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慧
摘要:主体教育理论指导下的“自本课堂”,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主动学习,能激活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能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自本课堂”在课堂教学设计上体现出:问题驱动、探究活动、交流互动;在课堂教学实施中体现出:激情身动、过程心动、思维神动;在课堂教学效果上体现:学得主动、教得生动、氛围灵动。
关键词:三动体现;自本课堂;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20-073-2
主体教育理论指导下的“自本课堂”,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主动学习,激活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自本课堂中的“自”,指的是每一个学生,以每一个学生为本,重心更加下移,从以教为中心、以学为中心进入教中有学、学中有教、不分彼此的“第三种教学关系”。“自本课堂”有效地放大了教师和学生作为共同学习者的特征,进而使师生进入“新学习时代”。教育者的任务不仅在于傳授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力。
一、教学设计上要体现:问题驱动、探究活动、交流互动
1.问题驱动
在教学中将问题看作学习的起点、动力和主线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教师在此过程中的角色是问题的提出者、课程的设计者以及结果的评估者。教师以学生为中心,把教学目标问题化,围绕问题创设情境,学生围绕问题寻求解决方案,开展学习活动。问题驱动教学法能够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这种教学方法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课堂掌控能力和引导能力。
2.探究活动
强调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对课本知识进行“再创造”,教师通过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来激活学生的思维(设置思维起点),然后由学生根据已学知识对问题进行大胆尝试和摸索(展开思维过程),教师通过一定的手段对学生的思维过程进行跟踪,并随时给予点拨和调整(规范思维操作),最后逼近“再创造”的目标(突破思维障碍),然后再循环进入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在“用中学”、“做中学”,使知识巩固、运用、发展相结合,学会看书,学会思维,学会获取新知识、新事物,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知识迁移能力。
3.交流互动
在课堂互动中,学生是意义的建构者和活动的主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照教材中所提供的知识和信息开展一系列有意义的交流活动。教师是互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评价者。课堂互动不是简单的教学程序,而是通过有意义的互动的作用达到信息的交流、感情的沟通、能力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它是一种重要的语言交际活动,涉及到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信心、兴趣和情感等方面。在互动过程中,学生不断地建构知识、提高技能、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和开拓视野。
二、教学实施中要体现:激起身动、过程心动、思维神动
1.创设情境,促进“身动”
新课程理念下的解决问题教学更应注重创设情境,启迪学生的思维。教师开始上课时,可以借助主题图或教学课件来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把抽象的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主题图或教学课件上的信息在一定意义上是为学生思维提供线索的。当学生汇报后,教师引导学生将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找出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观察汇报也能为解决问题提供认知的基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焕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做到“身动”,并为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营造氛围。
2.协作探究,激活“心动”
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的探究过程。在教学中,当学生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后,教师给学生留出充足的空间和时间,让每个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和策略,还可以通过小组内的共同探究和交流,并形成初步的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参与到小组中去及时获取信息,适当加以引导和调控。具体如下:①个人或小组针对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可以采取讨论、实验等方法自觉纠正错误,逐步得出结论。②教师启发、点拨,引导学生回顾探索过程,指导解题策略。
3.交流评价,引发“神动”
交流评价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有机结合的关键环节,教师的主要责任在于组织学生进行有成效的知识交流,激活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思路,让学生独立选择解题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恰当地评价学生的想法,注意激励学生外,还要组织小组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开展积极有效的评价。让学生通过评价他人解决问题的过程,形成自己对问题的明确见解。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一方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自己所经历的解题活动有正确的分析。在遇到困难时,能正视困难,不轻易放弃;在顺利的情况下,能保持谨慎的态度,善于发现被自己忽略的问题。另一方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结束之后,还应完整地回顾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过程,反思自己的结果是否合理,还有没有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逐渐内化为成熟的解题策略,做到“神动”。
“身动”“心动”“神动”,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三种境界。教师可借助评价,从态度、习惯和价值观入手,对学生学习活动作出客观的评价,既关注活动的“量与质”,又关注活动的“形与神”,最终达到“保质保量、形神兼备”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效果上要体现:学得主动、教得生动、氛围灵动
1.学得主动
让学生乐于学习、勤于思考,既要让学生领略到“跳起来摘到了桃子”的乐趣,同时也要诱导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正确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当学生认为学习内容与自己目标相向时,他就会全身心地投入这种学习,使探索新知识和认识新知识的活动,成为学生的迫切需要。而一旦接受到这些任务并受到兴趣的驱使,学生们就会自主地通过探索完成任务。变“要我学”的痛苦为“我要学”的快乐,从学生心理上建立“主动发展”的志趣,学习过程中,教师着重于指导,学生变“学会”为“会学”endprint
2.教得生动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课堂上教师的启发释疑,主要是学法指导和认知指导。学法指导,就是使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主动学习习惯,提高学科的核心素养。认知指导,就是使学生掌握获取知识、使用知识的思维方法和心智技能,给学生一把能“主动发展”的钥匙。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激发者;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而不是“教”上;教是以“导”为主,目的是为了“不教”;学也是以“练”为主,最终到达“会学”的目的。
3.氛围灵动
学习的过程是一种分享,一种肯定,是透过同学之间的相互讨论、辩论、澄清,而建构出自己的知识体系。灵动的课堂唤醒学生内心美丽的梦想,鼓舞学生拼搏进取。苏霍姆林斯基说:“智慧要靠智慧来培养。”课堂上通过展示交流,讨论探究,师生互动,生生合作,在“灵动氛围”的交往活动中,教师“智慧”地教与学生“智慧”地学交相辉映,教學不再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简单机械相加,而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的结果,是师生、生生之间自然且智慧的生命对话。
四、“自本课堂”中“三动体现”的价值反思
“自本课堂”更加关注学科核心知识结构,关注师生课堂创生知识;更加关注对非认识技能如社会情绪、团队合作、可迁移技能等的挖掘、掌握,让学生经历真实的探究、创造、协作与问题解决,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更加关注学生在项目学习、真实情境下的品质和态度,以及它们对完成知识学习、方法感悟、完成任务中的整合统一作用。
“自本课堂”中,以每一个学生为本,教中有学、学中有教、不分彼此的“第三种教学关系”,就是基于学生的视界“让学引思”、“引学让思”。“让学”就是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保证学生学习活动正常展开和学习行为真实发生;“引思”就是要引发、引导、引领学生思考,指导学生在学习中养成思考习惯、增强思维品质、提升思想境界。“思维是生长出来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是知识不断积累、思维和能力不断生长提高的过程,新知识的学习、新思维的发展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的“老枝发新芽”,学生新思维的发展和建构是逐步由模糊到清晰、由碎片到整体、由静态单一到动态辩证并逐步融入原有思维体系之中。“自本课堂”中,教师要创造适合学生思维生长的土壤,让学生思维在润泽中生长。通过设计有效的教学策略,营造生态、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运用自己的思维积累去建构知识,养成灵活思维的习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