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技术型高校通识教育校本教材的编写

2017-10-30 07:47张鹏振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7年10期
关键词:校本教材通识教育高等教育

张鹏振

[摘 要]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应用技术型高校通识教育因教材阙如,质量受到严重影响,故此,学校应大力鼓励老师编写校本通识教材。通识教材编写应注意四个方面:教材定位须以学校性质、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为参考依据;内容组织应具有广博性与融通性、学理性与实用性、传承性与前沿性;体例设计要求书名纲目、编排序次、板块切割新颖独创、别开生面;表述方式要求行文向度因书而异、叙述语言雅俗共赏、篇幅长短均衡匀称。

[关键词] 高等教育;通识教育;校本教材;编写技巧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10-0072-03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育教学的基本工具,也是高等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通识教育、培养新世纪创新人才重要的条件保证[1]。然而,據笔者调查,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的通识教学,基本未给学生配发教材。教材阙如,其弊有三:一是矮化课程地位。专业课有教材,而通识课无教材,这等于明白宣告它是另类课程,毋须郑重其事地对待。二是降低教学质量。教本乃教学之本,没有“教学之本”,教学进程就失去行动依据,教学活动就沦为没有主脉的“信天游”。三是削弱设置价值。与上述两点相关,学生选修将蜕变为“混”学分,教师授课将蜕变为“混”课时,双“混”将使课程形同虚设。可见,授课无通识教材,最终会毁了通识教育。为尽快摆脱这一厄运,通识教材的开发迫在眉睫。在尚无适合于应用技术型高校通识教学用书的情况下,学校应大力鼓励教师开发校本通识教材。本文拟谈谈纸介质通识教材编写的几个问题。

一 教材定位依据

校本通识教材编写,首先须准确定位。若定位不准,则教学不合用,学生不待见,编写价值等于零。大体而言,定位当考虑三个因素。

(一)依据学校性质定位

中国高校分研究型、教学型和应用技术型诸种,以应用技术类人才培养为办学宗旨的地方本、专科院校为应用技术型高校。“应用”“技术”“高校”“地方”,这四个关键词决定了学校性质:“应用”强调了人才培养的价值追求,即学生须学以致用,所学知识和练就的能力将来能用于生产、经营和其他工作实践;“技术”隐含了学校的专业重心,其指向可以是生物、商贸、传媒、机电、设计等侧重点不同的专业组合;“地方”规定了学校的办学方向,即直接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全部教学活动要适应地方对人才的需要,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进步繁荣;“高校”明确了办学层级,它属于高等教育范畴,但与研究型、教学型大学不同的是,这种教育带有职业性、专门性和地域性特征。鉴于这种学校性质,通识教材在编写内容、编写形式上都应强调基础性和实用性。

(二)依据培养目标定位

从宏观上讲,应用技术型高校的通识教育目标与研究型、教学型高校一样,也在于培养具有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合格公民,从知识结构、文化精神和审美趣味三方面建构学生作为“全人”的内在肌理[2]。从人才培养角度讲,应用技术型高校不是培养“白领”,而是培养“灰领”“蓝领”,即适应地方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格完整的人才。由于归属性质不同(公办/民办)、办学层级有别(本科/专科)、专业倾向差异(偏文/偏理),此类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可能毫无二致,而必然同中有异,“灰领”(本科生)、“蓝领”(高职生)有所差别,前者是既有理论素养、又具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后者则是纯粹的职业技能型人才。即使同是“灰领”或“蓝领”,不同高校必然赋予不尽相同的内涵。因此,校本通识教材的编写中,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共性目标和个性目标务必双重融合。

