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痛消化内镜下高频电刀治疗胃肠息肉的临床效果分析

2017-10-28 11:11魏艳翎
中国实用医药 2017年29期
关键词:并发症

魏艳翎

【摘要】 目的 分析胃肠息肉患者于无痛消化内镜下行高频电刀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92例胃肠息肉患者, 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52例)。对照组患者于普通消化内镜下行高频电刀治疗, 观察组患者于无痛消化内镜下行高频电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创面愈合、复发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创面愈合率为98.08%,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5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复发率为5.77%, 低于对照组的25.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观察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5.77%, 低于对照组的22.5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肠息肉患者于无痛消化内镜下行高频电刀治疗能够提高其创面愈合率, 且降低疾病复发率和并发症率, 值得推广。

【关键词】 无痛消化内镜;胃肠息肉;高频电刀;并发症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29.026

胃肠息肉属于消化内科一种常见和多发疾病, 主要因消化道黏膜病变引发, 临床无显著症状, 但是部分息肉有出血现象存在, 且病情严重者将发生癌变, 危及患者生命安全, 临床需积极寻求有效治疗措施[1-3]。为取得理想治疗效果, 并为疾病治疗提供借鉴, 本研究针对2015年3月~2017年3月

已选定的胃肠息肉患者92例分别行不同治疗方案效果进行回顾分析, 现作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胃肠息肉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 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成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52例)。对照组男女比例24∶16;年龄18~65岁, 平均年龄(40.42±8.20)岁;息肉部位:直肠12例, 左半結肠6例, 十二指肠8例, 胃部14例。观察组男女比例29∶23, 年龄19~65岁, 平均年龄(40.43±8.21)岁;息肉部位:直肠14例, 左半结肠9例, 十二指肠11例, 胃部18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于普通消化内镜下行高频电刀治疗, 观察组患者于无痛消化内镜下行高频电刀治疗。两组患者均于手术前做好血常规、心电图和凝血功能等检查, 空腹时间需>10 h, 对照组用强力宁与内镜自动凝予以电凝及电切。观察组于手术前3 min静脉注射1 mg/kg丙泊酚(Fresenius Kabi AB, 国药准字J20080023, 规格:20 ml∶0.20 g)+

0.50~1.00 μg/kg芬太尼(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国药准字H42022076, 规格:2 ml∶0.10 mg), 后通过内镜活检孔置金属圈套器, 将电凝电流指数调节为4.0或3.5, 两组初始功率均设置为30 W, 选适宜圈套点, 先提起息肉, 悬在腔中, 后通电, 且先电凝后进行电切, 手术后禁食24 h, 术后3 d内食用流质食物, 后逐渐过渡为半流质饮食, 且按照患者手术后实际状况进行抗感染和抑酸治疗。

