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对高师钢琴教学之启示

2017-10-29 18:28刘美环
牡丹 2017年30期
关键词:高师钢琴精神

刘美环

钢琴在中国高等院校的音乐教育课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教学实践中,钢琴可以成为学生认知、提高自身艺术技巧的媒介。教师可通过演奏一些包含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特征的作品,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国钢琴作品发展史、创作风格、调性、色彩及演奏手法,从而将美育思想贯穿于音乐教育,培养出优秀的本土化、具有美学思维的高水平音乐人才。其中,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中的“心”(主体性)与“悟”(直觉思维)在高师钢琴教学中应用较多,尤为重要。

一、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与高师钢琴教学

钢琴是一种西方乐器,其传入中国较晚。19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人走出国门接受和学习西方文化,钢琴便在这个时期被引入中国。从赵元任先生创作的《和平进行曲》、贺绿汀先生的《牧童短笛》,再到如今涌现出的大量含有中国文化元素的钢琴作品,中国钢琴音乐在一个世纪的创作、演奏和教学中不断推陈出新,成为世界钢琴音乐中独树一帜、艺术成就较高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题在实际研究中发现,高师钢琴教学中涉猎的中国钢琴作品,无论是创作、教学、演奏,还是鉴赏等各个环节,均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存在着密切的关联,甚至许多西方钢琴作品也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有一定的联系。彭吉象先生在《中国艺术学》一书中提及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大致包括“道”“气”“心”“舞”“悟”“和”六大类,基本概括了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中的精神性、生命性、主体性、乐舞精神、直觉思维和辩证思维。在实际教学中,许多学生因为自身对传统艺术精神的了解较少,教学中经常出现“炫技派”“空壳派”,他们对作品的理解达不到应有的程度,也无法理解作品中蕴含的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妙处。所以,研究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在高师钢琴教学中的应用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综合素质。现如今,各大音乐学院及高校的教学和钢琴比赛都鼓励和要求演奏者演奏中国钢琴作品,同时也增加了对中国音乐作品的学习和演奏课程,这有助于学生掌握各个时期中国重要的钢琴作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由此形成多维度的艺术思维,拓展对艺术表现的认知空间,提升艺术综合素质。

其二,高校是大学生的聚集地,其担负着传承与创新民族音乐的重任。高师的钢琴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关注中国传统艺术,可使学生理解中国钢琴作品中蕴含的深厚的民族文化,有利于学生在学习和创作中秉承中国传统艺术精神,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中国民族文化。因此,高师中国钢琴作品教学在传承与发展民族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学生把握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也显得尤为重要。

此外,通过综合研习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及中国钢琴作品,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可以对中国传统民族文化进行宣扬和创新性应用,丰富教学内容,将美育与音乐教育结合起来,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下文主要针对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心”(主体性)与“悟”(直觉思维),分析其对高师钢琴教学之启示。

二、“心”:高师钢琴教学中的主体

彭吉象先生在《中国艺术学》中提到,“心”为中国传统艺术的主体,强调审美主客体的交融、情感与意象的结合,以及对艺术家品格的要求。中国传统艺术中,“心”的要求随处可见,现代高师钢琴教学可从中获得一些启示。

首先,音樂的审美主体非常重要,最完美的呈现就是在艺术表现中主体与客体之间能较好地交流与互动,并在最终的审美表达中达到主体和客体、情感和意象的交融。比如演奏贺绿汀创作的《牧童短笛》时,一个好的钢琴演奏者不仅要体会到创作者(主体)赋予作品的那种闲适、悠长、富有意蕴的音乐意境,同时还应当在表达时将这种情感带到演奏的实际表达上来,熟知作品中呼应对答式的二声部复调旋律和流畅的旋律线条,根据作品的不同情绪处理好音符的停连、强弱关系,构建起一个有别于西方美学意象的、安静祥和却又不失热情的中国式田园音画意象,将演奏者和作品的主客体关系融为一体,最终把情感和意象合二为一,呈现出最好的艺术表达效果。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将这些理念传授给学生,强调主体性对于演奏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多元化的主体审美思维,使其形成自己的演奏风格,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当然,在高师钢琴教学活动中,“心”也对受传者在钢琴演奏上的“品格”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一直尤为看重从艺者的人品和艺品,自古就有“文如其人”“字如其人”等说法,郭若虚在其《图画见闻志》中有言,“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教师在教学里需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性格、演奏风格、兴趣爱好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艺术道德观念、文化责任感、民族荣誉感,寻找最为适宜的钢琴学习方式,在演奏中秉持“穷其艺术真理”,引导其探寻艺术中的真、善、美,以真正使他们的思想在教学中得到提高,成为一个德艺双馨的钢琴艺术工作者。

