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阅读习惯 荡起阅读的浪花

2017-10-30 22:04李玉强
学周刊 2017年32期
关键词:阅读兴趣习惯

李玉强

摘 要:犹太人用在书本上抹蜂蜜的方法,教导学生学习就像蜜一样甜,让学生从小就爱上阅读。对于课外阅读,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亲身体验,含英咀华,让他们从小养成阅读的习惯,尝到读书的美味,感悟到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才能真正爱上阅读。

关键词:兴趣;阅读;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32-0130-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32.081

宋代的理学大家朱熹曾经指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杜甫倡导的“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等,无不强调了多读书广集益的好处。在现实生活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博览群书,开阔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成长。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阅读不仅仅是语文课内的事情,还应该内化为学生的一种主动的行为,这就需要采取多种手段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

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编者精心挑选的,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语言文字,都是经得起推敲的经典篇目,这可以成为我们扩展阅读的重要起点。在教学中,可以教材节选的一些经典课文为出发点,有意识、有计划地扩展学生的阅读范围。例如在学习《凡卡》前,布置学生翻阅与课文相关、相近的文章、资料,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小珊迪》《变色龙》等。前两篇与《凡卡》的题材、体裁均有相似之处,比较阅读,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后一篇是契诃夫的精彩短篇小说,结合着读,可以让学生感受作者犀利的文笔,进而引导学生课下去读一读契诃夫或其他短篇小说家的作品。学生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阅读兴趣大增,阅读面自然而然得到了拓展。

二、营造阅读氛围,让学生爱上阅读

环境能够感染人也能够塑造人,环境的影响对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有很大的作用。因此在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过程中,要特别重视阅读环境的营造,用一些适合学生的语言和图片来布置教室,同时为了学生阅读方便,图书角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为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把自己的好书带到教室里来,互相交换着阅读。一二百本好书摆放在书柜里,学生可以利用课间时间,选择自己喜爱的书读,也可以借来拿回家读。这样一來,既可以资源共享,让这些课外书充分发挥它的价值,又方便学生互相交流读书的感受,在班内形成一种良好的阅读氛围。

此外,开展读书笔记展、诗歌朗诵会、辩论会、精彩故事会等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引导读书方法、激发阅读兴趣、提高鉴赏能力。慢慢的,让课外阅读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一种自发性的行为,这样才能够发挥出阅读的最大功效。

三、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可以巩固学生课内所学知识,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还可以扩展学生知识面,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阅读和有效阅读是有一定差距的,要想学生阅读效果好,还是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好的阅读习惯,既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提升阅读能力,还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的各学科学习都能够起到辅助作用。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读书兴趣,这样阅读才可能慢慢地内化为学生的一种主动行为,才可能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内驱力,阅读效果自然会提高。其次,要给予学生必要的读书指导,很多教师习惯了给学生布置读书任务,但是方法的指导往往很少甚至没有,这样学生的阅读往往很盲目,难以成行。教师有必要在细节上给予学生一定的要求,如怎样去感悟、怎样去做读书笔记等,要鼓励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有自己的思维,这样才能够有更大的收获。最后,要多鼓励学生,多进行激励性的评价。

四、创新阅读,开拓思维

如果说,质疑性阅读是较高层次的阅读,那么,创造性的阅读则是更高层次的阅读。这种阅读要求教师应顺应学生的思维规律,并加以恰当的点拨和引导,使学生的思维发散,在阅读中实行再“创造”。这种既能培养学生认真研读课文,深入理解作品的习惯,又利于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挥其创造能力。如在指导学生用求解法阅读《田忌赛马》后,为了进一步启发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又板书出一道思考题:假如齐威王和田忌再一次比赛,你是齐威王,你能赢田忌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各抒己见,最终取得一致的看法:只要随机应变地调换马的出场顺序,是可以反败为胜的。再如在学生用比较法阅读完《小音乐家扬科》之后,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小扬科生活在我们这样一个时代,他的结局会是怎样呢?学生联系课文,通过合理的想象和推理,展开创造性思维:有的会说他会自学成才,有的说会读音乐学院,有的说他会成为一个伟大的音乐家……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发问一句:为什么小扬科生活在他那时代的结局和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的结局会不同呢?学生据此再次阅读课文进行对比联想,不难得出新时代好过旧时代,社会主义制度优于剥削制度的结论。

古人读书贵在“自得”,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对一篇文章只要多读、熟读就能大有益处,不用解说,自晓其义。有口无心地读不同于专心致志地读;盲目地读有别于自觉地读;应付式地读“食不知味”,有目的地读“津津有味”。教师鼓励学生多读书、会读书是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开展的,这就意味着广大小学语文教师要结合语文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所面对的学生实际来启发、诱导,使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求取最佳的读法,学会读书、学会学习,为未来的学习和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姜蕊蕊.多读·会读·巧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0(35).

[2] 杨英奇.让阅读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全国第七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感悟[J].宁夏教育,2009(5).

[3] 刘沙沙.论王筠《教童子法》的阅读教学思想[J].课程·教材·教法,2009(11).

[4] 赵准胜.呼唤和谐的儿童本位观——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D].吉林大学,2007.

[5] 王向东.回归本体 凸显主体——点击“课标”关于阅读教学的几个重要词语[J].小学教学参考,2004(1).endprint

猜你喜欢
阅读兴趣习惯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