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珺
一、一帆风顺的求学经历
我出生于1940年,家住在离县城一里半地的高花园村(现为乐园社区东高园)。我是典型的“生在解放前,长在红旗下,受到共产党教育”的一代人。由于从小学习用功,基础好,人生每次考学都是一次成功,从未落榜。1951年,我开始上初小,四年后升入高小,两年后考上初中,三年后又顺利考入菏泽第一师范
学校。
我在菏泽求学时,全校按课程表上一样的课,不分专业。毕业之前学校安排实习,实习非常严格,实习结束后有考核,不合格不发毕业证。1963年夏,我从师范毕业,学校将我分配到梁山教育局。
二、初入职场——梁山五载
1963年7月,我被梁山县教育局分到北四集银山公社昆山小学任小学教师。当时,教师调动频繁,我在梁山期间一共在三所小学从教,分别是昆山小学(3年)、轩堂小学(1年)和山赵小学(1年多)。
1.“日夜兼程”奔走在授业路上
那时候教师是全科教师,不仅教语文、数学,也教音乐、体育、美术。因为学生少,教师也少,我进行复式教学,一个班里同时有两个年级。这样教了三年,领导看我积累了不少教学经验,加上我是师范学校毕业,便放手让我教毕业班。毕业班的教师是每个学校的顶子缨①,从领导到家长,再到学生,都非常
敬重。
20世纪60年代国家号召“全民识字”,大队晚上有速成识字班②。教师白天在山前的学校上课,晚上翻山到山后边的村庄教夜校,我几乎每晚都去。那时教师还是挺辛苦的。
学校要求很严格,教师平时住在学校,星期六下午才允许回家,星期天晚上必须回到学校。因为离家远,我只有寒暑假才能回家。我在梁山教了五年,没有钱买自行车,从学校到家五十多公里,都是跑着来回。
2.师德重于一切
1965年,我参加了一场关于“教师作风问题”的公判大会,亲眼见证了一场审判。接受审判的是一位完小老师,他作风败坏、丧尽天良,竟然借“教师”的身份,打着“训练”的幌子糟蹋了许多女学生。教师要为人师表,他的行为是非人性的。当时,上级要求梁山县全体教师参加这次公判会,教师们通过参加公判会,提高了作风意识,接受了一次深入灵魂的师德教育。
3.教育鬧革命
当时国家号召“支援农业生产”。教师们春天帮助农民种春红薯、种花生;芒种以后,学校放麦假,就组织教师集体帮生产队收麦、打场;秋天,同样帮助生产队秋收秋种,干些拉粪、割豆子、刨地瓜等农活。平时星期天,教师也要背着粪头子③,拾了粪堆成堆,直接给生产队。学生也要支援农业生产,右边背着书包,左边背着算盘,后边还背着粪头子。上学路上拾了粪给学校,放学再将粪头子背走。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因为梁山在山区,信息闭塞一些,我们年轻老师始终按部就班地上课。那时,上课也有特色,先背毛主席语录,然后再讲课。
三、响应号召——返乡从教
1.在小学教初中
响应“中小学教师回本大队工作”的号召, 1968年12月,我回到郓城县东关小学从教。70年代,东关小学成立初中部。领导选拔初中老师时十分看重学历,于是安排我到初中部。我教初中几何,这一教就是二十多年。
2.响应政策——再度离家任教
改革开放后,国家实行分田到户,每家都分了责任田。上级发布政策“本大队的教师不能在本大队从教”,认为教师在本大队教学会经常回家帮家里干活,影响教学质量。1979年秋,我被调到安屯,在那教了两年。义和里学区中心校刘仰之校长观摩我一堂课后,非常欣赏我,将我调到义和里中心校,我在那教了三年。这五年多的时间我一直是教初中毕业班的数学。
3.叶落归根终老东关
1984年,东关小学缺老师,我重新回到东关从教。自此直到退休,我一直在东关小学教毕业班数学。1996年,因东关小学初中部合并到郓城镇初级中学,晚上需要上课且学校离家较远,家人担心我的安全问题,加上我身患高血压、心脏病等多种疾病,便申请提前退休。1998年,我正式退休。
四、德才并进干业务
1.鼓励胜于批评
我认为对待学生要有仁爱之心。我从来不批评学生,学生没认真听讲,我就表扬认真听的同学,以表扬代批评:“某某同学认真听讲,做得很好。”我曾经带班从初一带到初三,摸清了学生的脾气。初一的时候我会跟他们说,学习像盖楼,不能直接盖三楼,得从第一层开始盖,打好基础。知识是衔接的,这段学不好,下一段也困难。初三的时候便说,哪个学生在初一初二没好好学,初三一使劲儿上来了。这对于初二没努力的学生是鼓励。教学要会法,要哄着学生学。
2.观摩课的常客
