn/
到2015年,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已超过7500亿元,预计到2020年,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超过15000亿元.云计算方面,欧美等发达国家占据了75%的云服务市场,其中,美国、西欧分别占据了全球50%和23.5%的市场份额,我国市场份额仅为4%.在云计算细分市场中,SAAS占市场份额为66.7%,LAAS为27.1%,PAAS为6.3%.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催生了许多新兴产业和商业模式的出现.《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就提出,要充分发挥我国互联网的规模优势和应用优势,推动互联网由消费经济向生产领域扩展,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大力推进智能制造、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的“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与新兴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势在必行.另一方面,基于互联网的众包、众创、众扶、众筹等新型商业模式发展迅速,2015年市场规模约为2万亿元,占GDP比重接近3%,各种分享经济百花齐放,共享单车为代表的共享经济便是典型例子.
2.3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医药产业被誉为“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2016年,全球医药市场规模(不含医疗器械)为11100亿美元,2011—2016年复合增长率达6%.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医药市场占比大幅提高,从2005年到2016年医药市场份额已从12%提升到30%.2016年,全球医药研发支出达到1474亿美元,同比增长2.5%,同期国内规模以上药企研发支出达到607.2亿元,同比增长27.5%,体现了制药行业资本和知识密集型的特点.目前,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地区持有94%的专利,美国占世界60%的生物医药专利,我国虽然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但生物医药专利不到6%.
总体来看,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呈现出集群化发展态势,主要分布在美国、欧洲、日本、印度、新加坡、中国等地区.其中,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又占据了主导地位,数据显示,全球开发的生物技术药品超过63%在美国,21%在欧洲,10%在日本.美国有五大著名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即波士顿、华盛顿、旧金山湾、圣地亚哥和北卡罗来纳研究三角园,这些产业集群加速了美国乃至全球生物医药技术创新的步伐.欧洲伦敦生物产业园、莱茵河上游的跨国生物谷等产业集群已经成为了欧洲生物技术的中心,其生物医药产业具有研发、生产、销售集群化发展特点.英国伦敦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是以科学研究机构(包括英国医疗研究委员会、巴布拉汉姆、维康基金会、欧洲生物信息学研究)、高校(以牛津、剑桥为主)、制药企业、生物技术企业及相关机构在特定地域内相互协作而成的产业集群.丹麦-瑞典生物谷集聚了纳维亚地区60%的医药企业,是世界第四大生物医药集群,谷内集中了14所大学,有超过1万名生物医药和临床领域的专家在此进行世界级的研究工作,有大约14万名大学生,其中15%~20%的学生选择与生物医药有关的专业;另外,生物谷还有26家研究型医院,6家科学园,超过250家的生物技术和医疗技术企业以及许多大型的制药企业,比如Novo Nordisk、AstraZeneca和Lundbeck等.
我国生物制药初步形成了以长三角、环渤海为核心,珠三角、东北等中部地区为辅的快速发展格局.中部地区如河南、湖南、湖北,以及四川、重庆等西部地区都具备了较好产业基础.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的加重和“二胎”政策放开,国内医药市场有很大增长空间.如何由“医药大国”转变为“医药强国”,是“十三五”期间新兴产业的又一重点.世界主要国家或地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见表1.
2.4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
高端装备制造业代表了国家制造业国防和制造市场的国际竞争力,目前,国际上并未对高端装备制造业有统一的划分和定义,根据各类产业政策报告和学者文献研究,大致包括航空装备、卫星制造与应用、轨道交通装备业、海洋工程装备和智能制造装备业.总体而言,欧美发达国家(包括美国、加拿大、欧洲)以及俄罗斯高端装备制造业处于全面领先地位,韩国、新加坡紧跟而上,中国、巴西、印度三大“金砖国”不甘示弱,其他发展中国家装备制造业普遍比较落后.
