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强+邹宜兵
摘要:手机新媒体时代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全新的挑战,如何利用手机新媒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本文结合手机新媒体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探索手机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从而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关键词:手机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手机新媒体是一种集无线网络、音频、视频、图片等功能于一体,通过相关技术,把文字、图像、视音频信息数字化后传输给移动终端用户的新媒体。目前,国内手机媒体业务包括手机报、手机电视和手机互联网。手机新媒体具有快捷性与交流性、普遍性与广泛性、隐蔽性与公平性、个性化与多样化等特点,迅速得到大学生群体认可和热捧,手机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交流信息、传播信息的主要途径。如何有效利用手机新媒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临挑战性的新课题。
一、手机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一)普遍性与广泛性
据《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截止2016年7月,中国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3.04亿户。以大学生使用群体为主的手机新媒体趋于主导地位,他们热衷使用微博、微信、QQ等手机新媒体软件,从订餐购物到学习休闲,从了解信息到发表评论,手机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不可或缺的用品,大学生对手机新媒体的依赖性越来越强。
(二)快捷性与交流性
随着手机新媒体的廣泛应用和迅速发展,手机新媒体传播信息快捷性和互动性、便捷性非常高,大学生在课堂内外、生活休闲、乘车出行时可随时浏览,利用手机媒体了解社会、了解环境。手机新媒体图文并茂呈现丰富的信息,大学生只须“一机在手”就能变成无所不知的“知识者”,也可通过手机新媒体技术,针对本身感兴趣的信息复制粘贴,链接或自己编辑,也会成为媒体“发布者”和信息的“传播者”。
(三)隐蔽性与公平性
手机新媒体是在虚拟网络下,区别于现实生活,使用者可以把真实身份隐藏起来,运用虚拟身份参与各种评论、参加各种网上活动,加之手机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功能强大,能随时随地进行浏览,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同时具有公平性,在手机媒体中,使用者每个人都是收听收看者,每个人都是信息评论和播报的话语者,不分年龄、性别,更不分级别和工作性质,更不受地域空间等影响,大学生们想表达思想认识均可以通过新媒体工具进行发布。
(四)个性化与多样化
大学生使用手机新媒体比较方便,可以通过手机媒体抒发心理感受、张扬自己个性、提出创新思维、宣泄自身不满、发表各种评论等。大学生可以通过手机新媒体浏览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通过炒作评论使自己成为媒体当中的“网络达人”和关注热点。大学生们还会发泄不满情绪,进行各种“吐槽”,可以参与网络社会热点、焦点等各种活动和评论,还可以追捧明星与其进行网络“零距离”互动。
二、手机新媒体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沟通交往方式复杂化
大学生利用新媒体虚拟网络进行互动交流,如微信、微博、QQ、社区、网络论坛等,通过虚拟各种活动“圈子”交流游刃有余,他们在虚拟空间里扮演和转换各种角色,善于与人交往,倾吐自己心声、表达自己意见。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判若两人,变得沉默寡言不愿意与人交往沟通。他们虽然在网络虚拟世界里摆脱了现实生活中的束缚,但容易在开放的网络世界里迷失自我,丧失道德约束力,进而产生一系列的心理疾病。
(二)学习方式独立自主化
大学生通过手机新媒体获得海量知识资源,拓展了知识渠道和知识含量,手机新媒体能够帮助学生及时便捷地了解学科发展前沿动态,掌握知识结构,大学生利用手机新媒体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知识,手机为学生拓展知识面深化专业知识提供快捷便利的条件。但手机新媒体出现也是一把“双刃剑”,虽然提供便利搜索条件,但也使学生养成学习懒惰性,降低学习能力。学生不积极思考,看问题没有独立性,缺乏必要的鉴别能力和知识梳理能力,还会依赖网络寻找学习答案,不利于对知识的积累和掌握。
(三)性格突显自我个性化
手机新媒体为大学生提供了展示的舞台,有的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与人沟通不畅,但是在手机新媒体虚拟的空间里,他们个性得到了极大满足。手机新媒体给他们创造了人人都是评论员、人人都是主播的丰富的空间。但是,丰富多彩的虚拟空间给予他们正能量信息也同时给予他们消极负能量的信息,有的信息只是碎片化的片面信息,学生甄别不准确就会导致各种缺失,面对千变万化的信息,学生禁不起诱惑容易忘记自己的责任,从而导致各种危机、违法情况发生。