在东关从教时,几乎每个学期中心校的领导都来观摩我的课。我印象中最成功的是一堂关于“愉快教学法”的公开课。所谓愉快教学法即让学生学起来高兴,不感到吃力。教师展示丰富的形体语言,学生感到很新鲜,既学会了知识,心情又很舒畅。那堂课我讲三角形的知识。上来先画了一个三角形,然后提问:“同学们,睁开你的慧眼,用你那灵活的脑子,想一想这是个什么图形。”教师提问,学生对答如流,一堂课有问有答,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观摩的教师认为这节课上得非常成功,我得到了领导的赞扬。
3.义务性质的辅导班
我对现在教师大办辅导班的现象很看不惯,我认为这败坏了教师的名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教师要为人师表,师徒如父子,怎么能收学生的钱?我们当时即使有辅导班,也只有毕业班有,并且教师辅导都是义务的。
五、教师发展的路径
改革开放后,教育发展逐渐步入正轨,教育部门通过组织各种类型的教研活动和培训交流活动提高教师专业技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endprint
1.多样的教研活动
1984年我重回东关后,学校领导根据教学情况,选我为数学教研组组长。同校的教研活动分為大型和小型两种。大型的教研活动指在每学期开学前的一星期进行集中备课,同科教师到学校备课。主要内容有:统一教学进度(到期中考试时,教到第几章);研究教材难点、重点;讨论教法。小型的教研活动指每个星期六的下午,同年级教同科的教师在一块讨论进度、教材、教法。我觉得教研组对新教师的能力提高帮助很大,能起到一个“传帮带”的作用。
跨校的教研活动主要是备课和观摩课。备课在寒暑假集训时进行,因为教材几乎每年都会有变更,教师有在一起研讨教材的现实需要。观摩课分为学校观摩课和学区观摩课。学校观摩课主要是校领导和教导主任观摩所有新进教师的课。学区观摩课是一项制度,主要观摩质量较好的课。每学期开学一星期后,由公社中心校领导带领各学校的同科教师去听课,听完后评课,各自发表意见,大家彼此学习,共同进步。
2.声势浩大的封闭式集训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每年寒暑假,县里都举办针对全县教师的封闭式集训。首先,领导总结上学期工作情况,有表扬也有批评。其次,分小组采取面对面形式进行自我检查,然后互相提意见,互相帮助。再次,组织教师一起学习新的教育政策理论。从次,开誓师大会,表决心。最后,同一学区的教师集中到中心校研究教材,统一进度,方便
统考。
六、教师地位逐渐提高
1.曾经教师不招待见
旧社会时,教师这个职业,属于下九流。新中国成立后,教师的地位有所提升,但由于“反右”扩大化,群众将教师看作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教师产生了误解。
2.六七十年代,农村教师具有吸引力
刚从教的时候,正式老师必须是师范的毕业生。后来正式老师不够,学校开始找代课老师。教师工作不劳累,比在大队干体力活强。一般妇女在大队干活计7个工分,但在学校教学男女同工同酬,都算10分。所以,高中毕业没有工作的人都争着去做代课教师。
3.改革开放后,教师越来越受尊重
改革开放之后,国家愈加重视教育,教育发展翻开了新篇章,教师也越来越受尊重。有一个标志性事件就是教师节的建立。另外,教师开始逐年涨工资。最近几年,教师工资涨得很快,很多人开始弃商弃工从教。
七、幸福的人师路
从教以后,我听党的话,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工作认真负责。我认为要干好教师这一行,首先要热爱党的教育事业,认识到教师是一个光荣的岗位,教育事业是国家的基石,一心一意地钻研自己的业务。其次要热爱自己的学生,用真心对待每个学生。在这两个前提下,才能把教师做好。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奋斗一生,回首往事,有感而发作《园丁颂》一首:
教书育人心坦诚,国家栋梁他雕成。
辛苦一生朝天笑,桃李遍地慰心灵。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师口述史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胡玉敏
huym@zgjszz.cn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