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茹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灵魂,是中华儿女的共同价值观和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魂”和“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小学阶段的教育目标,应是以中华优秀哲学思想引领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操守,并用传统艺术涵养其精神追求和审美取向,即修文化以养品德。教育部于2014年已颁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从政策层面上支持传统文化作为课程进入中小学课堂。笔者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入手,探究了以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为重点开展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取得了一些成果,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遵循低年级学生的心理接受特点,开展启蒙教育
低年级学段孩子,大多6到8岁。塞尔曼以社会观点为基线进行研究,认为此时的儿童心理开始出现“反省自我”的意识。此时,他们纯净得如一汪泉水,学生应在系统的学习中,学会判断基本的是非荣辱、正确错误,认识正确的价值方向和选择,从而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接受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产生于意识的接受,这是一个从潜意识层面进入意识层面的明晰化过程。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着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天真的孩童应亲近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将其精髓深深地镌刻进骨肉里。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契合了儿童心理发展特点,适时地进行启蒙教育有助于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使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二、贴近学生需要,用孩子们喜欢的方式使之爱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心理学家福勒认为,“人有了信仰就有价值取向”。在寻找人生意义的信仰发展中,信仰来自人们的出身和成长环境。低年级的儿童特别关心接纳那些属于自己群体的故事,喜欢蹦蹦跳跳,哼哼唱唱。而关注学生的需要,人们就要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这样会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亲切感,进而热爱中华文化,并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播使者。因此,筛选低年级学生能接受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音频、视频、文字资料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经过多年研究、探索与实践,发现了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朗朗书声熟——读蒙学教材,讲好中国故事
《三字经》和《弟子规》被誉为“开蒙养正最上乘”读物。其中的共性是引导人从小向善,重视伦理亲情,注重家庭、社会的和谐,讲求谨、信、爱众、亲仁的品格,在循循善诱中引导学生个体追求心理健全和人格完美,特别强调躬行和习惯的养成。其行文流畅,字句短小精悍,特别适合朗读。但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只知道一些简单的有限的文字,这就需要教师朗读帮助他们理解书中的故事,使其体会到故事持續的流利感。英国教育教学研究机构OFSTED在2004年《为了目标和幸福而阅读》的报告中特别指出:教师对引导孩子怎样介入新内容的影响是巨大的。教师引导学生大声朗读,学生可以边读边想,进入幻想王国,开发大脑思维,达到预期的效果。比如,教师可以朗读黄香温席、孟母三迁、牛角挂书的美德故事,学生在聆听中加深了对孝亲、交往、勤奋的理解。
(二)歌声悠扬——“古诗新唱”体会古诗词的意境美
中华好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奇葩。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而浩瀚的古诗词怎样才能让低年级的学生喜欢亲近并且好理解、好记忆呢?儿童喜欢旋律感强的音乐,喜欢重复地唱他们熟悉的歌曲。现在正好有一种“古诗新唱”的办法可以极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记忆本来是枯燥的,但这一“唱”,就好比给古诗词插上了音乐的翅膀,让古诗词搭上了音乐的快车,让学生享受到车船的便利,使得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比如,《鹅》唱出来的内容就像看到一只只美丽的白鹅在河面上嬉戏、唱歌的样子。每每在大课间循环播放这些音乐,孩子们手舞足蹈,乐不可支。他们在优美的音乐中不知不觉地记住了诗词的内容,启迪儿童想象,净化童心,让学生得到传统文化的滋润和现代音乐艺术的陶冶,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有趣的汉字——观看《汉字宫》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
汉字是中华文化特有的符号,也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仍使用的表意文字,从笔画、形状到发音、意义是一个独立的整体。古有仓颉造字的传说,从神话故事入手,学生了解了汉字六种造字方式,即“六书”,包括象形、会意、指事、形声、假借、转注。特别是象形字、会意字和指事字,在形象的基础上,学生体会到祖先创造汉字的智慧,揭开了汉字学习的神秘面纱。实践表明,低年级学生很喜欢看《汉字宫》这部动画片,片中由一个汉字老人讲述汉字的远亲故友,用金、木、水、火、土五部分把一个个汉字串联起来,让学生在天文、地理、植物、动物、人体、器物、符号及其他生活化的场景中尽情享受遨游书海的乐趣,实现了汉字的形象化、生活化和趣味化学习。学生对汉字的学习兴趣盎然,乐此不疲,识字量令人惊讶。
(四)明礼修身——进行礼仪教育,形成高尚的品德行为习惯
礼貌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孔子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学礼开始。礼仪从狭义上说,就是用来表现“礼”的“仪”,即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礼节活动、仪态容貌、行为举止。教育部《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指出,要深入地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活动。”因此,对低年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让他们从小养成重礼节、讲礼貌的好习惯非常必要。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仁、义、礼、智、信”的价值观念包含了丰富的礼节、仪式的系统要求。《三字经》《弟子规》中有着丰富的礼仪知识,低年级学生要认识并学习它们。学习这些知识,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漫浪诵读,而应运用其中的道理开展行为举止的德行教育。
以《弟子规》为例,首先,它教会学生如何心存感恩,孝敬父母。“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其次,它教会学生尊老敬贤之礼,教会学生如何与同伴、教师相处。比如能有礼貌地跟师长打招呼,“路遇长,疾趋揖”,在行走时能主动礼让师长,“长无言,退恭立”。再次,它教会了学生注意仪容仪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借此时。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洗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第四,教会学生在待人接物中尊重他人,懂礼仪,“用人物,须明求”“借人物,及时还”。同伴之间相互打招呼、问候,“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游戏中友好合作一起玩,“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学会分享。除此之外,还有“入虚室,如有人”“将上堂,声必扬”的交往礼仪……
三、结语
低年级学生通过读、唱、看、做不仅陶冶了道德情操,培养了高尚品格,还开阔了自己的心胸,端正了自己的品行。孩子们在一笔笔文字、一首首诗歌、一个个故事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快乐的活动中,学生学习祖国文化的热情高涨,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逐步增强。然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小学低年级学段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搞得面面俱到,人们只要能在读、唱、看、做这四个方面利用好、贯彻好、执行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功能,那么在日复一日多维度的渗透中,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也能起到滴水穿石的作用,一定会慢慢成为学生终生的道德习惯。
(河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