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行为偏差的成因研究与矫治策略

2017-10-27 08:03王兆惠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行为习惯偏差习惯

王兆惠

偏差行为是指幼儿的行为失去常态,是以困扰他人或自己,从而妨害其生活适应者。

我园为了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养成教育,对孩子目前诸多习惯进行了问卷调查,经过统计分析,幼儿存在的行为偏差:一、偏食挑食,用餐习惯差。二、注意力差,容易分心,难以完成任务。三、不愿意和旁人分享,吃独食。四、孤僻,难与同伴交往。五、任性、违拗性严重。六、没有良好的睡眠习惯。七、过分好强,处处争第一,受不了一点挫折和批评。

一、深究幼儿行为偏差问题的归因

(一)家长的个性、心理健康状况对孩子的行为有重大影响

家长的个性、心理健康状况等通过遗传、言行和所营造的家庭环境等多种途径作用于孩子。研究表明,家长没有心理健康问题,其子女有行为问题的比例就比较少;而家长自身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则其子女有行为问题的竟高达60%。

(二)家庭教育方式的偏差是幼儿行为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

家庭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在养育孩子过程中百般呵护,造就了孩子偏食挑食等不好的用餐习惯;过分的迁就养成了孩子任性的脾气,稍有不称心,就大吵大闹,不达目的不罢休。这也造就了孩子过分自恋、难与同伴交往等表现。

有些家长对子女望子成龙,学习上不断加大压力,生活上关怀备至,却将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置之脑后,听之任之。这种将良好行为培养置若罔闻的做法,明显影响了老师在幼儿行为习惯形成方面的教育效果。

(三)环境的影响对孩子的行为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每个人时时受到环境的熏陶感染。幼儿的习惯养成与成人、同伴、家园教育状况有密切的关系,幼儿的行为方式都带有所处环境的烙印。

1.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社会生活环境,父母最先向孩子传授社会行为规则。父母既是孩子的模仿对象,又是孩子行为的直接指导者。家长教育孩子失败,是因为他们自己常常有行为偏差,或者言行不一致,提出要求却不认真执行。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喜恶、赏罚无定规,使得孩子无所适从。

2.新环境的不适应。有的孩子因为搬家或者转园,新换了环境,陌生的环境、朋友、教师,对于孩子来说会缺乏安全感,因此会产生孤僻、难与同伴交往等行为。

二、思考幼儿行为偏差问题的矫治策略

(一)树立现代化教育观念

1.尽可能亲自抚养和教育孩子

一方面,孩子有与父母在一起的强烈心理需要,这一需要得不到满足就容易产生感情饥饿和被遗弃感等不健康的心理。另一方面,若把孩子交给祖辈抚养,孩子容易受到溺爱。

2.转移教育重心,改进教育方式

民主的教育方式是建立在亲子关系平等基础上的。父母把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经常与孩子进行思想与价值观的交流与沟通,尊重、听取孩子的意见,及時纠正自己在教育孩子中的失误。

现在有不少的家庭教育把重点放在教孩子写字、画画、弹琴上,而忽视健康人格的培养。其实,家长应在开发孩子智力的同时,更多去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把重心转移到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好习惯的培养上,及时地发现和校正孩子的胆怯、撒谎、恐惧等不良的心理疾病,及早防止行为问题的发生。

3.父母要以身作则,做孩子的好榜样

要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行为,父母必须先从自身做起,父母的言谈和行为是心灵的声和形,孩子会在耳濡目染中习得。日常生活中,父母要以身作则,如作息时间有规律,有良好的业余爱好,不要玩麻将成瘾……这些都是“小事”,然而,孩子的行为特征就是由这些小事而点点滴滴塑造起来的。

(二)建立和谐的教育氛围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的环境,父母对待孩子的正确态度、和谐的家庭气氛、严而适当的教育方式及父母的榜样示范作用是孩子形成健康个性和行为的必要条件。家庭成员的关系应当是和睦的、平等的、互相关心爱护。孩子在良好的情感环境中生活,他们会感到自由舒畅、温暖幸福,从而形成健康的人格。家长还应做个有心人,多观察孩子的日常行为,注意他们的心理变化,以便使一些不良情绪在开始时就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三)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

1.表扬鼓励法

对孩子要充满信心,多给正面的肯定及鼓励。对孩子的优秀表现,家长和教师要及时肯定、表扬、鼓励。我园针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培养,开展过争章活动,当孩子能安静地吃完饭、乐意分享美食时,我们都及时地给孩子发相应的奖章,久而久之,孩子们的良好习惯得到形成与巩固。

2.示范练习法

孩子的模仿能力强,行为形成来自实践,习惯的养成更有赖于实践活动。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家长的榜样示范可使孩子获得“该如何做”的认识,孩子就会去模仿、学习,形成一系列的行为方式,并在实践生活中不断地强化,使之成为一种自然的习惯。

3.暗示法

孩子易受暗示,要充分运用孩子的这一特点,及时巩固孩子的良好行为。我园自编了儿歌《好习惯伴我行》,孩子熟背了这朗朗上口的儿歌,会不自觉地暗示、指引自己的行为。

4.运用各种文艺形式,强化良好行为

可通过讲故事、唱歌表演、诗朗诵、演童话剧等来巩固孩子的良好行为。

5.区别强化法

在矫正孩子复杂偏差行为时,强调良好的行为,创造成就感,强化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自信是孩子成长过程的核心,是促使孩子实现愿望和理想的动力。幼儿自信心的形成往往离不开成人对幼儿的信任。信任既来自家长对孩子的鼓励,又取决于教师对孩子行为的认可。如,针对注意力差,容易分心,难以完成任务的幼儿,可以让他选择一些相对简单的操作,然后再逐渐增加难度,让他们一次次体验成功的快乐。对幼儿来说,只有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才能获得自信心。

6.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应一致

孩子在幼儿园得到教育,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建立,家长应予以了解,并积极配合幼儿园,对孩子进行一致性教育,以免家、园教育脱节,不利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和巩固。

三、结语

幼儿行为形成的渐进性、反复性决定了幼儿行为需要成人进行长期的、系统的、协调一致的教育。对于已有行为偏差的幼儿,只要家园密切地配合,拧成一股教育合力,就能对幼儿产生强大的影响,促进他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作者单位:张家港市实验幼儿园江苏]endprint

猜你喜欢
行为习惯偏差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如何走出文章立意偏差的误区
两矩形上的全偏差
关于均数与偏差
自适应两级UKF算法及其在时变偏差估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