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新旧课程标准的比较与评析

2017-10-27 22:01张超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课标科学素养科学

张超

2017年2月6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并从今年秋季开始实施。为满足广大小学科学教师的需求,笔者以《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簡称旧《课标》)和《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为依据,从课程性质、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逐句品读,比较,评析,显示出新旧《课标》间的继承与创新。

一、前言

(一)导语

旧《课标》用三个自然段,从时代发展要求人手,提出“科学素养”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介绍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理论及实践背景,通过开设科学课程,顺应儿童身心发展需求,把“经历探究学习”作为重点加以突出。强调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新《课标》用两个自然段,在介绍“科学素养”重要性的同时,把“科学素养”解构为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等要素。以此为核心,展开新《课标》的“体系构建”。新《课标》指出,小学科学课程要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科学素养”这一学科育人宗旨的背后,直指“人的全面发展”。“科学素养”是小学科学课程贯彻落实《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具体体现。“科学素养”的提出为日后制订小学科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计划奠定了基础。

(二)课程性质

旧《课标》用一个自然段,描述了小学科学课程应呵护儿童好奇心,培养儿童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儿童学习科学知识,帮助儿童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等三大任务。同时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新《课标》采用三个自然段的篇幅,分别对小学科学课程的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进行详细介绍。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课程。

基础性课程,新《课标》强调科学知识、过程与方法、应用能力、社会参与、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学习创新。

实践性课程,新《课标》强调从小学生的生活世界出发,采用亲身经历、动手实践、合作交往来认识世界,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符合自然科学的学习方法。

综合性课程,新《课标》在旧《课标》的基础上,一是新增技术与工程内容;综合呈现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强调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个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联系,注重自然世界的整体性,发挥不同知识领域的教育功能和思维培养功能,体现了内容综合。二是加强各种学习方法的结合。如学习内容与已有经验的结合,动手与动脑的结合,书本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结合,理解自然与解决问题的结合。三是基于课程改革成果,第一次从国家层面提出:科学课程要与并行开设的语文、数学等课程相互渗透,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课程理念

旧《课标》的基本理念有六条: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新《课标》理念只有四条。一是面向全体学生,二是倡导探究式学习,三是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四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标》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习方式的变化,即把旧《课标》里的“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修改为“倡导探究式学习”,并对探究式学习进行重新界定。新《课标》强调,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探究式学习是小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强调“做中学”和“学中思”,通过合作与探究,逐步培养学生的多种认知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二是把“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作为课程基本理念,将科学本质、科学思想、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等学习内容镶嵌在儿童喜闻乐见的科学主题中,强调主动学习和主题学习、综合学习。三是把学习评价要求、开放性要求、个人与社会需求等旧《课标》里的理念融人其他板块。理念由六条变为四条,简洁,鲜明,重点突出。

(四)设计思路

旧《课标》将3—6年级的科学学习作为一个完整的学习阶段,“内容标准”列表所表述的是6年级学生结束时应达到的水平,没有年级和年段的划分。这种表述方式,不利于教材编写者和教师日常教学中对“内容标准”的深浅把握,容易造成学习内容偏深偏难。同时,只在3~6年级开设科学课,造成儿童从幼儿园到小学的科学学习出现断层。

新《课标》的变化主要为三个方面。一是从一年级起开设科学课,满足了小学生对科学与技术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承接了我国小学科学教育从一年级开课的课程经验,应用了国际科学教育取得的新成果,突出了幼小学段的衔接。二是基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认知规律,新《课标》把小学生六年的学习时间划分为1~2年级,3—4年级,5~6年级三个学段,而且把“内容标准”分配到具体年段,修正了旧《课标》的不足。三是新《课标》在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大领域分别选择6个、6个、3个、3个共18个主要概念作为小学科学课程“内容标准”的载体,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这一学习内容融人其中。四大领域18个主要概念被分解成75个学习内容,分配到三个学段的“内容标准”里。

二、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旧《课标》提出的总目标包括: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科学知识三个维度。基于科学探究既是课程内容、又是课程目标的设计定位,旧《课标》把科学探究列为小学科学课程的第一分目标,导致小学科学教师误认为:小学生只要经历了、参与了科学探究活动,科学学习的目标就达到了。

新《课标》把旧《课标》的“三维”总目标修改为以“科学素养”为总目标,把保持和发展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作为科学素养的第一目标单列出来。总目标还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探究在内的多种认知能力,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等。相对于旧《课标》,新《课标》的“科学素养”总目标定位准确,同时新《课标》把旧《课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修改为“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具体化,易操作,易评价。endprint