美国的航空、卫星及应用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和智能装备制造业目前处于全球顶尖地位,其产业基地主要分布在美国东部沿海岸各州及西部的加利福利亚州和洛杉矶.欧洲装备制造业主要分布在西欧的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瑞士、荷兰,与北欧的瑞典、挪威等发达国家.以德国为例,比较著名的高端制造企业有西门子、沃尔夫控股集团、MSC集团,其优势产业分别为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俄罗斯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在航空和卫星及应用上很突出,航空及卫星基地基本都分布在俄罗斯的西南部.日本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能力较强,比如川崎重工在综合性重型工程装备制造方面处于领先水平.韩国大宇造船、三星重工、现代重工、STX造船,新加坡的吉宝和胜科,都把握了20世纪80年代海洋工程产业链由西向东转移的机遇,具备海洋工程总承包能力,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endprint
借助“一带一路”的良机,以轨道交通为首的中国高端装备制造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军国际市场.以中国高铁为例,高铁正通过制定标准影响世界,中车长客制造的跨国电气化铁路“亚吉铁路”是中国企业首次在海外采用全套“中国标准”建造的第一条现代化铁路.中车集团(CRRC),2013年至2016年,已经迅速攻占了南非、马其顿、马来西亚、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目前,中国高铁已经取得了伊朗、沙特、印度尼西亚、俄罗斯等多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高铁合作项目.国内方面,“四纵四横”骨干网已经贯通,截止2016年底,中国高铁运营里程突破2.2万公里,超过其他国家高铁运营里程总和.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将达16.55万亿元,届时将占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比重达25%.全球高端装备制造业空间分布表见表2.
产业分布以北京、天津、山东为核心的环渤海地区;以上海、江苏、浙江为核心的长三角地区;以广州、珠海、深圳为核心的珠三角地区;以湖南、湖北为核心的中部地区;以陕西、四川、重庆为核心的西部地区
优势产业航空装备产业、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卫星制造业、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智能装备制造业
典型企业中国南车、中船重工(CSIC)、中联重科、徐工集团、上海振华重工集团、中国机械设备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广西柳工集团
数据来源:中投顾问.全球高端装备制造市场发展情况分析[DB/OL].http://www.ocn.com.cn
2.5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新材料产业是世界各国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对其他领域发展起着引导与支撑的作用,是最具有推动力的基础产业,每一项重大科技突破很大程度上都严重依赖相应的新材料发展,美国将新材料称之为“科技发展的骨肉”.新材料产业在全球的空间分布不均衡,美国、日本、德国、俄罗斯等发达国家新材料产业处于全面领先地位,韩国、新加坡紧跟其后,中国、印度、巴西发展较为迅猛.2015年,新材料全球专利申请原创总量国家排名前十,见图3.主要国家新材料细分行业专利技术分布图,见图4.值得一提的是,截止到2015年,全球新材料专利申请原创总量排名中,中国居第二、巴西十七、印度十九,属于研发和投入高涨的发展中国家,就科技实力而言,仍属欧美、日本更为领先.
数据来源:http://www.sipo.gov.cn/
数据来源:http://www.sipo.gov.cn/
美国新材料产业发展全面,主要分布在五大湖区和太平洋沿岸地区,较著名的新材料企业有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陶氏化学(DowChemical)、杜邦公司(DuPont)、3M公司、镁铝公司(Alcoa),而相应的政策支持有《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国家纳米计划》、《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等.德国、英国、法国等老牌发达国家在复合材料、化工材料领域优势突出,拥有一批实力雄厚的新材料跨国企业,如默克、拜耳、巴斯夫等.俄罗斯本身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煤、石油、天然气以及铁、锰、铜储量位居世界前列,俄罗斯一直致力于保持某些材料领域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特别是对国民经济和提高国防实力有重要影响的新材料,如航空航天、能源、化工、金属、超导、聚合等新材料.日本新材料科技战略是保持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注重实用性,在尖端领域赶超欧美.日本重点开发出纳米玻璃、纳米金属、纳米涂层、纳米数据库等用于信息通讯、新能源、生物技术、医疗领域的新材料.韩国把材料科技作为确保2025年国家竞争力的6项核心技术之一,力争在短期内成为世界新材料科技产业强国.
