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庭坚到黄仲则

2017-10-29 00:04李嘉祺
牡丹 2017年30期
关键词:共通黄庭坚诗歌

李嘉祺

宋朝诗人黄庭坚,江西诗派代表人物,虽以书法闻名于世,但其诗风诗作在当时也是于继承中自成一派;清朝著名诗人黄仲则,自称为黄庭坚之后人,虽在仕途上一路坎坷,英年早逝,但在诗歌创作上却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虽然二人生活在相隔数百年的不同时空中,但这并不影响二人在诗法诗风上有共通之处,本文就是通过分析二黄的人生经历,以及诗歌创作风格,寻找二者的相通之处,以证明唐朝后,诗歌虽发展缓慢,但仍不乏有识之士怀揣理想抱负,以诗歌来抒发对人生多舛的无限感伤。

一、从黄庭坚到黄仲则

黄庭坚,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年号涪翁,其诗上承元祐诸人,下启江西诗派,在宋诗乃至整个古代诗歌流变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伍晓蔓《江西宗派研究》说:“摆脱唐诗,别开生面,以元祐诸人为首。”而黄庭坚则对此有着开拓,“变元祐之风流蕴藉为峭拔瘦硬”。

“江西诗派处在两宋之交,中国文化从张扬到内敛,中国诗歌从兴盛到衰落的转折点。”元明时,诗歌日渐衰微,究其原因有三:一是理学盛行,文风日固;二是民族政权林立,社会矛盾尖锐,局势动荡;三是市民文学兴起,对诗歌的发展空间有着一定的挤压。庆幸的是,旧局面的僵化往往会催生新的萌芽,在这样的背景下,清诗卓然复兴,文坛一度生机勃勃,黄景仁便生在这样的时代,“声称噪一时,乾隆六十年间论诗者推为第一”。黄景仁,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自称是黄庭坚后人。毛善庆在《黄仲则先生年谱》中记载:“系出宋秘书丞文节公,世居江西清江之荷湖。明永乐间有松轩先生遵者任武进县学教谕,因家焉。”可见这个说法较为可信。

二、跨时代的共通之处

黄庭坚与黄仲则二人虽相隔数代,但实则可以说只经历了一个时代:理学称霸的时代。所以二人之诗亦有不少共通之处,且这种共通是深层次的、宏观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诗歌创作理念相似

1.尊重诗法,敢于创新

黄庭坚作诗锻炼勤苦,用功尤为刻苦,善用活法,亦善于翻新古人诗句,金人王若虚说:“鲁直论诗,有‘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喻,世以为名言”。同样,黄仲则也有着类似的主张,提倡“师其精神,重在变化”,此二者都提倡创作时要善于旧典翻新,兼通文脉,追求在继承的基础上添加属于自己的元素。黄仲则还在《翁覃溪先生以从文节公先生像属题》中清晰地表达了自己无意掮“我祖”招牌的观点,同时其诗歌创作中亦有李白、李商隐等诗人的影子,这恰恰与创新的精神相符合。

此外,二者在诗歌创作上都有“崇情尚意,兼重用字”的理念。黄庭坚认为,治心养气是文章之本,在此基础上需“济之以学古之功”,同时要“经由法度,到达自由”,黄仲则也强调作诗当有“元气”,力主“文章千古一元气”之说,注重融汇书籍,以气贯之。

2.于儒家思想体系中,观照个体情感

黄庭坚要求诗歌有道德的皈依与智慧的观照,他是一个儒家观念深重的诗人,对母亲十分孝顺,但他也并非一成不变,在当时佛道成风的情形下,他的思想中亦加入了不少“反叛”元素。同样,黄仲则也有着同样的想法,他在年少时科举成绩斐然,一度有着“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基本儒家价值追求,但是,他受到一些明清思想家,如黄宗羲、顾炎武的影响,追求个性和潇洒,并体现在诗歌创作中。值得关注的是,他们的诗歌都极多地抒发了个人身世之感,与寻常文人不同,他们更加关注内心的需求。

(二)同是天涯沦落人

黄庭坚与黄仲则都曾有过走仕途之心。前者于英宗治平四年(1067)登进士第,曾担任秘书省教书郎、集贤校理、著作佐郎等职,但后来他陷于变法党争,既反对新法,也不满执政者对新法的全盘否定,最终被降“幸灾谤国”之罪,死于贬所;而后者十七歲补博士弟子员,乾隆四十一年(1776)在东巡召试上献赋,钦取二等,得校录四库馆,乾隆四十六年(1781),进京候铨县丞。

二人对传统观念仍有保留,这在黄庭坚身上尤为突出,黄仲则亦保持着对仕宦的希冀。但二人都不得志,黄庭坚对人生的承担在内不在外:有社会责任感,却缺少政治热情,不企图致君尧舜,大济苍生,只而是专心于学问和著述,这是一种新的人格类型;而黄仲则与黄庭坚又何其相似,他们与传统落魄诗人不同,身上体现出一种若隐若现的反叛和对冲破桎梏的追求,这给他们的诗歌带来了新的基质,使他们可以用旧的方式传达新的精神。这种精神在黄庭坚身上还只是一个雏形,可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对封建架构数百年的冲击,以及理学对思想的禁锢给文人带来的不满情绪日益增长,这种精神在传承中,通过诗歌的嬗变,茁壮成长。

(三)社会对思想的禁锢

我们之前谈到了黄庭坚与黄仲则在宏观上的共性和继承,其实在对个体的影响上,二者所在的社会也有着高度的相似。

黄庭坚所在的北宋,商品经济蓬勃发展,“市”突破了时间限制,商人的地位得到提升。变法力量的出现,使得朝堂之上冲突不断,两股势力为了争夺人才和支持者,大兴思想捆绑,黄庭坚所在的一派曾遭到“元佑党人碑”事件的迫害,这对诗人打击很大,致使黄庭坚的诗中充斥着对政治的抱怨和对自身际遇的悲叹。

黄仲则处于一个文字狱盛行的时代,出现了“工商皆本”,甚至“凡帝王者皆贼也”及“共治”的观念,这些新兴的思想冲击着高级文人的思想,观念的冲突也使文坛变得异常危险,这种冲突在黄仲则的许多诗中也都体现了出来。

总之,在诗歌创作、个人经历及所处的时代背景等方面,黄庭坚与黄仲则都有许多相通之处,这更多地体现在黄仲则对黄庭坚的继承与发展上。经济基础与政治制度上的冲突对文化的影响,在其中始终做着重要的黏合剂。仲则对庭坚的传承不是表面上的,而是历史必然与个体偶然的结合,是中世纪后期世界资本主义精神兴起在中国的一个小小体现,是时代进程中文人所做的努力,是古诗在进化过程中为封建末世唱的一首哀曲。

(成都七中嘉祥外国语学校)endprint

猜你喜欢
共通黄庭坚诗歌
品质上佳·息息共通|好的轮胎品牌靠这两点俘获消费者
诗歌不除外
“共通”与“差异”:汉语国际传播的跨文化美学阐释
《判断力批判》中“共通感”概念考察
音乐是人类共通的语言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岛·八面来风
黄庭坚书论(上)
黄庭坚论书85则(中)
黄庭坚一夜三点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