三、“悟”:高师钢琴教学中的直觉思维

张岱年先生曾在《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一书中提出:“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占主导地位的思维方式,以重和谐、重整体、重直觉、重关系、重实用为特色。”“重直觉”在中国艺术的不断演变中,正如彭吉象先生在《艺术学概论》中所言,“逐渐形成了以‘悟为核心的感性直觉的审美思维方式”,这种直觉思维在高师钢琴教学中通常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悟”追求的是一种没有束缚、无欲无求、心无杂念的艺术表现境界。高师钢琴在教学活动中无论是教学理念的灌输,还是钢琴演奏的示范,都应遵循艺术的本真规律、本真情感,不能以功利为教学目的、以炫技为教学过程、以敷衍为教学态度,应当带领学生理解钢琴作品的主题、情感、文化背景及应当采用的艺术技法,引导他们摒弃杂念,去认真感知和解读作品。这种作品的感悟、直觉思维不仅可以应用在对中国钢琴作品的研习中,同样也适用于演奏西方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甚至即兴性较强的爵士钢琴作品、现代探索性的实验音乐。我们需要用“悟”的方式方法去寻找艺术表达的自由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拓展艺术的表现空间,为教学和演奏提供更多的可能。

不过,需注意的是,本文强调这种看似非理性的直觉思维,并不代表着否定深思熟虑、否定间接思维,否定理性。因为以“悟”为代表的这种直觉思维,是建立在教师或学生拥有着深厚的基础、丰富的经验和对作品有基本把握的前提之上。如徐复观在《中国艺术精神》一书中所言,“只从他们由修养的工夫所到达的人生境界去看,则他们所用的工夫,乃是一个伟大艺术家的修养工夫;它们由工夫所达到的人生境界,本无心于艺术,却不期然而然地会归于今日之所谓艺术精神之上。”强调自身艺术修为的重要性,也强调积累的必然性。

四、余论与反思

当前,中国的钢琴教育者要以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艺术精神、本土化的钢琴教学与演奏为己任,秉承教学相长、理论引领实践、实践反馈理论的精神,努力使中国钢琴音乐演奏和教学乃至整个钢琴艺术事业得到蓬勃发展。钢琴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传播专业知识,更要传承民族文化,尤其是民族文化背后蕴含的精神秉性。尤其要提出的是,高师钢琴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要从事基础音乐教育工作,他们的专业技能、综合素质等会直接影响我们国家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因此,加强民族艺术精神与民族文化学习是当务之急,也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国的高师钢琴教学需要与哲学、美学、文学等相关学科建立联系,在教学实践中着重锻炼学生多元化的艺术思维,培养一批具有多维度思考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由此来传承与宣扬中国传统民族文化。要提出的是,本课题主要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中的“心”与“悟”等方面进行阐述,简要论证高师钢琴教学中培养文化思维、美育思维的重要性,但因为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本研究仍属于管中窥豹,并非仅以此文数言便能完全阐释。相关研究还需要教师、学生及研究学者在长期的实践中共同探索,促使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真正在教学活动中得以活态应用,方能收获更多综合性价值。

(四川文理学院音乐与演艺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文理学院2016年度校级科研项目“中国钢琴作品教学在认知与传承民族音乐文化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6KR005Y)的阶段性研究成果。endprint

猜你喜欢
高师钢琴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纸钢琴
对高师钢琴教学模式创新问题的思考
钢琴
以专业技能为核心的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之思
半夜敲门
漂亮的钢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