(三)依据课程目标定位

课程目标是通识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宏观通识课程目标,应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提高学生的基本能力为要旨,包括知识与能力方面的培养目标和人格与道德方面的培养目标。微观通识课程目标,是指每门具体课程所独自担负的知识结构目标、能力结构目标和人格结构目标。为落实通识教育的总体目标,通识教材的编写,宏观上必须遵循“文理渗透”“知行合一”“德才双修”三个原则。在微观上必须注意不同科目的个性特点,比如,理论类课程知识内容具有纵向联系,实践类课程知识内容具有横向联系,常识类课程知识内容纵横联系皆不紧,不同类型的课程有各自不同的课程目标。校本通识教材的编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既要落实通识课程总体目标,又要顾及具体课程的独特目标,既要保证课程安身立命的基本骨架,又要考虑不同受众的多样需求。

综合考量上述三个依据,应用技术型高校通识教材的编写,应定位于传统教材与普及读物之间,实现传统教材的理论深度、普及读物的知识宽度和教学对象的接受程度的最佳契合。

二 教材内容组织

在“文理渗透”“知行合一”“德才双修”三大原则的宏观指导下,通识教材内容的具体组织须达到如下几点要求。

(一)广博性与融通性统一

通识教育内容由人文教育、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等交汇融合、共同构成,带有近似百科全书的特点,涉及的知识面广,横向知识点多,素材丰富多彩。校本通识教材应视野博大、包罗万象,否则,作为“教学之本”就难以负载“全人教育”的历史使命。通识教材的编写还须突破单纯的“专业视域”和“知识视域”,尽量拓展学科交叉融合,实现知识的整合和融通[3]。它不追求知识的专门精深,而须打破专业限制以拓宽学生视野,体现出跨学科的通识性,内容组织要“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对同一现象或事物变化,要运用多学科知识从不同角度进行阐释、综合、权衡;对同一知识点在不同领域的广泛应用要综合考究[4]。编写者必须以开放心态和宏观视野,沟通古今,融合中西,使通识教材内容实现广博性和融通性的统一,达到学科知识的兼收并蓄和融会贯通。

(二)学理性与实用性融合

校本通识教材既不应全然放弃传统教材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又必须着重突出普及读物的实用性和基础性。宽广宏博的通识教育内容,务必经过精心梳理和高度概括,依照螺旋式循环上升的法则有序编排,有条不紊地解析复杂知识或方法理论,体现其学理性,否则不成其为“教材”。教材内容的组织还当注意实用性,达到学理性与实用性的融合。要融入生活教育内容,使之充满生活气息,这样既可以减轻学生理解理论知识的难度,又便于对他们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训练[4];要纳入地方文化元素,以促成理论知识同社会现实的密切联系,有效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认知态度;要安排互动问答内容,使通识教材从讲授式和灌输式转为建构式和启发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探究和创新热情[5]。endprint

(三)传承性与前沿性互补

通识教材作为通识教育内容的载体,既要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及其深刻的文化底蕴,又要注重介绍最新的优秀科学发展成果,以促进传统知识和现代知识的交融[6]。首先,教材对传统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的文化累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尽可能精选最优秀、最典范的传统知识,构成教材的核心知识体系。在注意控制知识内容总量,精选学生必需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原理的同时,竭力改变传统教材知识偏深、偏难、偏旧的倾向。其次,教材内容要能反映学科的新成果和新趋势,能吸收成熟的新理论和新方法,以保持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时代性[7]。当然,教材的前沿性须讲究“度”,如果内容过于“前沿”化,教师讲解或许难以驾驭,学生接受可能力不从心,理想的“度”是:距学科前沿不远,信息更新及时而内容难度适中。

