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特立新民主主义教育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

2017-10-30 17:57管桂翠
世纪桥 2017年9期
关键词:徐特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育思想

管桂翠

【摘 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徐特立在中央苏区创建工农民主教育,以及任职延安自然科学院院长期间的实践教育活动,开创和发展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教育事业。他主张教育要为政治、经济服务,明确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目的,提出“三位一体”即教育、科研、生产的科学技术教育思想,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新民主主义教育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毛泽东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徐特立;教育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D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7)09-0013-03

徐特立(1877-1968),字师陶,湖南长沙人。徐特立是中国优秀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教育家。毛泽东曾说过,当时最敬佩的两位老师,一位是杨昌济先生,一位就是徐老。徐特立毕生从事教育工作,坚持实事求是,谦虚好学,全心全意为人民办教育的理念,从乡村私塾教师到教育界的“长沙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党的教育事业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徐特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教育实践活动

(一)在中央苏区创建工农民主教育的实践

在苏区,徐特立担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教育人民委员部副部长。当时苏区的文化教育非常落后,农民大都不认识字。毛泽东对苏维埃共和国的文化教育制定了总方针,“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为了贯彻党的执行方针,为了扫除文盲,徐特立提出《识字运动的办法》,指出:“识字最好的方法,就是同吃饭的,同睡觉的,同工作的人,从二人到五人,编成一小组,把所有识字的人,和不识字的人配合,用所有识字的,教所有不识字的。”在扫盲教育方案实施的具体方法上,他将教育方案与群众的实际生活相结合,提出“老公教老婆、儿子教父亲、秘书教主席、马夫教马夫、伙夫教伙夫、识字的教不识字的”的通俗的识字方法。他还在各地创办扫盲教师训练班,到区、乡指导成立识字委员会,识字分会和识字小组,培养扫盲骨干。徐特立为了普及苏区的教育,创办了很多类型的学校。1933年4月在瑞金县郊的沙洲坝的晒谷场边的茅草屋建立起列宁小学,他亲自担任教员,解决了附近孩子识字的问题。1932 年春他创办中央列宁师范学校,并亲自担任校长。1932年3月,徐特立在瑞金开办闽瑞师范,担任校长,他采用上大课的形式主讲主要课程,主要培训小学教师。这些学校为当时中央苏区普及小学教育和扫盲运动培养了骨干力量。

(二)在延安时期的教育实践活动

红军长征在陕北胜利会师后,徐特立随即在陕北全面开展教育工作。为了扫除文盲,徐特立提倡新文字,开展冬学运动进行扫盲。1936年,他在党中央西北办事处志丹县办了一所夜校,用新文字拼音识字,取得很好的效果;同年冬天,他又在保安创办扫盲师范,招收的学员大都是文盲,还有一部分残废的红军战士、农村青年和小学教师。用新文字进行教学,经过几个月的训练,学员摘掉了文盲的帽子,还成为延安时期运用新文字开展扫盲运动的主力军。1937年5月16日,延安成立新文字促进会,徐特立当选为理事。同年9月,徐特立制定《关于推进新文字的指示信》《关于发动识字运动月的指示》,这两个文件以西北办事处教育部名义在《新中华报》发表,冬学扫盲教育从此成为边区的一种经常性的学制。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了第一所理工农综合大学延安自然科学院,1941年至1944年徐特立担任院长,是任期最长的一位院长,为党和国家的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当时自然科学院的食物、衣着以及教学用具供应严重不足,徐特立鼓励师生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亲自带领大家进行农副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劳动,来解决物资不足的问题。在学校的教学内容和质量上,徐特立负责讲授自然科学概论、布尔什维克党史、自然辩证法等课程,还邀请很多优秀分子来学校任教比如萧劲光、孙鸿儒、陈康白等,保证了教学质量。徐特立特别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学院建有很多的教学生产设施比如机械实习工厂、化工实习工厂、学校农场、化学实验室和生物实验室等,让学生轮流参加实习,还聘请边区工农业生产部门的负责人或技术员到学校指导学生学习。在徐特立等人的领导下,延安自然科学院为党和国家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取得了很多的科技成果,如把马兰草变成了造纸的原料,对南泥湾开发建议和方案,以及提制燃料、试制麻棉等等。

