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孩子生命中的灵性与欲求

2017-10-27 11:30虎荣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17年8期
关键词:欲求心灯灵性

虎荣

教育应是一种唤醒;教育应是教育生命一种自觉的过程。老师的教育至高境界应是唤醒孩子内心深处灵性和对美好的更高欲求;让他们在自我生命里萌发学习的动力、渴求知识的欲望和创造的激情;让他们在一种极其自觉主动状态中追求自我、完善自我,并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前行。

唤醒孩子灵性欲求“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因此说,教育的核心所在就是唤醒。唤醒,让他们萌发一种生命创造的冲动,使内心深处潜藏的潜能迸发出一种正能量,不断追求自我、完善自我,驱使自己向着更高、更远的方向前行。

一、为孩子点亮心灯,照亮他们前行的路

在漫长的教育教学历程中,我们曾无数次与那无数个期待的眼神相撞;也发现那些迷茫的目光不曾一次地投向我们,可由于種种原因和理由那些需要解释的“目光”都在我们不经意间被忽略、忽视或淡漠掉了。于是,我们这不经意的一瞬间,一个孩子的美好愿望可能为泡影;或许,一个孩子的伟大构想就瞬间灰飞烟灭了;或者,一个孩子的梦想的翅膀就此断了羽翼再也飞不上理想的蓝天。其实,人生来世之初上帝就赋予了每个生命以灵性,在他们的生命里都蕴藏着一种美好和对真美的向往。我们要以一种微妙方式走进他的灵魂里,为他点亮一盏心灯,照亮他人生之路,使他发现自我生命里的光芒而映照自己前行的路。数年前,我在一所县城中学教书时曾发生了这样的一个故事:班中有一个难以“教导”并被同学戏称为“扬州怪”的学生小波在英语作文中写了一首词:

少年游·任山河

鹦鸽古堡风萧萧,遥守任山河。三关口外,瓦亭西处,弹洞前村壁。英雄鏖战宁南川,何处洒热血?烈士陵园,犹寄哀思,长眠翠柏间。

并随其后附了句:周日游彭阳县任山河烈士陵园有感赋词一首,但本官对English一窍不通,拜请“先生”转译,亦为今日作业!读后,我顿然间为这位的“英雄”气概所折服。于是,我立即在下午班会课上请语文老师韩世忠做了赏析并要求全体同学必须在课内诵读熟背。没想到,这件不经意的事却影响了一个青少年后来十多年的读书时光。如今,当年的“扬州怪”已经北大毕业在阿里巴巴就职。在2016年春节前夕,杨锦波回家过年路过银川特意来向我“忏悔”过去:“老师,还记得初二那次“作文”吗?是你的那次“发现”唤醒了我对文学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向往!”

有时候,我一直对此事深感莫名其妙。倘若没有当初顿生的心里“佩服”而对他存有教育上的偏见,恐怕也不会有他四年里在北大“激扬文字”和今天初出茅庐就可在马云的阿里挥毫泼墨,运筹帷幄。不难想象,点燃一个人的心灯却能照亮他的整个世界!

作为老师,我们可有很多方式走进孩子的心灵里:我们将一个微妙的眼神送给他,也许他会受到极大的鼓励;我们将一句美好的祝愿的话送给他,那也许会慰藉他整个灵魂;一次分分钟的谈心可能将会是他人生那瞬间定格一次难忘的经历;一句抚慰的话语将会是使他心灵豁然开朗、柳暗花明;批阅作业时,你把你对他美好期许写在他的作业本里,他一定会将其奉为生命中的经典;有空的时候,你可把你的心声写成一张纸条夹在他的作业本里,让他读后得到内心的无比慰藉。如此无数个心灵与心灵的沟通方式一定会使孩子从灵魂深处感受到温馨与关爱;让如此点点滴滴细微之小事嵌在孩子的一颦一笑中,洒在他们的心灵里,为他们点亮心灯,辉映他们前行之路。