新材料目前已成为“中国制造2025”重点发展的十大领域之一,一是关键战略材料领域,加强新材料基础研究和体系构建,重点发展高端装备用的特种金属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功能性高分子材料以及生物医用新材料,突破产业化瓶颈,此外,积极开发军民共用特种新材料,促进新材料产业军民融合发展;二是重点发展智能仿生、石墨烯、3D打印、超导等4大类14个分类材料,目的是满足未来十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为高端制造业奠定发展基础.
2.6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新能源是指在新技术基础上加以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地热能、波浪能、洋流能和潮汐能等.2016年全球可再生能源领域投资为2416亿美元,同比减少23%.2016年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138.5GW(不包括大型水电),同比增长9%.可再生能源占全球电力发电比重为11.3%,较之2015年增长了1%,避免了17亿吨二氧化碳的排放.受技术限制,目前形成产业化的新能源一般有太阳能、风能、生物能.太阳能因为取之不竭,光伏发电技术发展又快,从而产业化较之风能或生物能更加成熟.
根据联合国发布的《2017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资趋势报告》数据显示,2016年可再生能源总投资额为2416亿美元(不包括大型水电),较往年下降23%,其中太阳能发电项目投资下降显著,同比下降34%,学者们认为,投资水平下降关键在于技术成本降低.与投资总额下降相反的是,太阳能光伏装机容量是大大增加.据德国太阳能协会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70GW,比2015年增长大约30%,这是自2009年光伏产业全球产能过剩后复苏的里程碑.
得益于国际市场需求量的平稳增长和各国政策扶持,2013年开始,我国光伏产业也开始复苏,2015年末,我国工信部公布的产能过剩行业,光伏和风电也被移出.2016年,中国、美国、日本、印度、英国、德国光伏装机量分别为34.54GW、14.76GW、10.5GW、5.1GW、1.94GW、1.05GW,其中,中國、美国、印度分别同比增长128%、102%、139%,日本、英国、德国分别同比降低3%、52%、39%,2010年至2016年世界主要国家光伏装机量见图5.endprint
数据来源:索比光伏网
由此可知,我国仍是最大的光伏装机规模和最大的市场,且2016年装机市场逐步从西北部向中部地区转移.2016年全国新增光伏发电装机中,西北地区为9.74GW,占全国的28%;西北以外地区为24.8GW,占全国的72%,山东、河南、安徽、河北、江西、山西、浙江、湖北、江苏新增装机容量分别超过了1GW.2016年我国光伏组件重点出口的国家或地区,对日本、美国、欧洲的出口金额分别下降26.8%、20.33%、30%,而对印度的出口金额明显扩张,同比增长78.68%,此外,巴西、土耳其等新兴市场迅速崛起,进入了我国对外出口排行榜前十.北美、欧洲、日本等重点出口市场之所以放缓,一方面是全球电力需求放缓,另一方面是光伏补贴政策已经进入尾声,比如美国,特朗普的能源政策以推动石化燃料为主,且已经宣布退出《巴黎协定》.但考虑到《巴黎气候协议》2016年11月开始正式生效,其他成员国如果如约履行,未来光伏产能应该会进一步扩张.
2.7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新能源汽车包括电动车(EV)系列,即混合动力汽车(HEV)、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纯电动汽车(BEV)、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以及氢发动机汽车和二甲醚等其他新能源汽车
此分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2009年6月17日发布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制定.,目前市场上新能源汽车销售以EV为主.2016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77万辆,中国占比41%,欧洲占比27%,美国占比21%,其他占比11%.从年增长率看,中国最快,达到了84%;美国次之,为37%;欧洲小于10%,发展速度滞后.
