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你完全可以怀疑这篇卷首语是由人工智能合成的。如果要判断这篇文章是否通过图灵测试,我想并不是难事。当然我不是AI,并且我也对AI的快速到来充满疑虑。所幸,今年暑假杭州无人超市的诞生,让我们不难发现,其背后设计架构及运营维护仍是需要另外一种人群的工作参与。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简单地理解为:AI技术的发展必然会增加对另一类劳动力的需求?有报道称,目前在AI方面有着数百万的人才缺口,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相关专业在匹兹堡有着令人咋舌的旺盛需求,面对这种转变,无论是未来已来,还是真的仅仅是未来,我们都该冷静下来,去思考教育的本源究竟是什么,是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多年来,大洋彼岸科技方面的辉煌成就不断地吸引着我们努力向他们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从STS到STEM,再到STEAM、STEAMS,还有STEM+、STEMx,这些都在不断地深化我们在人才培养上的认知。
我国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提到了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学会学习与健康生活、责任担当与实践创新六个方面,这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STEM则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及提高他们的跨学科思维能力,针对的是“中国制造2025”“工业4.0”所需要的科技类的综合型技术人才。
然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5年出版的研究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提出,在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重申人文主义教育尤为必要,“在教育和学习方面,这就意味着超越狭隘的功利主义和经济主义,将人类生存的多个方面融合起来”。回归技术教育中有关“社会·人文”因素的研究,在技术与技术教育的“实然”与“应然”间寻求平衡的进路,以此形成对技术教育未来发展的方法论判断:在回归STS的本源研究基础上,强调科技与社会、物质与精神、科技与人文、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坚持科技、人文、创新的价值导向,对STEM课程范式及其变式不断探索与创新。就像对AI的研究其实从很早就开始,更多讨论的是哲学、伦理层的问题。对于STEM,当前我们还应更关注社会(Society)、态度(Attitude)、环境(Environment)和梦想(Dream)。
因此,我们还真的不能仅仅关注科學、技术、工程与数学,应该回归本源,贴地飞行。
(本期对话嘉宾 王少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