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彦红
生活处处是语文,语文源于生活,语文的学习不应局限于课本,还必须到生活中去寻找快乐,寻找美。在语文实践中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语文的“原味”,感受“趣味”,捕捉“情味”,积淀“文化味”,这样,语文的灿烂之花才会开得更加绚丽。教师要引领学生从多彩的生活中寻找语文之花,生活让语文之花更灿烂,让学生走进自然用语文描绘常青的生活之树,在生活中让语文教育注入人文关怀,书写大爱。
语文教师学生生活生活处处是语文,语文源于生活,语文的学习不应局限于课本,还必须到生活中去寻找快乐,寻找美。“快乐语文实践”强调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语文的“原味”,感受语文的“趣味”,捕捉语文的“情味”,积淀语文的“文化味”,这样,语文的灿烂之花才会开得更加绚丽。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把语文融入到学生的灵魂之中,让小学生带着爱心成长,在实践中丰富、拓宽语文的视野、历练生命的体验、捕捉心灵和精神收获的做法,生活才变得厚实丰盈,思想认识也才有深度和广度。真正的语文应当到生活中去寻找。语文就在我们身边,生活就是语文的土壤,离开了生活,语文便无生命可言。在生活中语文无处不在。
一、教师要引领学生从多彩的生活中寻找语文之花
语文就像呼吸一样在我们的生活中自然存在。教师应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语文。
1.用日记记录真实生活。用朴实的文字记下生活的点滴。
2.用成语凝练丰富人生。每个成语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或是历史,或是传说,或是现实。
3.用美文佳句陶冶文学性情。摘抄一些好词好句,收藏一些好文章。摘的多了,心中就有了写作的“内功”,可以在文字的战场上随心所欲,纵横驰骋。
4.用自然和人文景观浸润心性。要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语文。
二、生活让语文之花更灿烂,
1.保持“原味”。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的基本素养,也是语文的“原味”。在课堂设计上,以阅读理解文本为主,也应以收集言语材料、筛选整理材料、分析研究等为主。这样的教学设计既体现了语文的原味,突出了语文能力的整体发展。比如,培养学生听读的能力:与人聊天、看电视、逛商场、阅读有关资料,以收集语言材料,获得语文信息;培养说的能力:收集材料后,学生分组讨论、在班上轮流发言,培养写的能力:学生把筛选后的语言材料编辑成册,同时在讨论和交流感受的基础上写出一篇作文,在写作中表现自己语文运用的独特感受,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轻轻地呼吸生活清新的空气。
2.感受“趣味”。新的課程理念已经把社会作为语文学习的环境,让学生在真实具体的情境中学语文,以获得一种“生活化”的学习实践。语文教师要善于抓住语文的特点,在“活”字上下工夫,精心设计活动方案,让学生真正体会出语文的“趣味”。让学生体验到语文的乐趣。
3.捕捉“情味”。“语文是最有人性美和人情美的学科。”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教师,要在丰富多彩中“活化”的课程资源中挖掘情感点,同时还要摸清学生的情感点。在语文学习活动构思中,要思考如何在课程资源的情感点、学生的情感点和教师的情感点之间架起一道畅通无阻的桥梁,选择了“亲情”这个在现代人们渴望回归的精神家园。
三、让学生走进自然用语文描绘常青的生活之树
心理学研究表明,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感教育氛围中,能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引起情感共鸣,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语文教学不仅要解读文本的内涵,而且会拓展生活的外延,把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挂钩,走进生活,联系生活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带着文本的思想对生活进行真实的感悟。
教师必须带着学生走出校园开阔眼界,踏进社会欣赏自然社会美妙,走向自然关注大地风采,走进田园享受与劳动的乐趣,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增强学生个体的主体意识和团队精神,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完善自我,感悟生命。
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的社会视野,使他们学到书本之外的知识。这既是对教学资源的拓宽、教学手段的探索,也是对学生自身的一种历练。每一次实践活动的结束,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永久的回忆,也是一种人文精神的收获、心灵的成长和思想的巨变。
四、在生活中让语文教育注入人文关怀,书写大爱
怎样把语文的人文性发挥到极致,如何把载道之文融入到学生的灵魂之中,如何让语文教学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这一直是教师苦苦思索的问题。
语文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多彩的生活!教师可以精彩地调控自己的语文课堂,却难以帮助学生掌控生活,因为生活中有太多的诱惑,太多的迷茫。
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注重把学生领进生活,让学生通过切身的体验,感悟生活,也只有这样,才能够激发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的潜力,才能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和团队精神,让他们更真切地体验感情生活,提升精神境界,成为学习和生活的主人。而且,这个“生活”是最“真实”的。语文教师要做的就是抓准生活中的有利契机,努力挖掘“教书”与“育人”的最佳结合点,选择最佳时机,采用最佳手段,把学生的目光从“真实”引向“真诚”。有人说语文教师带着学生走进生活,不如说教师与学生一起了解生活、感悟生活、品味生活,真正享受生活赋予我们的快乐。
对于期待花开的孩子,睿智的语文老师应该懂得借用这一心理效应,多给予他们种种爱的感受。让学生用真情实践,让他们心中有爱,以此去敲击他们的心灵,拨动他们的情弦,使之产生情感冲动和真实的情感体验。
为了培养孩子们善良的品质,教师应倡导学生在班内成立“爱心银行”,把自己的零花钱捐赠出来,然后以班级的名义捐赠给慈善基金会和贫困地区学校的同学开展手拉手活动,让爱心无限传递。
应利用周末,组织学生自发到广场公园捡拾矿泉水瓶子,这既美化环境增强孩子们的环保意识,又能为班级“爱心银行”增加一笔不菲的收人。
节假日,教师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上的志愿者活动走进敬老院做义工,打扫卫生、整理床铺、陪爷爷奶奶说说话、学生们的热情让这些孤寡老人绽放出灿烂的笑容。为了防止孩子们攀比吃穿,教师要在班内组织了“崇尚节俭,拒绝攀比”的活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学生们在付出爱心的一霎间,收获的不仅是甜蜜的微笑.还有心灵的慰藉以及一颗爱人之心。这个传递也唤醒了学生对语文的深层次理解,挖掘出他们隐匿但未消失的情感点,从而催开他们的生命之花,让他们在爱中成长。
参考文献:
[1]潘继云.走进快乐语文课堂.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6.
[2]吕映.小学语文教学技能实训.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8.
[3]张彬福.小学语文教师学科专业素养与课堂教学实践.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2.
[4]吴忠豪.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7.
[5]段昌平.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2.10.
[6]李吉林.情境教学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如报出版社,1996.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