2012年至2016年,全球新能源电动车(EV)增长迅速,年均复合增长率为71.7%,如图6所示.2016年,全球新能源EV销售41.24万辆,中国、美国销量分别为20.19万辆和8.53万辆,占全球新能源EV销量分别为48.9%和20.7%;欧洲新能源EV销量总计9.8万辆,占全球比例为23.8%,销量排名前五的国家分别为法国、挪威、德国、英国和荷兰.新能源EV销售中,PHEV占据了半壁江山,全球PHEV销量由2012年的5.8万辆增长至2016年的28.1万辆.2016年中国、美国PHEV销量分别为8.14万辆和7.29万辆,占全球PHEV销量比为289%和25.9%.其他销量进入前十的国家依次是英国、挪威、荷兰、德国、瑞典、比利时、加拿大、日本.从汽车市场品牌占有率来看,我国的新能源汽车自主品牌使用率非常高,比亚迪“唐”“秦”“e6”,北汽“EV”“EU”,吉利“帝豪EV”,众秦“云100”,奇瑞“eQ”,比亚迪“e5”,上汽“荣威550”占据了大半部分市场.美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以美系、欧系或是日系为主,排名前十的品牌有特斯拉Model S、雪佛兰Volt、特斯拉Modle X、福特Fusion Engine、日产Leaf、福特CMAX Engine、宝马i3、宝马X5 Xdrive40e、菲亚特500e、奥迪A3 Sportback etron.
数据来源:中国产业信息网
纵观这几年国内新能源汽车发展,主要依靠“公交+限牌+补贴套利”三条路径驱动.2016年12月30日,财政部、工信部、科技部和发改委共同发布的《关于调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提出,新能源乘用车补贴降幅20%,客车补贴降幅40%以上,专用车降幅20%,地方补贴不得超过国家补贴的50%.这表明,政府对新能源汽车引导将让位于市场,杜绝靠补贴获利“钻空子”的汽车生产商,这对于解决新能源汽车生产过剩,防止技术山寨未尝不是好的思路.另一方面,发改委出台的《新能源汽车碳配额管理办法》开始试运行,鼓励汽车生产商通过生产和销售新能源汽车达到碳配额总量要求,这将要求汽车生产商从“被动”的生产销售局面转为“主动”的销售局面,在补贴政策退出后能继续确保新能源汽车发展方向.
3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十二五”期间,我国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产业创新力与盈利能力也明显提高.高铁、通信、航天装备、核电设备实现国际化发展,陆续走出国门.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资本密集度高,产业融合性强,既能融合发展新兴产业内部产业,又能粘合传统产业.“十二五”期间,在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政策机制下,大批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商业模式风起云涌,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成为了调整产业结构、稳定经济增长、促进市场改革的利器.与典型国家相比较,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在专利技术、国内外市场开发方面与发达国家差距不大,但生物医药、新能源产业、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结合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实际发展的现状,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在既考虑到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内发展基础薄弱,又要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基础上给出对策建议.
3.1产业规模小、产能过剩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环保产业国内外市场规模普遍弱小,不同于规模化的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国内环保产业还处于国内环境污染处理的应用阶段,未深入到微觀企业商业运用中,环保产业整体处于幼稚产业发展时期.而靠政府补贴政策驱动的新能源产业则容易形成产能过剩问题.以光伏产业为例,光伏产业国内外依靠政策发展的导向非常明显,金融危机发生,发达国家新能源产业财政补贴减少,光伏产业出口急剧减少,而我国自2005年开始各类产业园区过度重复建设,且多集中在附加值较低的多晶硅和配套组件生产,后果是产能过剩严重,很多光伏企业遭遇贸易“寒冬”,小规模企业率先倒下,就连国内光伏巨头“无锡尚德”也宣布破产.所以,技术短板和发展时间不足,再加上各省市未集中优势发展独特的新兴产业,跟风似的发展雷同新兴产业,重复引进各项技术设备,最终导致的结果是新兴产业规模普遍过小,再加上政府补贴政策监管不到位,很容易出现产能过剩现象.endprint
针对上述问题,我国应秉承科学选择、因地制宜的策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首先,从国家到地方层面,应该根据区域在生产要素和政策方面的资源,选择适合本地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湖南轨道交通产业为例,株洲电力机车产品已占领全球27%的市场,湖南在轨道交通产业方面拥有技术、人才、政策多方面的基础资源,而该产业也适时的入选湖南主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其次,政府应该出台财政、税收、补贴等政策培育新兴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处于幼稚产业期,且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产业,比如环保产业,我国环保产业在国内发展产业链尚不完善,规模也普遍过小,企业标准不一,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自然弱小.最后,针对政府补贴较多的新兴产业,为防止部分企业存在套取补贴和盲目扩张的举动,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应该共同制定监督标准和指导意见,对新兴产业企业进行监督和管理,防范补贴滥用导致的新兴产业产能过剩的风险.