三 教材体例设计

通识教材之于传统教材,应在似与不似之间。体例设计要“新”,书名纲目、编排序次、板块切割几个方面均要出“新”。

(一)书名纲目避旧趋新

通识教材取名要新颖,既要能够充分吸引学生注意力、引起学生学习或选课的兴趣,又要让他们明了该教材或该课程讲的大体内容。比如,应用文写作取名为“文字秘书带在身边”,政治经济学取名为“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高等数学取名为“数字带来的美丽生活”。新颖的教材名称,体现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名称不一样,也为编者编写教材带来了新的视角[8]。通识教材的章节纲目,最好也能给人新颖的美感。如某校《大学人文通识》,章目依次为“文学:人类精神的盛宴”“历史:岁月长河的旅痕”“哲学:哲人智慧的花朵”“美学:审美奥秘的探寻”“宗教:通向彼岸的虹桥”“音乐:浸润心灵的声音”“舞蹈:肢体幻化的音符”“美术:融入理想的自然”“书法:匠心独运的线条”“礼仪:人格修养的名片”……用这样充满诗情意趣和灵动之美的标题,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使人产生一睹为快的欲望[9]。

(二)编排序次同中求异

一般说来,教材编排宏观序次大体有纵式、横式、综合式三种,通识教材无论采用何编排序次,都应同中求异。比如,实用写作教材一般都采用横式,因诸多章节并无文体演进的纵向联系,而某校《应用写作创意教程》却对应学生学业及公司事务不同阶段的流程来安排,这种外横内纵的编排,切合学生在校求学、职场创业不同时段的写作需要,足以引领学生在角色意识驱动下,饶有兴味地钻研写作知识,提高写作技能。某校《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分为日常生活经济学、生产经营经济学、管理效率经济学、投资理财经济学、商务贸易经济学、生存竞争经济学等六章,以点带面,点面结合,一线贯穿,形散神聚[7]。通识教材微观编写序次也当不拘一格,或“理论阐释—历史观照—实践运用”,兼具体例的系统性、逻辑的一致性和方法的演绎性[10];或“知识点—名人名言—故事案例—知识解析—思考练习”,问题指向明确,结构层次清晰,理论联系实际。体例不一,各有千秋。

(三)板块切割独辟蹊径

板块切割与编排序次有着紧密的联系,板块划分标准不统一、板块切割不得当,势必给编排序次带来麻烦。一门课程的内容团块依据什么标准切割,切割成多少子元,大有讲究。比如,“名著选读”“诗词鉴赏”之类通识教材,可按时段切割,或按文体切割,或按流派切割,也可别出机杼。某校《人文经典阅读》按主题分类,将全书切割为“关爱自然”“融入社会”“传承文化”“完善自我”四大板块,各板块虽无必然的逻辑联系,但四块辐辏,俨然一体。某校《古代诗词鉴赏》按内容分类,分为“两性恋歌”“自然赞歌”“家国壮歌”“生命悲歌”“怀古幽歌”“尘世怨歌”“人情醉歌”“理趣清歌”八大模块,既便于从不同侧面展示中国古代诗词繁花似锦的全貌,也便于描述每类诗词的发展流变并揭示各自的艺术特征。总之,教材可以专题、问题、课题、话题、主题、项目等为中心编制设计[11],切割得当,则体例井然,面目一新。

四 教材表述方式

教材表述方式,当从行文向度、叙述语言、文字篇幅三个方面考虑。三者处理妥当,则校本通识教材庶几合格。

(一)行文向度因书而异

这里借用“向度”这个词,意在说明教材内容表达重点的指向性。同一知识内容,在不同通识教材文本中表述向度当有所区别,否则,就难以和谐地融入宏大的文本建构中,从而影响教材的整体质量。比如,《现代汉语简编》《中国文化概论》都会谈到汉字,但两者表述向度应该是不同的,前者谈汉字,旨在教育学生正确辨认、理解并运用汉字,表述应主要指向符号本身(近乎索绪尔所言“能指”),侧重描述汉字的产生和演变、汉字的构造和特点以及汉字读写的规范化;后者谈汉字,旨在教育学生理解汉字的文化特色,表述应主要指向符号蕴涵(近乎索绪尔所言“所指”),侧重描述汉字符号选择的原因、汉字负载的文化内涵、汉字产生的文化功能、汉字长存于世的奥秘。两本教材若采用同一向度,则不尽允当。

