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婷
“学习力”一词,最早出自于1965年美国人弗瑞斯特写的一篇文章,学习力被引入教育还是近期的事情。国外有学者对学习力这样释义:一个人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和学习创新力的总和。学习力的培养,是新的历史时期教学改革的新主张。笔者从四个方面来例谈提升学生数学学习力的方法。
一、学习动力——促进学生主动思考的需求
学习动力是学习主体进行学习的源动力,主要包括学习需要、学习情感和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在导入环节中需要学生寻找隐藏在窗格图案中的图形,如何引发学生寻找动力,笔者用多幅图片先向学生呈现精美的中国古代建筑,很多图片是孩子们平时见不到的,再放大古代建筑中美丽的窗格图案,激发学生对图案的审美热情,学生们不时发出“哇哇……”的惊叹声,新知的教学也变得游刃有余。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巧妙的导入唤醒了学生学习的动力,课堂上流淌着灵动的气息。学生通过实际行动展现了内心对知识的渴望,也把对数学学习的情感融入了课堂中,明白了为什么而学习。
二、学习毅力——推动学生克服学习的困难
学习毅力,即学习意志,是指自觉地确定学习目标并支配其行为克服困难实现预定学习目标的状态。它是学习行為的保持因素,在学习力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学习毅力和人的个性特征和行为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特别是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需要靠学习毅力克服困难,勇往直前。
例如,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5的乘法口诀》一课后,有一道找规律填数的练习题:在括号里填数3,5,6,10,9,15,( ),( )。括号里该填什么呢?孩子们迅速地小组讨论起来,可是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了,仍然没发现规律,孩子们没有泄气,仍然在草稿纸上演算着。笔者肯定了孩子们学习的热情,同时也稍作提示:“如果隔位观察数字呢?有什么发现呢?”孩子一下子反应过来,又向这道题目冲击,最终发现了题目的规律,解决了问题,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学生表现出来的这种持续的学习力就符合学习毅力的范畴。
三、学习能力——驱动学生解决问题的智力
学习能力,是指由学习动力、学习毅力直接驱动而产生的接受新知识、新信息,并用所接受的知识和信息分析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智力。相对于学习而言,它是基础性智力,是产生学习力的基础因素。学习能力是一种符合现代学习特点的能力,主要是学习的方法和学习的策略问题。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力,就能够淋漓尽致地展现学生的学习力。
例如,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轴对称图形》一课时,为了充分展现学生的学习能力,笔者设计了“想一想、折一折”的环节,问题如下:在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五边形和圆这五种图形中,判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学生在思考后拿出课前准备的图形动手折一折,以验证自己思考得是否正确。一会儿,课堂中出现了骚动,有孩子在窃窃私语。原来是学生对于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犹豫不决,有的孩子肯定地说是轴对称图形,因为他折出来的图形能完全重合;有的孩子却说不是轴对称图形,因为他折出来的图形不能完全重合。就着这个思维的小火花,笔者引导孩子们比较两种形状的平行四边形,得出菱形是平行四边形也是轴对称图形,而普通的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在得出正确的结论后让学生再动手实践,再折一折。在本节课的教学片断中,笔者发现学生的学习能力其实很强大,在遇到不能确定的答案时,不仅会猜测、质疑,还会去动手验证,找到答案后才能达到真正的“心服口服”。
四、学习创新力——学生灵活运动知识的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范畴。创新意识的培养应从义务教育阶段做起,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例如,在学习完二年级上册《8的乘法口诀》后,有这样一道练习题:工人叔叔在正方形操场的四周种树,如果每条边上种8棵,那么至少需要多少棵树?题目出示后,笔者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也可以在草稿纸上画图帮助解决问题。在之后的汇报交流环节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列式为4×8-4=28(棵),有的列式为4×6+4=28(棵),学生们都能说出自己的道理。笔者就势引导,你还能出这样类似的题目来考考同学们吗?学生们都想考考别人,也就间接地巩固了这方面的知识,提升了学习能力。学习创新力是对学习的改造,要求学习者能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已学知识,结合自己的经验和想象进行新的创造,这才是学习力的最有价值的内容, 是学习力的最高境界。
以生为本,让学生全面而生动地生长,是我们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教学中,笔者将继续学习力研究,让学生成为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具有预见性和创造力的终身学习者。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共青团路小学)
责任编辑:潘中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