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岚+徐彬
摘 要 从“管理”到“治理”,教学作为教育的核心以及关键要素,其现代教学治理的改革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途径。作为由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协商的动态过程,现代教学治理不仅要体现现代法理精神,更要在法理之外触发情理,并遵循教育一般发展规律的公理。树立现代教学法治意识,以课程为依托,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课堂教学,并构建多维教学评价体系,从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 现代教学治理 多元主体 协同参与 核心素养
一、现代教学治理的内涵诠释
准确来讲,教育领域的治理概念是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才出现在大众的视野当中,在这之前,最常出现的是管理一词。从“管理”到“治理”,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却有着本质的区别。治理侧重权力与资源的配置,侧重决策与控制;管理侧重组织的运营与执行,是基于治理架构下的具体执行与安排[1]。据此,有学者指出,教育治理就是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利益群体和公民个体,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进行合作互动,共同管理教育公共事务的过程[2]。但教学治理作为教育治理的核心与关键要素,却没有一个明确的内涵界定。即便如此,却能从已有的研究中总结出现代教学治理内涵的相关要素。
首先,对于治理理念而言,从传统教学管理的学校以及教师“专治”转向由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共治”而最终走向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善治”。对于治理权利的向度而言,传统的教学管理是自上而下的单向管理,而现代教学治理是一种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关系;对于治理依据而言,由管理依据的杂乱无章转向治理的有章可循;对于治理主体而言,传统的教学管理是以管理者为中心的一元主体,而教学治理的主体不仅在于教师,还在于学生、家长以及教学利益相关者等多元主体;对于治理的目的而言,传统的教学管理在于提升考试的分数以及升学率,实现一系列的既定目标,充满着浓重的工具性、功利性色彩,而现代教学治理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个性以及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在于实现教学对象的人性化、个性化以及全面化;对于治理的方式而言,传统的教学管理多止于表层管理,即管理者为维护教学秩序对教学各环节进行控制,而现代的教学治理在于深层治理,深入教学内部,通过多元主体之间的协商与沟通改变教学观念、提升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现代教学治理是教师、学生和相关人员为实现教学目标,依据一定的教育法规,通过一定的制度设计和实践策略进行协商、审议与合作,对教学过程的诸要素进行共同管理,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动态过程。
二、现代教学治理的原则解析
1.依法治教,体现现代法治精神
无规矩,不成方圆。伴随着国家推进依法治国和依法行政的进程,依法治教也被推上了我国教育法治建设的进程。同理,作为教育治理的核心亦是关键因素,教学治理也应依法而治,一切教学治理必须遵循相关教育法律法规,换言之,教师、学生和相关人员在教学治理的过程中,应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而有效降低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教育纠纷的可能性。不管是《义务教育法》、《教师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教育法律,还是《校车安全管理条例》、《教育督導条例》等教育法规,亦或者是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和地方政府颁布的政府规章,均是处理教学治理过程中的矛盾与问题的基本规则与路径,在教学治理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规范、支撑与保障作用。
2.有序可依,遵循教育发展规律
有学者曾提出,成人教育要遵循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而基础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也应遵循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再者,教学是作为教育的核心与关键而存在的,因此,在教学治理的过程中遵循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是必然选择。就当前而言,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主要有教育要实现现代化、加强基础教育以及培养学生以思维力为核心的智能品质和心理品质等能力。而随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教学治理遵循教育发展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能力便转换成了对学生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这六大素养的培养。
3.以人为本,促进个体全面发展
传统的教学管理片面追求考试成绩与升学率的提升,从而忽视了学生作为人的存在性与主体性。无论在逻辑上还是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作为人(类)的存在是他(她)作为他(她)自己以及某种社会角色存在的前提[3]。作为教学主体之一的学生,无论是作为教学治理这个总体的人还是因自身独特性而存在的个体的人,其主观能动性都是不能被忽视的。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在教学为了关注人的存在问题的发展过程中,教师充当的只是学生潜能发掘的引导者以及核心素养培养的组织者角色。教学治理过程中的师生作为平等的存在,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从而推动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4.应时而生,迎合社会前景需求
早在30多年前,为迎合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大趋势,邓小平就提出了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方针——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处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优先以及核心位置,而教育面向世界与面向未来则处于支持性的位置。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但“三个面向”思想依然没有过时,只是在对于“三个面向”的理解与实践时应该与时俱进,增加一些具有现代气息的新内容。教育治理在教育改革进程中的崭露头角,教学治理在教育治理中的核心地位,意味着对于教学治理的研究要面向当今社会的现代化需求,亦即教学治理要符合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一未来社会发展对教育教学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景需求。
