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洁
摘要:《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 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 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 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 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就语文学科来说,有些学生形象思维突出,语言感受能力强,学习语文游刃有余,而有些学生却认为自己天生不是学语文的料,排斥 语文,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既然学生成绩的差异是客 观存在的,我们不能以牺牲一部分学生的发展去求得另一部分学生的 发展,基础素质教育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求得 最佳的学习效果。根据教学的双向性原则,学生一旦掌握了好的学习 方法,就能充分理解教师所教的知识。在课堂上,教师运用适当的教 学方法,能使学生迅速受益。只有在师生双方默契配合下,教学质量 才能得到提高。
关键词:初中语文:分层教学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科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开展分层教学,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理念,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经之路,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大举措。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来开展分层教学呢?
一、学生分层
学生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与最终归宿,整个教学活动是围绕着学生这个中心来展开的,学生资源同样也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出发点。如果脱离学生群体,那么分层教学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失去了存在与发展的根基。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只有深入了解学生,才能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层。
1.全面了解。教师对于学生的了解不能只是局限于学生的语文基础等智力因素,还要考虑到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等方面。因此,教师在新接手一个班级时,就要通过与学生交谈、与科任教师交谈以及各种测试等来了解学生的语文基础、认知规律、学习水平、生活经验以及情感、兴趣、爱好等,做到全面而深入,这样才能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来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当然,所划分的层次也不要仅是局限于好中差三个层次,而是可以进行更为详细的划分,如差生并不是各方面都落后于他人,他们也有着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如有的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差,有的写作能力差。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优势与特长,进行详细划分,这样才能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2.动态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呈现着曲线变化的趋势,是一个旧差异不断缩小、新差异又不断生成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全程动态化的了解,关注学生之间差异的可变性。这样可以让教师随时来调整教学方案,才能使教学活动围绕着学生这个中心有效展开。否则,忽视差异的可变性,无视学生之间层次的转化,同样无法顺利开展分层教学。最为重要的是不仅要深入了解学生,进行科学分层,同时还要深入探究学生差异的原因,这样在教学时才能有的放矢,以促进学生向高层次转化。
二、目标分层
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所处的不同层次来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才能让不同的学生面对同一篇文章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与提高。如在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时,对于差生提出基础层次的目标,对于中等生提出理解层次的目标,而对于优秀生则要提出更高的要求,要向课外延伸,以促进学生阅读水平、写作水平的全面发展。此外,教师要针对各个层次学生提出更为详细的目标,如有的学生朗读能力较差,则要侧重于让学生准确而流利的朗读;有的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学习也认真但成绩却不见大的起步,则要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要让他们学会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对于学习兴趣不高的学生来说则要想尽办法来向学生展现语文教学独具魅力的一面,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与培养;对于阅读水平较高的优生,则在实现对教材文章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向课外阅读拓展,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同体裁或是同作者的文章,以引导学生展开拓展性阅读与探究性阅读。这样针对不同的学生来制定更为详细的教学目标,更能使教学围绕着学生展开,让每个学生都可以主动而积极地参与其中,都可以从中获得自身最大程度的发展。
三、作业的分层
以往的教学,布置作业“一刀切”,教师出的题往往后进生“吃不消”,优等生“吃不饱”,这使学生处于很被动的地位。教师只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设计不同要求的练习,就能使学生在作业的天地中享有充分的自由。
(1)作业量的分层:可尝试对知识掌握快的学生减少作业量,对知识掌握不够牢固的学生,适当增加作业量,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获得自由发展的时间,一般学生也能得到充分练习。
(2)作业难度的分层:作业难度略高于学生知识水平,使之有思考性,学生才会对其产生兴趣。因此,针对学生语文能力有差异的客观实际,我们重视找准每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难易有别的作业。
四、评价分层
科学得当的评价无疑能够增强学生的荣誉感,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享受成功所带来的喜悦,提升学生学习动机,从而使学生以更大的学习热情参与到后面的教学活动中来,形成对语文学科浓厚而持久的学习兴趣。相反,不当的评价,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与积极性,而使学生对语文学科彻底失去兴趣。得当的评价并不是一味的表扬,而是要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表扬不仅要真实具体,更要体现差异性。也就是说,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点滴进步,这样才能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增强学生的信心,激起更大的探究热情。而针对学生的不足,教师则要给予适时适度的批评,这同样是一种鞭策。否则一味地表扬,只会助长学生的虚荣心,看不到自己的劣势与不足,这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而言之,分层次教学能促进教师的素质提高,进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使不同層次的学生的成绩都有所提高,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核心——全面性、全体性和主动性都能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晓林.关于初中语文分层探究教学的思考.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2(9).
[2]杜淑仪.普遍初中语文“分层教学—分层指导—分层评价”差异教学实证探究.语文学刊,2015(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