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21世纪,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必须在反思传统道德教育的基础之上,实现现代化转向,亦即实现从传统的知性(理论化)道德教育向生活化道德教育的转变。我们不仅要明确道德教育生活化转向的学理基础,知晓道德教育生活化转向的现实需求,而且要正确把握道德教育生活化转向的内在要求,摆脱道德教育日渐空泛、理想化的“乌托邦”,真正回归生活,引导学生正心修身,涵养品德,健全人格,做一个明德至善的有道德的人。
关键词 道德教育 生活化 转向 应然选择
21世纪,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必须在反思传统道德教育的基础之上,实现现代化转向,亦即实现从传统的知性(理论化)道德教育向生活化道德教育的转变。所谓道德教育生活化,实质上是融于生活之中、通过生活、为了生活的道德教育,旨在引导学生过一种有道德的生活。道德和道德教育来自生活,存在于生活,也应为了生活。只有回归生活,实现道德教育生活化,才能增强道德教育的生命力,提高其有效性,引导学生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所谓“应然”,是一个与实然相对应的概念,一般是指在可能的条件下事物应该达到的状态。所谓“应然选择”,一般是指主体根据一定的客观条件所作出的主动选择,体现的是人们对价值的追求。
一、道德教育生活化转向的学理基础
当下,道德教育生活化转向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体而言,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生活理论是道德教育生活化最根本的理论基础。此外,道德教育生活化转向还具有以下学理基础。
哲学基础。物质决定意识,生活是道德产生与发展的基础,人们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教育乃至道德教育作为教育实践活动,其场所就是生活。道德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要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关注生活,关心社会的进步,并在日益变化的社会生活中形成和发展自己的道德观念。
教育学基础。在教育学视域中,中外众多教育家,诸如陶行知、杜威等,都特别重视教育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观点。如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等教育主张;陶行知对杜威教育主张进行了批判继承和创新发展,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及“教学做合一”等教育思想。这些思想观点,是我们实现道德教育生活转向的宝贵的思想资源。
伦理学基础。道德教育不仅属于教育,而且从其内容来看,主要涉及伦理与道德。道德与伦理本身就是在人类社会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些可行的道德规章制度与道德行为准则。伦理学所研究的就是社会生活中的道德现象,揭示的是道德的本质、特点和作用以及产生、发展等方面的客观规律。伦理学必须以社会道德生活为基础,它不可能离开社会道德生活,其研究成果自然是对道德教育生活化转向的理论养料。
心理学基础。人的道德形成与发展以及道德教育都涉及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心理特征、心理需求以及心理健康等因素,尤其是道德教育必须以受教育者的生活切入,满足受教育者的心理需求,让社会道德规范、准则与观念“生长”在受教育者个体的生活经验基础之上,从而使道德观念走向受教育者的心灵。而这一切都必须以心理学为基础,充分利用心理学的理论研究成果,实现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在道德教育实践中,我们经常可见,面对一个具有心理抗阻或心理逆反的人,道德教育的效果总是难以尽如人意,甚至适得其反。
二、道德教育生活化转向的现实需求
道德教育生活化转向既具有深厚而坚实的学理基础,又具有必要而紧迫的现实需求。
1.道德教育生活化转向与人本主义道德教育理论的价值取向相契合
人本主义道德教育理论立足于人,强调教育要以人为本,不仅提出了不同凡响的核心概念——自我实现,强调每一个人都具有与生俱来的“自我实现”的本能或潜能,而且提出了不同以往的道德教育价值取向——道德教育乃至全部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和发展个体的“自我实现”,是丰富人性的形成,是促进人的潜能发展、人格发展与自我发展,其中道德品质的发展是最重要的。例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了“人类有机体最基本的动机就是自我实现的需要”的观点,并极力推崇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道德教育与教学,以解放学生所具有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陶行知先生曾指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并且,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是做人的根本;引导学生成为有道德的人,就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与价值追求。而要培养有道德的人,必须基于道德生活,实现道德教育的生活化,把培养具有主体性、自觉性道德人格的人作为基本价值取向,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经过“无我”体验而引发心目中已有的道德价值观念;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来构建人格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使教师成为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促进者。
2.道德教育生活化转向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育相一致
教育的根本使命是立德树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尤其要发展学生的道德素养,因为无论是任何学科教学,还是任何教育活动,首要的任务就是培育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学生道德素养乃至整个核心素养不仅仅是一种教育、课程和教学目标,同时亦是一种教育、课程和教学观,应有效融入课程要素和教学实践。而学生道德素养乃至整个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都离不开社会生活实践,离不开学校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教学活动。生活是人存在的基本状态,生活也是道德生成的土壤,生活处处都是教育场所,“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要解决的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是做人问题。道德教育要与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选择有价值意义、幸福美好的生活,使每一受教育者积极体验现实生活,并在对未来可能的追求与憧憬中提升道德素养,做一个有道德的文明人。道德教育源于生活,只有实现生活化转向,基于生活,在生活中进行,服务于生活,才能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有所感悟,在生活中提高认知、陶冶情感、锻炼意志和涵养行为。离开了人的生活,道德教育将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理,没有了道德教育,生活将不复存在,人也将与禽兽无异,因为道德教育是使人与其他动物相区别的重要方面。“道不可坐論,德不能空谈。”一定的道德观念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形成与发展,也只有落实成为实实在在的行为才能体现其价值与意义,才能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优秀道德素养。endprint
