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017-10-26 22:27籍伟
神州·中旬刊 2017年10期
关键词:探究能力小学科学教学

籍伟

摘要:《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科学课应注意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要让儿童了解科学探究涉及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并使他们能运用这些过程和方法探究一些力所能及的科学问题,从中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挑战性,进而热爱科学。因此,小学科学教学不仅仅是获得相应的科学知识,更为重要的还是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有“究”才有“学”,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此,浅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探究能力

一、小学科学教学存在的问题研究

现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多数都流于形式,课堂气氛虽然热闹,学生情绪高涨,但多数学生仅是参与了动手操作,对于动手操作是探究什么、如何探究并不了解,缺乏严谨、实事求是、求真的科学探究素养,学生思维也并不能得到有效地开发。

教学中,探究活动多以小组为单位,但由于学生的性格、探究能力等均存在着差异,往往在课堂上活跃的只是少数学生,其他学生则成了观众,以致无法实现小学科学教学的真正目标。新课程改革虽然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但在真正的教学过程中并未能真正实现这一点,现在多数教师仍过于追求探究行为的完美和教学目标的圆满,多以教师为中心,整个课堂教学仍然锁定在学生思维上,没有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对策

1.激发探究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极为重要。

小学生有着天生的好奇、好动的特点,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制造机会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去感受,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积极的动手能力。比如在认识生动活泼的生物世界时,可将学生带进大自然,让他们去看花草树木、虫鱼鸟兽,去亲自感受生命的丰富。在认识自然现象这一课时,我让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雷电风雨等现象,同时播放准备好的幻灯片,使学生有了身临其境之感,进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创设问题情境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问题是思维的开端,是探究的动力。问题可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进而使学生产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探究性活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为学生设计富有趣味性与探索性的问题,将学生带入特定的问题情境中,使学生进入求知的愤悱状态,提高探究的主动性、主体性与自主性。

如在学习《磁铁》时,我向学生展示一张优美的包含各种花的大图片,用曲别针夹住剪切的蝴蝶,问学生:“谁可以让这只蝴蝶飞舞于百花园中?”学生非常活跃,都要求来试一试。我选取其中几个,但是他们都以失败而告终。此时我告诉学生,我可以做到。学生充满了好奇与惊讶。我将磁铁放于图纸的后面,蝴蝶真的动起来了。学生纷纷表示不可思议,产生强烈的探究其中奥秘的动机。许多学生已经注意到了我手中的磁铁,此时便将学生的注意力与兴趣点全部集中在磁铁上,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展开探究,更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培养观察能力

科学课是一门以观察与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既是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同时又是学生展开探究活动的重要途径。观察是思维的门户,在科学课教学中学生的观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探究活动的深入。学生只有学会观察,才能获取更多直观的信息,才能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推动学生展开探究性活动。如果学生不会观察,无法获取信息,那么就无法展开探究性活动,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因此,在科学课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实验教学,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我们还要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观察,在观察中积累丰富的知识,以带领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4.培养动手能力

科学需要发现,更需要实践,小学科学的教学不能只注重概念的灌输,更需要进行试验,让学生在不断地动手操作中提高自我,在实践中学会大胆设想,认真求证。如在讲授《导体与绝缘体》时,考虑到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学科知识与能力,因此,我抛弃了传统教学中那种下定义、背概念的死方法,而是采用概念与实验相结合的方式。首先,我向同学们介绍了导体与绝缘体的概念,

让他们先对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有一个简单的印象,然后告诉同学们,我们接下来要做一个实验,请同学们看看自己身边有哪些导体和绝缘体。我将一个闭合电路放在讲台上,通过变换不同的连接物观看小灯泡的发光与否,以区别同学们手中的导体和绝缘体。同学们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七嘴八舌的议论着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最后,应同学们的要求,我选取了粉笔、铅笔、橡皮、小刀等文具用品做實验,并将班级分成六个小组,每个小组选用两种介质做实验并给出结论,最后,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下课铃响起时,我们恰好得出结论,同学们都说这种通过做实验的方式,自己验证书中的方式很有趣,不仅学到了知识,还能够自己动手,真正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通过这种方式,有效的锻炼学生们的动手操作能力,进而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

5.深化课外探究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学内容大都是学生能够见到的事物,这样能够让他们感受到科学无处不在。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中延伸一些教学中没有的但是身边处处存在的事物,让学生自己观察,通过对这些身边科学现象的观察,自己提出问题、自主实验进行探究。一个新奇的现象、一个大胆的设计、一次自主进行的成功的探究活动,都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教师通过引导,帮助学生养成总结自身学习方法和规律的良好习惯,建立起自己的科学知识体系,为今后的科学探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是会探究的创新型人才,在科学课教学中我们深入落实新课程“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理念与原则,诱发学生探究动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真正掌握探究的方法,学会探究,在探究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在探究中提高能力。

参考文献:

[1]黄亚坤.提高小学科学探究学习有效性策略初探[J].福建教育,2016(35):59-60.

[2]李志瑜.小学科学教学探究性学习的研究[J].成才之路,2015(26):97-97.endprint

猜你喜欢
探究能力小学科学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简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锐意进取,不断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