3.2技术创新不够、产学研结合不足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与典型国家的比较分析可知,我国节能环保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新能源产业存在着国际技术竞争力不强的现象.专利是技术创新的载体,根据国家知识产权总局发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明专利统计分析总报告(2015)》数据显示,2011—2014年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明专利申请、授权量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20.08%和13.82%,虽然整体呈现增长态势,但却存在如下问题:(1)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利申请、授权增速低于发明专利发展总体水平,尤其是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产业.(2)国内领军企业主导性不足,外国企业占优.2014年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明专利授权量排名前三十位企业中,国内企业仅9家,剩下的以日本、美国、德国、韩国为主.(3)企业专利申请类型中,合作比例较低,产学研结合不足.2014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明专利申请中,企业单独申请占比89.03%,产学合作占比1.60%,产研合作1.03%,产学研合作仅为0.11%.(4)专利转化率低.我国个人专利申请率高,但实现产业化、商业化或是技术入股的应用很低,专利转化率不到授权量的5%,如此低的转化率不仅仅是在普通的产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亦是如此.
可见,虽然我国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汽车已经拥有了技术乃至商业模式的创新和规模化生产,但其它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发达国家的技术鸿沟仍然很明显,为此,应该围绕“技术自主创新+技术应用转化+专利国际化”的路径提升技术的创新力、商业应用和国际竞争力.一是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加强产学研合作,提升专利技术转化率.由地方政府对企业专利发明、实用新型发明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和财政税收优惠政策,将技术创新与应用、产学研合作纳入政府考核体系,实现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自主创新体系,对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完成的产学研合作项目给予配套支持,全方位化解专利产业化率低,企业、科研院所技术研发脱钩的尴尬局面.二是继续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内国际专利市场的布局.通过加强企业专利保护和申请意识,注册专利和制定标准抢占国际技术市场,我国高铁的出口就遭遇了来自欧洲市场各种标准的限制和专利所有权的质疑,为此,政府有必要通过知识产权部门联合行业协会对企业进行专利和法律的普及教育,同时,应该鼓励和扶持各类中介及商业机构为企业提供专利申请、专利转化、专利国际化的服务.
3.3生产服务配套不足、产业价值链低端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产业价值链中,生产性服务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交织在一起的,二者互动的好坏,决定了新兴产业的发展之路是否顺畅.我国技术受制于人的现象也特别突出,关键零部件、元器件和新材料自给率仅为20%,自主创新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即使技术实现突破,产品被生产出来,营销、法律、知识产权、物流等生产性服务都要配套,战略性新兴产业才能在国际上获得具有竞争力的席位.以生物医药产业为例,丹麦-瑞典生物谷除了拥有生物医药技术创新资源,还有来自产业集群提供的人力、物力、中介、交易中心等配套服务,但我国,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很多是一哄而上的重复建设,很多配套服务并未跟上,园区内部企业并未形成良好沟通,各自为营、专注生产、轻视服务的现象特别突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整体处于产业价值链中低端,除了诸如高铁、航空、电信等优势产业走在了国际之列,完全实现产业化生产和运作,其他新兴产业还需要配套的生产性服务支持才能走出国门.