二、徐特立新民主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和贡献

(一)教育要为政治、经济服务

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是教育要为政治和经济服务。徐特立坚决贯彻毛泽东的教育思想,同时,他也認为在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中也包括教育,教育是为革命服务的。在中央苏区期间,教育人民委员部与少共中央局共同签发的联席会议的决议中指出:“目前教育工作的方针,就是满足战争的需要和帮助战争的动员。进行广泛的马克思共产主义的教育。”[1](P.14)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小学制度暂行条例》中,指出:“共产主义的文化教育是革命的阶级斗争的工具之一,必须运用实际斗争的教训和经验来施行教育,使教育与斗争联系起来。”[1](P.97)以上两个教育方针和政策,徐特立都参加了制定。抗战时期,徐特立指出教育在抗战的中政策是:“一、改变教育的旧制度、旧课程,实行以抗日救国为目标的新制度、新课程。二、必须实行义务的免费的教育方案,提高人民民族觉悟的程度。三、实行全国学生的武装训练,以作全国皆兵的模范与准备。”[2](P.44)在这个政策中可以看出教育是为抗日战争也就是为革命服务的,教育可以在抗战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徐特立还指出了教育在抗日统一战线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他说教育的内容要紧紧围绕统一战线,否则就会造成孤立的状态,教育全党和人民群众要用统一战线的政策策略。新中国成立初期,徐特立主张社会主义教育要为新政治服务,指出:“教育还有积极的消极的两方面。消极方面是要肃清反动的残余的教育,积极方面是要充分地实现政协的文化教育政策以准备迈进到社会主义。”[2](P.201)endprint

徐特立还主张教育与经济具有内在联系,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是由经济制度所决定的,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力量。在苏区和延安时期,徐特立通过创办学校、培养教师、自编教材等活动,大力开展扫除文盲运动,提高了人们的文化知识水平,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输送了一批经济建设的精英干部。在担任延安自然科学院院长期间,徐特立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科学技术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培养了大量科技人员,也为抗战期间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解放后,关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对教育的定位,他指出:“社会发展,首先是经济发展,生产发展,扩大再生产,发展扩大再生产一定会增加新的品质和新的种类,这就靠技术的提高,也就是文化的提高。” [3](P.485)

(二)明确教育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

第一,德智体全面协调发展。1912年,徐特立为长沙师范学校制定的校训是“公、诚、俭、朴”;为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编写的《小学各科教授法》讲义中,提出修身科的教授目的就是把学生培养成“诚实忠良之国民,以进于社会道德之生活”,并阐述了体操科和其他文化科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可见徐特立在入党前就非常重视德育、智育、体育这三个方面的教育,并将这种思想运用在他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他的思想对青年毛泽东的教育观有深刻影响。毛泽东在1916年致黎锦熙信中说到:“古称三达德、智、仁与勇并举。今之教育者以为可配德智体三言。诚以德智所寄,不外于身;智仁体也,非勇无以为用。”[4](P.59)抗日战争时期,徐特立在陕甘宁边区第一次明确提出人类全面发展的观点是包括德育、智育、体育三个方面。徐特立认为德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灵魂和统帅,应培养青少年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确立共产主义方向,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和“五爱”教育;对学生进行智育,就是用现代文化科学知识去武装青少年的头脑,批判性地学习古今中外一切的知识遗产;体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身体健康是革命和建设的本钱,他认为青少年应当锻炼身体,强健体魄,要有战胜任何艰苦环境和恶劣条件的体质。

第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毛泽东于1934年在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中提出,苏维埃的教育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进一步强调劳动分子要知识化,知识分子要劳动化。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毛泽东教育思想的重要原则。徐特立在他的教育生涯中,认为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他指出劳动者是世界上的第一等人,劳动者是最伟大的,为了能够更生动地说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道理,他以神农种田,轩辕做衣,舜帝烧窑,孔夫子的“执御乎”以及古人读书兼种田的事例进行了说明。他放弃在国内的工作去欧洲勤工俭学,就是为了做世界上第一等做工的人。他指出:“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上提出的教育政策,其一是对一切儿童施以免费的普通教育,另一是教育与生产联系起来。可见生产是教育的内容,同时也就是科学的内容。”1958年,徐特立主张“劳力与劳心并进,手和脑并用”,来告诫青少年同志,读书学知识必须经过生产劳动去体验,不能做四肢不勤和五谷不分的“书呆子”。