(二)分目标

在分目标中,旧《课标》按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科学知识进行整体性描述,介绍趋于简单。新《课标》按科学知识,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科学、技術、社会与环境四个方面进行各自的分目标和分学段目标表述。主要体现为:科学知识目标通过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个领域分段描述;科学探究从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订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八个要素进行介绍;情感、态度、价值观从探究兴趣、实事求是、追求创新、合作分享四个维度描述其学段目标;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从科学技术与日常生活的联系、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联系、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三个方面描述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的学段目标。

三、课程内容

旧《课标》称这部分为“内容标准”,主要由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五个模块组成。每个模块含有“内容标准”框架图、具体内容标准、活动建议等。旧《课标》把“科学探究”既作为课程目标,又作为课程内容,提出:科学探究必须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扶到放,逐步培养;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涉及科学探究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环节,也可以是全过程。

新《课标》称这部分为“课程内容”。依据进阶理论,把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大模块,按低(1—2年级)、中(3—4年级)高(5—6年级)三个年段进行建构。每一模块由主概念,知识结构图,分概念、内容、目标、年段目标、活动建议构成。新《课标》列出了18个主要概念、75个学习内容、206个学习目标,呈现出清晰的层级关系。新旧《课标》的最大变动有三点:一是新《课标》把“科学探究”只列为学习目标,不再列为学习内容。二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新《课标》中不再单列为学习内容,二者均融人新《课标》的四大模块内容的学习中。三是新增“技术与工程”模块,强化“做中学”这一“科学实践”思想扎根小学科学课程。

四、实施建议

旧《课标》的实施建议由教学、评价、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教材编写、教师队伍建设、科学教学设备与教室的配置等六个方面组成。新《课标》只保留教学、评价、教材编写、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四个方面,把“科学教学设备与教室的配置”“教师队伍建设”融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同时,教育部在发布新《课标》的文件里对“科学教学设备与教室的配置”“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相关要求。

(一)教学建议

旧《课标》有六条建议,具体为: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把握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因势利导;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让探究成为小学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新《课标》的教学建议也有六条:一是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要实行“三维目标”统一,注重多向联系,培养科学素养是小学科学课程的宗旨;二是创造性使用教材,注重差异;三是教学活动中,开展探究式学习,动手动脑做科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四是加强校内外结合,树立生活世界是小学科学课程学习资源的观点;五是密切科学学科与小学其他学科的联系;六是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的同时,不要忘记“直接经验”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意义。

新旧《课标》变化最为明显的有二点。一是“不要把探究式学习作为科学学习唯一方式”。戏剧表演、科学游戏、模型制作、现场考察、科学辩论会等都是小学科学学习的有效方式。这一表述,结束了“探究学习程式化、唯一化”的争论。二是小学科学学科与小学其他学科关系密切,尤其需要与数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加强融合。倡导跨学科学习方式,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即STEM课程,是一种以项目学习、问题解决为导向的课程组织方式,它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有机地融为一体,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科学教师可以尝试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二)评价建议

旧《课标》的教学建议由评价目的、评价内容、评价方法三个方面组成。新《课标》教学建议由评价原则、评价内容、评价方式构成。新《课标》的主要变化,一是强调:包括课前、课中、课后,针对学生的学情及学习表现所进行的评价活动,提出“学情诊断”,通过测试、访谈、让学生画思维导图或概念图、观察等,了解学生学习的出发点,是教师组织教学的重要参考;二是重视表现性评价。不管是过程性评价或是终结性评价,都要重视基于真实情景的表现性评价。

(三)教材编写建议

旧《课标》仅从教材内容选择、教材组织、教材呈现三个方面给教科书的编写提出了具体建议。新《课标》指出:小学科学教材应该包括教科书、学生活动手册、教学具和教师教学用书等。增加与教科书配套的学生活动手册和教学具是新《课标》的最大变化。同时,新《课标》也对教科书的内容选择编排、呈现方式、学生活动手册、教学具和教师教学用书提出建议,强调小学科学教材的编写与教学具的开发应以新《课标》为依据,全面落实新《课标》所提出的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使教材起到支持教师开展教学,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旧《课标》从学校、家庭、社区三个维度提出具体建议。新《课标》站在互联网+教育的时代,从校内、校外视角寻找和构建课程资源,把科学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网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列入其中,扩大了课程资源的范围,同时把网络作为教师研修和课程评价的重要手段,为资源开发与充分利用指明了方向。

五、附录

新《课标》删去了旧《课标》中教学目标的行为动词定义、教学活动的类型与设计,把5个《案例》换新为6个,每个案例由内容标准、学习目标、教学过程、案例评析组成,比旧《课标》中的《案例》规范、实用,对教师理解《课标》精神、改变课堂生态提供了帮助。

[作者单位:重庆市巴蜀小学重庆]endprint

猜你喜欢
课标科学素养科学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依托课标 夯实基础 精准备考
如何在日记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基于课标“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
科学拔牙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