实际上,我国不管是在公共交通还是产业园区建设方面,都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诸多便利服务,但基于生产服务业与新兴制造业互动不佳的现状,交易成本、信息成本、营销成本都难以降下来,所以,要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际价值链中的地位,生产服务业发展是关键.一是重视生产服务业的质量提升,实现研发、营销、法律、物流的有效供给,尤其是各类产业园区的建设,除了重视引进各类新兴制造业,还应完善生产服务的配套发展,有效降低非物质成本,增强新兴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二是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朝向服务化驱动.发达国家不少制造企业的案例表明,在信息技术通畅的今天,实体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向服务制造转型,前文的数据分析可知,美国、日本、德国、英国很多高端制造部门重点主攻研发和品牌营销,通过专利交易和品牌影响力占據国际市场.在生产服务业质量提升的基础上,引导企业重视研发、信息技术、金融等生产服务部门由内而外的衍生发展,通过生产服务部门的剥离或生产服务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实现制造服务化的产业升级路径.
参考文献
[1]Douglas T,Anand K.Identifying high resource consumption areas of assemblycentric manufacturing in the United States[DB/OL].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2Fs10961-017-9577-9,2017-4-22.endprint
[2]Alonso A,Alexander N.Importance of acquiring knowledge through feedback in an emerging industry[J].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rketing & Logistics,2017(4):265-282.
[3]Christopher R.Knowledgesharing through social interaction in a policydriven industrial cluster[J].Emerald Journal,2013,2(2):160-177.
[4]Minna J,JanErik J.Role of knowledge conversion and social networks in team performan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11,31(3):217-225.
[5]Phaal R,O'Sullivan E,Routley M,et al.A framework for mapping industrial emergence[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11,78(2):217-230.
[6]Cotti C,Skidmore M.The impact of state government subsidies and tax credits in an emerging industry:ethanol production 1980—2007[J].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2010,76(4):1076-1093.
[7]贺正楚,吴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评价与选择[J].科学学研究,2011,29(5):678-683+721.
[8]张训,周震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与评价及实证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31(12):62-67.
[9]胡振华,黎春秋,熊勇清.基于“AHP-IE-PCA”组合赋权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模型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32(7):104-110.
[10]李欣,黄鲁成,吴菲菲.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选择模型及应用[J].系统管理学报,2012,21(5):634-641.
[11]朱瑞博.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及其政策取向[J].改革,2010(3):19-28.
[12]洪勇,张红虹.新兴产业培育政策传导机制的系统分析——兼评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政策[J].中国软科学,2015(6):8-19.
[13]闫程莉,张长,任俊.2015年中国区域经济学研究热点综述[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6(4):18-27.
[14]陆立军,于斌斌.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合演化及政府行为:理论与实证[J].中国软科学,2012(5):28-39.
[15]熊勇清,李世才.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良性互动发展——基于我国产业发展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5):54-58.
[16]吴艳,蒋佳林,陈一鸣.生产服务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互动与融合关系的推演、评价及测度[J].中国软科学,2013(5):129-143.
[17]曹虹剑,李睿.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组织模块化升级研究——以工程机械产业集群为例[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6,37(2):118-122.
[18]余東华,吕逸楠.政府不当干预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产能过剩——以中国光伏产业为例[J].中国工业经济,2015(10):53-68.
[19]曹虹剑,贺正楚,熊勇清.模块化、产业标准与创新驱动发展——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16,19(10):16-33.
[20]吴艳,凌四立,祝平衡.光伏产业产能过剩的云理论评价[J].青海社会科学,2014(4):41-48+85.
[21]凌四立,潘红玉,祝平衡,吴艳.基于云理论的我国光伏产业产能过剩评估研究[J].经济数学,2014(4):41-46.
[22]熊勇清,李鑫,黄健柏.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需求的培育方向:国际市场抑或国内市场——基于“现实环境”与“实际贡献”双视角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5(5):129-138.
[23]张治河,黄海霞,谢忠泉,孙丽杰.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研究——以武汉·中国光谷为例[J].科学学研究,2014,32(1):24-28.
[24]宋韬.美国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制度供给及其启示——以生物医药产业为例[J].世界地理研究,2013,22(1):65-72.
[25]崔卫杰.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市场开拓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国际贸易,2010(10):22-26.
[26]潘红玉.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0(3):103-1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