(四)获取信息方式多元化
手机新媒体平台具有传输快捷、信息量大、图文并茂、音频视频同步等特点,对学生有很大冲击力和感染力,它迎合大学生群体心理期待。他们利用拇指就能发布、接收源源不断的各类信息,在手机新媒体上互动共享,扩展了学生知识范围、交际面,使大学生认知多元化。但是,手机新媒体信息也带来色情、诈骗、凶杀等问题,负面影响也挑战影响着大学生道德、情感、心理等底线。
三、手机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渗透力
手机新媒体具备信息量大、扩散快等特点,使高校大学生接收途径多、隐蔽性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深入掌握手机新媒体技术,及时关注网络热点信息和言论,观察大众学生评论发展方向,充分依托手机新媒体这个载体,用渗透、引导、交流、互动等方式,将手机新媒体技术创造性地运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全方位、立体化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要通过传播网络正能量交流信息,针对网上热点问题进行交流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要对学生进行点对点、点对线、点对面的沟通指导交流,让在学生表达真实想法的同时正确引导其思想行为,通过新媒体平台及时处理解决学生关心的就业、学业、情感、人际交往、心理疏导等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者通过手机新媒体网络,逐步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中,使学生实现虚拟和现实生活相统一,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与针对性。
(二)提升教育手段,搭建师生对话交往沟通模式
手机新媒体时代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机遇和挑战,大学生不愿意直面现实问题,他们在手机新媒体网络间穿梭以寻求帮助。这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及时介入和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帮助他们疏导问题。手机新媒体可以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随时交流,这样很方便掌握学生思想动态。也可以通过各种手机软件与大学生沟通做到有公信力,还可以单独进行交流,与学生真诚谈心,加强师生相互信任感,让学生在沟通中没有压力,走进学生内心世界。建立舆情引导机制,倡导与大学生谈人生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思想工作者的亲和力和凝聚力。
(三)拓展手机新媒体平台,提高大学生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水平
手机新媒体校园网络文化已经形成全新的文化,冲击着传统的校园文化。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及时把握校园文化方向,占领手机新媒体校园文化阵地,创建新的学生喜闻乐见、愿意接受的内容,覆盖到就业创业、生活学习、网络德育实践、互动交流等功能实用的手机新媒体平台。还要有特色项目平台利用科学技术,将先进的文化融入到手机新媒体校园文化中。大学生通过线上交流、线下实践充分得到锻炼,思想教育工作者还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网络校园文化建设传播正能量,准确把握手机新媒体校园文化主阵地和主渠道,扩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覆盖面,达到新媒体思想教育引领作用。
(四)加强手机新媒体教育环境管理力度培养学生自律意识
手机新媒体的出现极大丰富了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多样的信息资源、多彩的虚擬网络、丰富的学习生活功能,这些都潜移默化影响着大学生思想,好的媒体信息会给大学生正能量,提升个人知识含量和文化修养,增强沟通交流,提升信心,引导开阔视野和人生规划格局。反之就会使他们获取低级趣味,失去理智丧失道德,有的甚至走向犯罪的深渊。加强手机新媒体信息监管力度迫在眉睫,这需要政府、社会、高校、家庭、个人共同形成合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培养大学生自律意识和能力,帮助学生应对多变的网络信息,抵制违法信息。从学生个人角度培养网络自律意识,时刻保持警惕性,主动屏蔽不良信息,从而安全、文明地使用手机新媒体。
参考文献:
[1]杨占良.对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3,(6).
[2]叶燊.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念创新研究[J].伦理学研究,2014,(1).
[3]孙长虹.基于手机新媒体影响的高校信息道德素质教育策略[J].图书情报论坛,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