三、现代教学治理的路径探索
1.顶层设计:树立现代教学法治意识,完善教学相关法规
在依法治教被推上了我国教育法治建设的进程后,各类教育法律法规一方面引领着教学治理的前进方向,另一方面还保证着治理各主体之间的相关利益。虽然我国已有各种教育法律、法规和规章的保障,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教育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涉及到校园法治问题,还涉及到德治问题。如果总是一成不变地恪守已有的法律法规,只会让教学陷入不讨好的境地。因此,在完善教学相应法律法规方面,不仅要求国家政府,也同时督促着学校以及教师对教学治理采取规制保障行为。endprint
首先对于国家政府,跟随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及时规避教育问题的出现。如因校车安全事故频发而颁布的《校车安全管理条例》,因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其次是对于学校而言,在执行国家相应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结合学校自身以及周边的环境,制定出能够规范学校教学秩序的规章制度,如建立常规和非常规教育监督机制以及家长参与制度,在保障教师权利的同时规范教师的行为,并加强和落实对教师群体的法治意识培养,从而为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提供保障。最后是对于教师个体而言,维护教学法律法规的执行,加强自身的现代教学法治意识建设等教学理念的培养亦是教学有序进行的保障。
2.课程依托:课程开发与课程整合相统一,提供教学资源保障
作为对教学过程诸要素进行管理的动态过程,教学治理要以课程为载体,体现教学的现代性,不仅要在形式上反应当今社会发展的前景需求,还要在内容的选择上贴合人的发展规律,满足人的成长需求。在“国家课程地方化,地方课程校本化”的理念指引下,学生处于具有学校特色文化的校本课程教学中,以文化浸潤、培育学生的素养品性,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文化自信力和文化自豪感,让学校的教学治理更具吸引力。但是,仅有课程开发还不够,还要进行课程整合,将课程开发与课程整合相统一,推动课程成为教学治理的坚实后盾。
所谓的课程整合,随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后便有了更为广泛的研究视野。核心素养视野下的课程整合应同时具备多元、跨界、贯通和通识等特点。换言之,不仅要打破专业边界,追求共同基础,还要在加强学科之间的关联性和整合性的同时,与艺术和道德连通,使各学科同中见异,异中求同。21世纪信息时代的到来给教育带来了无限的机遇和挑战,特别是大数据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更加召唤着教学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互联网思维下的课程开发。譬如云课堂、翻转课堂等多样化课程资源的出现,能为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从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发挥巨大的效应。因此,以课程为依托,整合并加强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推动课程开发与课程整合相统一,不失为现代教学治理的有力支撑。
3.课堂教学:多元主体参与教学,提升教学治理有效性
教学治理,重点是教学,而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教学中,教学的主要方式是课堂教学,因此,提升教学治理的有效性,改善学校教学状况,课堂教学的改进是核心。随着教育的进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成为了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新目标。为了培养能够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创新型人才,现有的课堂教学方式就得有所改变。在构成课堂教学的要素中,教师、课程和学生是作为三大基本要素而存在的,而随着教育的发展,家长也成为了学校教学的一大主力,因此,改进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治理的有效性,关键在于教学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处理。
传统课堂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但现代意义上的课堂教学主体不只是教师,还有学生以及家长,亦即师生关系以及家校关系的处理。对于师生关系而言,教师主体主导学生主体,学生主体接受并超越教师主体的主导[4]。换言之,在教授活动中教师是主体,教师主体根据学生的变化和表现及时把握教学进程,调整教学策略;在学习活动中,学生是主体,学生有意识地从事学习活动,主动习得教师教授的教学内容,并转化为自身的学习内容。因此,在现代教学治理的师生是作为双主体而存在的。对于家校关系而言,家长参与课堂教学是现代教学治理发展的趋势所需。家长进入课堂,了解教学内容,配合教师课堂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课后辅导,并用良好的家庭氛围培养学生的健康身心,与教师以及学校形成合力,从而延伸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覆盖范围,提升教学治理的有效性。
4.多维评价:构建教学治理评价体系,改进教学治理实施
针对某一行为,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以搜集到的相关信息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与行为有关的活动以及效果进行价值判断能为进一步改进行为、提高行为的有效性提供可靠的依据。针对现代教学治理这一行为的实施,在充分考虑教学治理目标达成的状况下,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运用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对教学治理过程涉及到的有关活动及活动的效果进行价值判断,能为提升教学质量提供可靠的依据。因此,在现代教学治理这一行为实施过程中,对相关规制落实的情况以及涉及到的治理主体参与情况的评价都在治理评价的范围之内。
首先是教育法律法规落实情况的评价,在以学校管理者、教师的视角进行评价的同时,为避免因学校主观因素造成的片面评价,还要让家长、教育管理部门、学校所在地的社区以及周边的学校加入评价的主体,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客观评价。其次是课堂教学主体参与情况的评价。在学校层面,对采用常规和非常规两种教学监督机制而获得的教学相关信息进行综合考量,建立教育公示制度,给予教师教学落实的外部压力;在教师层面,除了教师本人的自评,还要在教师群体之间进行他评或者互评,督促教师本人产生提升教学效果的内在动力,同时与家长及时沟通学生的教学参与情况,共同促进学生的教学参与;在家长层面,时时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改进自己的教育方式,及时向教师反应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 李福华,王颖,赵普光.论大学治理与大学管理的协同推进[J].高等教育研究,2015(4).
[2] 褚宏启.教育治理:以共治求善治[J].教育研究,2014(10).
[3] 石中英.人作为人的存在及其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2).
[4] 李森.现代教学论纲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 孙晓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