第三,注重人的个性发展,加强培养创新性精神。徐特立指出,人的各方面都平均发展并不是真正的人的全面发展,应当在德智体全面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根据青少年的不同的个性,因材施教,加强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性精神。早在他担任长沙师范学校校长时,就十分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并培育了一批有創造性的优秀人才。如学生们经常把自己创作的诗歌、杂文、谜语、打油诗贴在教师的窗户上,徐特立将其中一些思想新颖和文笔流畅的作品刊登在自己主编的《教育周报》上。这对学生的支持和鼓舞很大,学生继续创办窗户报,还以“祖鞭报”“晨钟报”“晚钟报”来命名刊名。当时田汉是“祖鞭报”的主编,徐特立发现田汉爱好文学且很有天赋,便着重培养他。田汉家境贫困,买不起课外书,徐特立就将自己买书的折子送给他,让他在书店自由选购;在生活上也给予了田汉很多的帮助;徐特立亲自推荐田汉到日本读书深造。田汉在徐特立的精心培育下,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谱写出《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成为中国著名的戏剧家。在中央苏区时期,徐特立提倡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对学生的个性发挥和奔放不能加以限制。在延安时期,他指出革命教育事业的本质,就是培养高度自觉的具有创造性和革命性的青少年来建设新社会。

第四,“以学为主”的科学教育方法。徐特立从中国教育的实际出发,结合自身七十多年的教育实践,概括出“以学为主”的科学教育方法,体现了“群众本位”教育思想。他指出:“教者校也,是外来的东西;育者养也,是内发的东西。”[5](P.116)因此,在教育中要重视“育”,体现在教学中就是要“以学为主”。在学习方法上,徐特立指出要“定量”“有恒”,就是要量力学习,不可贪多,要经常不断,持之以恒。他还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做笔记很重要。在教学方法上,徐特立总结为“典、显、浅”。其一,“典”。他指出:“典就是有根据的东西,即是有事实根据的东西。如有时我们喊‘典故,‘典故是过去的事实。如喊典型,典型的东西也是一个事实。如喊法典,法典是个规律。解决问题要有根据,有根据的,是唯物主义的,没有根据,则是唯心主义的。有根据有事实的东西,大家容易懂,也容易大众化。”[2](P.245)其二,“显”。他解释道:“所谓显,就是教的东西要是明显的,大众周知的,大众经常遇到的,普遍存在的,显著的。凡是明显的东西,是不待研究、不待分析就清楚的东西,眼一看耳一听就明了理解的东西。”[2](P.245)这就给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要把教学内容吃透,然后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直观地教授给学生。其三,“浅”。他说:“我们之所谓浅,不是肤浅之浅,不是停止在常识方面,而是由浅入深,由常识到科学。由浅入深,是每个人都能干的,由浅入深,由粗到细,由近到远,由感性到理性,是大众能够接受的东西。假如长期停止在常识方面,则会使学生不感兴趣。”[2](P.245)实际上就是在教学中强调循序渐进的方法。

(三)“三位一体”的科学技术教育思想

徐特立不仅热爱教育事业,他在担任延安自然科学院院长时,在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的指导下,还提出“三位一体”即教育、科研、生产的科学技术教育思想。科学技术教育发展的关键就是要解决好这三者的关系。抗日战争时期,他明确提出:“科学教育与科学研究以方法和干部供给经济建设机关,而经济机关应该以物质供给研究机关和教育机关。三位一体才是科学发育的园地。”[5](P.202)因为“一切科学都是建筑在产业发展的基础上,科学为生产服务,同时生产又帮助了科学正常的发展。技术直接的和生产联系起来,技术才会有社会内容,才会成为生产方法和生产方式的一部分,才会使科学家的眼光放大、能照顾全局。”[5](P.184)“三位一体”的科学教育的思想实质,就是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础上,将科学技术教育研究与生产实际结合起来发展。在实践“三位一体”科技教育思想的路径上,徐特立提出必须在组织上有所保障。他提出延安自然科学院要与军工局、建设厅等机关所属的工厂和农场密切联系,组织成立“学校管理委员会”,工厂和农场的负责人也加入进来,学校根据工厂和农场的需求来培养人才,军工局、建设厅和自然科学院之间密切合作,解决彼此的困难。在徐特立的科技教育思想的带领下,当时延安自然科学院的许多领导和教师都担负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教育科研工作,二是应用科研工作,既提高了自身的科研能力,也让科研成果及时地应用在经济建设中。

总之,在长期的中国革命教育的实践中,徐特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新民主主义教育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毛泽东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徐特立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发展和创新,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苏区教育资料选编[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

[2]徐特立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3]徐特立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4]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5.

[5]徐特立文存(第二卷)[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5.

[责任编辑:褚永慧]endprint

猜你喜欢
徐特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育思想
章亮基南昌起义后三见徐特立
徐特立长征中发明“拉着马尾巴行军”
做最好的自己
浅论罗家伦的民族主义教育思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共产国际七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贯彻陶行知教育思想加强师德建设的研究
七十老将水中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