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金泉
由于我国现行教育制度的限制,地区和城乡界线泾渭分明,不能实现学生上学自由流动。伴随着劳务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学生”的队伍也日益庞大。因为远离了直接监护人,远离父母的关爱,同时存在监护管理的盲区和教育思想认识上存在的误区,“留守学生”的教育成为当前一个沉重的话题。重点谈的就是留守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的误区和应对措施。
留守学生家庭教育不良倾向应对措施一、“留守学生”家庭教育的一些不良倾向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家庭教育的优劣对孩子一生的学习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可是,当前留守学生家庭教育水平低下,存在诸多弊端。
1.孩子思想教育缺失
父母由于长期在外,无法照顾孩子而产生负疚感,大多数采取“物质(金钱)+放任”的方式来补偿,偶尔打电话联系,大多只是问问学习情况,而对学生的伦理道德,法制教育,交通安全很少关注,致使子女好逸恶劳,奢侈浪费,在学校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迟到早退,旷课逃学,迷恋“网吧”等。
2.过分虐爱或放纵
有的对孩子恭维得像个“小皇帝”一样,监护人经常给他们系鞋带、穿衣服、扣扣子、背书包,有的甚至用车接进接去,有的还天天送中饭,甚至还有代替孩子到学校去打扫卫生责任区的。什么事都为孩子包办代替,这只能培养孩子的依赖思想与懒惰性格。
3.把教育完全推向学校化
时下教育常常是最能引起农民关注和谈及的话题,许多留守儿童的监护人,都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责任,孩子出现不良倾向或行为,都是老师没有教好,学校没有管好,没有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给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带来一定的负面效果。
4.缺乏心理呵护
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具有强烈的自豪感,而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就好像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心理出现了失落感和自卑感。甚至,少数孩子不理解父母,认为家里穷,父母没有能耐,才外出打工,由此产生怨恨情绪。
5.学业辅导“爱莫能助”
监护人很多只注重安全与生活照顾,忽略学习辅导与督促,有时候也想关心孩子们的学业,更多的是想管管不着,自己文化水平有限。
6.扼杀孩子天性
玩,是孩子的天性。只要是孩子,100%地喜欢同小伙伴一起活动,监管人应当还给孩子一片自由的天地。而我们通过调查也发现,有些监护人,他们将孩子关在家里搞学习,做大量的课外辅导资料,不准看电视,也不准看课外书籍,学生好成绩,目的为了好等其父母回来好交差。
7.与学校教育不配合
有些孩子的监护人积极支持他们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然而也有少数留守学生说,他们的祖辈不支持或反对参加学校组织的文体活动、绘画比赛,献爱心活动等活动。
二、“留守学生”的教育对策
应当承认,“留守学生”的出现,是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是城乡就业壁垒打破以后必然出现的现象。如何使“留守学生”更好、更健康地成长,已成为一个应当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而作为担负教育教学重任的学校和教师当然不能等闲视之。近年来,针对日益严峻的“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我校高度重视并进行了一些积极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1.实行“档案”管理制度
在全校所有的班级推行留守学生档案化管理。创建新的班级机制,管住“留守学生”。动员“留守学生”在校寄宿,建立“留守学生”专用花名册及其家庭住址、学业成绩、思想品德、日常行为、父母联系电话等档案资料。班主任为本班“留守学生”的直接代管责任人,实行全程跟踪教育。除记录学生的在校学习、生活情况以外,着重记录学生的思想状况,并将记录范围由校内延伸到校外,记录时间由学习日延伸到节假日。
教师定时找“留守学生”谈心,交流感情,了解学生各方面情况;定期清理“留守学生”生活费用,让孩子少有余钱、绝不少钱;监督“留守学生”学习,对不同学习情况的“留守学生”因材施教。学期末,对进步较快的“留守学生”给予表彰奖励。
2.实行“谈心日”制度,促进转化“留守学生”
班级定期召开留守孩子会议,通过正面引导,使学生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艰难,教育学生认真学习,遵规守纪,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的辛劳,养成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好习惯。让“留守孩子”深切感受班主任、老师对他们的关爱,增强师生间的亲切感和信任感。开设心理教育课,定期开展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让学生的各种烦恼有地方倾诉,为学生打开“心结”。加强磨砺教育,培养“留守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性。让每位学生得到发展,杜绝“留守学生”因厌学而流失。
3.采取“活动”引导
学校为了加强对“留守学生”的教育,请市司法局、市关工委等相关专家进行对留守学生进行法律知识讲座和青春期教育。双休日则组织“留守学生”野炊、搞公益劳动、社会调查,让他们渡过欢乐、和谐的周末。
4.建立应急机制,关爱“留守学生”
建立“留守学生→学校→家长(监护人)→政府”之间完备的联系方式和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留守孩子”在校期间遇到突发事件,及时告知委托监护人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使学生在安全的環境中成长。办公室开设专用电话,让孩子跟家长保持联系;通过书信与家长定期联系,通过下发《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等形式,向家长汇报学校工作和孩子学习状况,并把家长务工情况告诉学生,让家长在外务工放心,学生在校学习安心;每学期定期召开“留守学生”及其监护人座谈会,有的放矢地加强教育。
5.重视家校的合作教育
学校建立了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家长会、进行家访,聘请专家对家长进行培训等。建议父母外出务工要尽量把孩子寄养在有一定教育能力的人家。同时,做到在外地多联系孩子,多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利用务工淡季尽可能多地回家与孩子见面,在孩子生日期间或传统节日之时捎些衣物、食品,让孩子体会亲情。如果是接受“隔代教育”的“留守学生”,可让其发挥起积极的作用:祖辈家长有充裕的时间和足够的耐心照顾孩子的生活、倾听孩子的叙述;祖辈家长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人生感悟,也是促进孩子发展和有效处理孩子教育问题的有利条件。
总之,“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是一个牵涉到家庭、学校、社会的系统工程,仅依靠任何一方的努力是不够的,必须全社会重视和参与。学校、教师及家长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强烈的责任感,对“留守学生”不仅不抛弃不放弃,且要多一份关心和重视。要不断总结处理问题的方法,掌握正确教育理论,通过各种个性化教育手段的综合运用,形成家庭、社会、学校以及学生多方位的教育合力,为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创设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陈丽丽.关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观察与思考,2006,(01).
[2]危姗姗.我国农村留守学生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社会观察,2006,(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