二、唤醒孩子心灵深处的灵性,抚育生命自觉而彰显生命风采

教师要有一颗灵动的心,不时的去感受,去贴近学生;要有一双锐利的眼睛,去观察,去发现他们的闪光处。给孩子一句关爱的话,或给一个鼓励的眼神,多一次信任的微笑,这样就能唤醒孩子沉睡已久的意识和潜能,就能使孩子天性中最优美、灵性的东西发挥出来。在我的教育教学历程中,我一直将拿破仑·希尔继母对他的激励教育而奠定了他走向人生辉煌的巅峰奉为对孩子的教育典范。拿破仑·希尔小的时候一直在家被认为是坏孩子。家里的牛走失了,树被莫名其妙地砍倒,大家都认为与他有关,甚至连哥哥父亲都承认他是坏孩子。既然家人都这么认为,他也就无所谓了。他少年的一段时期十分灰暗。可直到继母到来,拿破仑才在命运上发生巨大的改变。因为只有她用了仁慈惠爱的眼睛发现了这是个有无限潜能的孩子。无论他发生什么,她总是对孩子坚持说同一句话,“你是我们全家最聪明的孩子!”生活当中,她也是从内心深处相信他是最好的孩子。正是由于继母这种对人性光辉与灵性的呼唤才创造了成功的拿破仑·希尔。所以,我们认为唤醒一个人内心深处沉睡的意识和潜能,就能使其灵性的东西发挥出来。

人与生俱来的是有着一种生命的创造冲动,这说明人具有内在自我发展的动因,而且还不屈从于任何外在的压力而放弃自己的主张;同时还表现为对自己当下自我发展状况的不满足,以致力于追求更高水平、更完善的发展。因而我们的教育应该唤起并关怀人的这种生命的冲动意识而唤醒孩子心灵深处的灵性,使孩子在现实中能够大胆地去追寻自我,大胆地去展现自我,使他们每个人都可以彰显生命风采。

三、尊重每个生命个体差异,进而唤起孩子对美好的更高欲求

1.以每个孩子个体存在为本,开发潜能,探索尽量真正适合更多孩子自我价值提高与体现的有效课堂。课堂是孩子整个青少年时期的栖息地——这里是他们人生美好期望孕育的伊甸园;这里是他们初梦育雏的摇篮;这里是他们未来人格和格局奠基的厚土;这里也是他们欲把所有的渴望熔化并百炼成钢而锻造他们人生的熔炉。所以,整个孩子的需求应理所当然地成为课堂的中心。老师应根据每个孩子的智商和情商为他们的发展创设一种更适合的学习“环境”:是天赐聪赋颇高的孩子,我们毫无置疑地给他们展现一个广阔的知识天地,引领他们去攀登知识的巅峰;是天赋于他极发达艺术细胞,我们应尽可能创造机会将他推向艺术人生的舞台;是那些“一辈子”也难能啃读“ABC”的孩子,我们须得静下心来,使他获得人生的自信并使他走入大千世界时“会当击水三千尺”,不失少年时的轻狂与自信。课堂坚决要撇开功利的分数,将教育回归她最原始的初衷和本真,探索尽量真正适合更多孩子提高生命意义和为未来人生充值的真实而有效的课堂,使得每个孩子在属于自己的课堂里将自己的潜能发挥到最佳状态。因此,我们的课堂要开启生命个体灵性,挖掘生命个体潜能,让每个生命绽放精彩。尊重差异,为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

2.“长善救生”,发扬孩子的优点,使每个生命体验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马卡莲科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用缩小镜看学生的缺点。”教师要善于肯定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并给以表现的机会,这样才能更强烈引起他心灵的震动,激发他崇尚美好,并向往人生的更高境界。而且,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时刻能欣赏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即便是美丽光辉只是昙花一现,也值得我们去捕获。赞扬是对人性的优点的发现,是对其生命意义的肯定。

苏格拉底说过,“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心灵的火花”。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教育的意义就是唤醒一个孩子潜藏在内心深处的灵性和对美好事物的一种更高欲求。我们的职业的至高境界就是走进孩子的灵魂里,与他们进行灵魂与灵魂的对话,产生心灵的共鸣,呼唤生命的价值,召唤灵魂的升华。一位愿一生倾心于教育事业的育人者,他一定会努力使他的整个教育生涯付诸于这些教育行为而照亮孩子的生命历程。

参考文献:

[1]教育导报.2012.

[2]课程教育研究.2013.endprint

猜你喜欢
欲求心灯灵性
心灯
让小学作文课堂充满灵性
点亮心灯
清华与古厚
清华与古厚
不灭的心灯
变化的时代与表达的欲求——从阿来《空山》中的文体试验论起
借助电子白板构建富有灵性的数学课堂
点亮一盏心灯
开拓华语文学的灵性空间——初论“灵性文学” 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