3.道德教育生活化转向与道德教育的本质需求相统一
所谓道德教育,是以一定的社会基本道德规范、准则和要求来培育理想化的道德人格。从本质上说,道德素养是对受教育者作为道德主体而自主建构、自我修为、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过程,因为道德意识乃至道德心理,是受教育者在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在自己的道德生活中自主建构的。受教育者不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不与他人交往,不参与道德行动,就无法进行道德判断与选择,也就不能促进自身的道德生成与发展。道德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建构、自我修为、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不断完善自己的道德素养,引导受教育者将知、情、意外化为对真善美的追求,过真善美和谐统一的道德生活。
4.道德教育生活化转向与社会现象的挑战相适应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出现了“老人扶不起”等事件后,人们都尤为关注社会道德的现实状况。有人提出,我国社会道德的现实状况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要求相比,出现了“道德滑坡”。我们不论“道德滑坡”的概括是否准确,但不能否认的事实是: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伴随市场经济的泛化,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三大反道德思潮泛滥,社会公德普遍缺失,职业道德沦丧,甚至家庭道德也因家庭暴力频繁发生、离婚率的上升等令人堪忧。社会道德所出现的问题倒逼我们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加重视道德教育生活化的转向。
道德是人的道德,道德教育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必需。英国伦理学家洛克曾说:“在一个人或者一个绅士的各种品性之中,德行是第一位,是最不可缺少的。”无论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知识即美德”,还是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道德即教育”或“教育即道德”,都给予了学校教育施行道德教育的神圣使命。在学校教育中,如果只注重传授知识,不顾道德教育,无疑于培养“书呆子”乃至社会的敌人。正如美国学者柯文·瑞安所说:“如果品德教育运动失败了,这也预示着公共教育的失败。”无疑,我国社会道德所出现的问题与学校道德教育的困局是密切相关的。
三、道德教育生活化转向的内在要求
道德教育生活化倡导回归其生活土壤,对当前道德教育过程中脱离生活、低效乏力的现状,从根本上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我们必须进行理性思考,正确把握道德教育生活化的内在要求。
首先,道德教育生活化转向必须基于生活。道德教育必须基于生活,以生活为基础,从生活出发,这是因为道德源于生活。
道德教育基于生活,道德首先就是要基于学生的生活,而不是成人的生活。学生既是道德教育的主体,又是道德教育的受益者。道德本身存在于鲜活的生活之中,且具有自身的内在发展规律;学生道德生成与发展也依赖于其心理和生理等内在发展规律;因此,道德教育生活化必然要求道德教育基于学生生活,从学生生活出发,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起点,而不是基于教育者的成人生活,从成人生活出发。在道德教育实践中,许多道德教育往往会出现隔靴搔痒或适得其反的教育效果,就是因为作为道德教育工作者的成人不了解未成年人学生的生活。
道德教育基于生活,是要基于整个社会生活,而非仅仅学校生活。从外延而言,作为道德教育基础的生活主要包括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在现代社会里,学校道德教育生活化的“生活”绝不能囿于学校生活一隅,而必须与火热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联系,基于整个社会生活,发扬道德教育的积极因素,克服道德教育的消极因素,以解决传统道德教育经常所出现的“5+2=0”(即五天学校道德教育加上两天社会生活的负面影响导致教育效果为零)现实困境。
道德教育基于生活,是要基于善的社会生活,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做一个至德崇善的人。人性本善,生活在本质上是趋善的。每一个人都是在生活中学会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形成最基本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以及道德习惯等道德素养的。因此,道德教育所基于的生活应当是有选择的生活,是善的社会道德生活。
其次,道德教育生活化转向必须在生活中进行。道德教育不仅要基于生活,而且必须在生活中进行。学生道德素养的形成与提升不可能离开社会生活的道德体验和认知。真正的道德教育应融入社会生活,以迸发出强大的道德教育能量。道德教育必须从现实生活中发掘丰富的教育内容,引入时代活水,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从而引发道德需求,例如,老人摔倒了究竟该不该扶,遇见街头乞讨者该不该给钱物,这些都是学生所关心、感兴趣的现实问题,以此为切入点,以现实生活问题为导向,并将道德教育的理念渗透于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之中,可以强化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道德体验,体现学生在道德教育活动中主体性,消解强制性的理论灌输和外在训导的负面效应,使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自觉地探究问题、理解社会道德规范与要求、创造性接受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操守、自觉提升道德素养。因此,道德教育必须坚持“在活动中明道、在生活中育德”的原则,不仅注重教育内容和教育过程的生活化,而且要注重教育途径和教育方法的生活化,促使道德教育的过程与学生生活的过程同向、有序发展,以促进道德教育过程的生活化和世俗化。
再次,道德教育生活化转向必须为了生活。道德教育不仅源于生活、基于生活,而且必须服务于学生的生活,服务于处在生活中的学生,促进学生的成长。道德教育本身不是目的而只是手段,道德教育的目标是育人,是培养有道德的人。為此,道德教育目标必须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尤其要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及其变化,关注学生个性与人格发展,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关注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情感与乐观态度,服务于学生的生活。
总之,我们必须摆脱道德教育日渐空泛、理想化的“乌托邦”,真正回归生活世界,引导学生正心修身,涵养品德,健全人格,做一个明德至善的有道德的人。
参考文献
[1] 靳玉乐,李森.现代教育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2] 黄济.教育哲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
[3] 檀传宝.学校德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4] 柯尔伯格.道德教育的哲学[M].魏贤超,柯森,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5] 鲁洁.关系中的人:当代道德教育的一种人学探寻[J].教育研究,2002(1).
[6] 符正平.让德育回归生活[J].教学与管理,2004(1).
[作者:钟发霞(1979-),女,四川泸县人,泸州职业技术学院思政教研部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刘永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