1. 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创面愈合、复发和并发症发生情况, 其中并发症包括胃肠胀气、穿孔、出血。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创面愈合、复发情况比较 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创面愈合率为98.08%,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5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复发率为5.77%, 低于对照组的25.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治疗后, 观察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5.77%, 低于对照组的22.5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胃肠息肉为临床一种常见消化道病, 中年人为其好发人群, 其发病机制考虑可能和遗传、不良生活习惯等密切相关, 传统方法为消化内镜电切治疗, 但带给患者痛苦较大, 且恢复慢[4-6]。为寻求胃肠息肉临床有效治疗方法, 促进患者预后改善, 本研究对于普通和无痛消化内镜下行高频电刀治疗对照组和观察组创面愈合、复发及并发症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创面愈合率为98.08%,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5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复发率为5.77%, 低于对照组的25.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胃肠息肉患者于无痛消化内镜下行高频电刀治疗效果显著, 有利于提高患者创面愈合率和降低疾病复发率。为进一步探究两组治疗方法安全性情况, 本研究对两组并发症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治疗后, 观察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5.77%, 低于对照组的22.5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胃肠息肉患者于无痛消化内镜下行高频电刀治疗具有较高安全性, 能够减少并发症发生。分析对照组采用普通消化内镜治疗时患者大多精神紧张和机体胃肠蠕动速度较快, 不利于手术顺利开展, 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及患者术后恢复慢。本研究观察组于采用无痛治疗技术治疗前3 min借助丙泊酚和芬太尼静脉给药方式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 能够减少患者痛苦, 起到良好镇痛镇静效果, 且于消化内镜辅助下将患者机体病灶组织进行高频电切切除, 可减少对机体其他组织损伤和提高病灶切除率, 有利于强化临床治疗效果, 加速患者创面愈合, 降低手术后疾病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 [7, 8]。此外, 丙泊酚属于一种静脉麻醉类药物, 具有起效快、作用时间短等特点;芬太尼为阿片型镇痛药物, 具有较强镇痛作用, 且对患者血压、心血管系统影响小, 其和丙泊酚联合应用于无痛消化内镜高频电刀治疗中将增强镇痛镇静效果, 便于手术顺利开展[9-12]。考虑受外部环境与样本例数等因素制约, 关于本研究患者于无痛消化内镜下行高频电刀治疗后对生活质量改善的影响, 有待进一步研究。endprint

综上所述, 临床对胃肠息肉患者于无痛消化内镜下行高频电刀治疗效果较普通消化内镜治疗更佳, 为一种安全有效治疗方法, 有利于提高患者创面愈合率, 且降低疾病复发率及穿孔、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 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 吴水余, 雷浩强, 梁锐枝. 内镜下高频电凝治疗120例胃肠息肉临床观察.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6, 37(5):595-596.

[2] 周华. 探讨无痛消化内镜热极治疗胃肠息肉的临床效果. 白求恩医学杂志, 2015, 13(6):655-656.

[3] 李华, 黄海辉. 内镜下氩气凝固术与高頻电刀联合治疗胃肠息肉的临床研究. 中国医药科学, 2015, 5(9):205-207.

[4] 郭桂元, 黄子成. 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联合高频电刀治疗胃肠息肉的临床效果观察. 中国社区医师, 2014, 30(15):39-40.

[5] 王屹然. 无痛内镜下氩气刀切除胃肠息肉癌变患者的临床分析. 山西医药杂志, 2015, 44(9):982-984.

[6] 刘艳, 郭锋, 戴一青, 等. 150例胃肠息肉患者应用内镜治疗的效果观察及安全性分析. 实用医学杂志, 2014, 30(22):3700-3701.

[7] 石国梁. 无痛消化内镜下热极治疗胃肠息肉的效果. 临床医学, 2014, 34(9):38-39.

[8] 张小敏. 内镜下氩气凝固术与高频电刀联合治疗86例胃肠息肉的效果评价. 中国实用医药, 2015, 10(16):95-96.

[9] 彭文梅. 无痛消化内镜下高频电刀治疗胃肠息肉的效果观察. 中国处方药, 2016, 14(9):6-7.

[10] 赵剑伟, 怀惠英. 胃肠息肉无痛苦消化内镜下热极治疗临床分析. 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1, 3(22):189.

[11] 郭艳. 无痛消化内镜下热极治疗胃肠息肉患者的效果观察. 医药, 2016(7):00164-00165.

[12] 苏红鸽. 胃肠息肉应用无痛消化内镜热极治疗分析. 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27):88-89.

[收稿日期:2017-07-07]endprint

猜你喜欢
并发症
带膜支架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食管癌的临床观察
改良Devine 术与传统Shiraki 治疗小儿隐匿性阴茎的临床探讨
无张力疝气修补术与传统疝气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疗效对比
浅析美军战斗精神的致命并发症
肥胖的流行病学现状及相关并发症的综述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舒适护理模式对疼痛感的控制效果
膝关节镜联合透明质酸钠治疗老年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观察
可吸收螺钉治疗34例老年胫骨平台骨折并发骨质疏松的效果及其对疼痛和并发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