(二)叙述语言雅俗共赏

理想的通识教材应在学术性和普及性之间寻绎出一条“绿色语言通道”,以期尽可能增强教材的可读性,使学生拿起教材能进入“悦读”境界。“绿色语言通道”标准就是雅俗共赏——通俗化、形象化和趣味化,如何做到“三化”?或以浅言深,即不用学院派的语言,不板着面孔说话,摒弃一切深奥晦涩的词句,以平等对话的情怀,用平易、通俗、简洁的语言,深入浅出、形象地阐释复杂、枯燥、高深的学术原理,使人易于接受,易于理解[12];或以实证虚,即用打比方、讲故事、谈趣闻和析案例等叙述范式,诠释玄奥、抽象、费解的理论观点,使人即事明理,记忆深刻;或以活去板,即掺入鲜活、轻松、风趣的口语,保留讲课的语气,有“讲”的现场感,有浓厚的趣味,借以最大限度地消释书面语所可能产生的严肃、沉重、板结的弊病,使人倍感亲切,时生共鸣。

(三)篇幅长短力求匀称

一书之中,诸章的篇幅长短要均衡;一章之内,诸节的篇幅长短要均衡。章节篇幅若不匀称,会严重影响阅读效果和教学效果。为了避免章节篇幅长短悬殊过大的情况发生,首先,要注意板块切割的合理;其次,遇上过于庞杂的内容,表述一定要节制,力求言简意赅。比如,编《中国文化概论》,其中必有专章谈中国古代文学,为避免写得冗长,故只能撮要介绍。如诗歌只谈“先秦风骚”“汉魏悲歌”“唐诗绝唱”“宋词雅韵”“散曲俚调”,至于远古歌谣、明清诗词点到为止;散文只谈“诸子史传”“两汉史赋”“唐宋八家”“明清小品”,桐城散文一笔带过;小说只谈“传奇话本”“四大奇书”“三大高峰”,魏晋志怪志人、清末谴责小说稍作提点;戏曲只谈“元代杂剧”“明代传奇”“清代戏曲”,其余作品一概从略。这樣处理,总篇幅不会超过每章字数的平均值,与诸章和谐相并,教师讲授易于控制授课时长,学生阅读不生冗长之感。

应用技术型高校校本通识教材的编写殊非易事,除了上面谈及的教材定位力求准确、内容组织力求圆融、体例设计力求新颖和表述方式力求精当四点之外,还有如何遵守著述规范,如何做到图文并茂,如何拟制课后习题等诸多技术细节问题,本文限于篇幅难以尽述,虔望更多同行参与研究。

参考文献

[1][7]宋芷.高校通识课程艺术类教材建设与管理的科学性[J].文教资料(上旬刊),2007(10):191.

[2]周黎燕.高校人文通识课教学改革路径探究[J].教育评论,2016(2):147.

[3]段晓敏.广西大学通识教育谏程构建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6.

[4]刘青春.高职通识教育与生活教育融通的课程教材开发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16(37):24-27.

[5]江凌.试论大学通识教材开发的有效途径[J].现代出版,2009(3):34-35.

[6]陈玮.高职院校通识课程体系构建的实践探索—以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4):59.

[8]周元雄,王艳.高职院校通识教材开发[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30-31.

[9][10]江凌.试论通识教材开发的核心理念与基本路径[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2(10):13-14.

[11]彭小明.论活动教学的教育观[J].广西社会科学,2006(7):162.

[12]王福和.理工院校比较文学教材建设的微观尝试[J].高教与经济,2007(12):50.endprint

猜你喜欢
校本教材通识教育高等教育
基于企业需求的职业学校加工中心校本教材开发的探讨
对流动儿童竖笛校本教材内容选择的思考
开发咏春拳校本课程,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五年一贯制大专阶段二外日语校本教材的研究开发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