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戏曲作品与舞蹈剧目表演、欣赏之差异

2017-10-26 09:55李娇璐
大学教育 2017年10期
关键词:欣赏表演

李娇璐

[摘 要]戏曲和舞蹈作为中国文化中的艺术瑰宝,在历史长河中,两类艺术形式相互融合,优劣互补,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演绎,自成格局,最终形成了各自的艺术形式。戏曲艺术与舞蹈艺术相辅相成,舞蹈的动作丰富了戏曲作品中角色的表演内容;戏曲的训练模式奠定了古典舞对教学、训练、表演的基础。戏曲作品和舞蹈剧目,两者既有艺术形式上的差异,又有内涵及动作范式上的雷同。

[关键词]戏曲作品;舞蹈剧目;表演;欣赏

[中图分类号] J8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10-0117-03

戏曲艺术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形式之一。戏曲与舞蹈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相互取长补短,相互促进,最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戏曲艺术的作品内容夯实而贴合生活,素材广而生动形象,或称颂美好,或针砭时弊,借助于各种各样的表演形式,艺术作品不仅具有教育意义,还具有愉悦心情、陶冶情操的作用。戏曲艺术与舞蹈艺术相辅相成,舞蹈的动作丰富了戏曲作品中角色的表演内容;戏曲的训练模式奠定了古典舞对教学、训练、表演的基础。戏曲作品和舞蹈剧目,两者既有艺术形式上的差异,又有内涵及动作范式上的雷同。两者在表演、欣赏等方面的差异,可以从以下方面看出端倪。

一、作品的文学价值和内涵

戏曲是具有文学内涵的,每一幕戏曲都是建立在扎实丰富的剧本之上。戏曲作品的文学价值,主要是指剧本所彰显出来的文学价值。从元代开始,戏曲逐渐采用文学作品为脚本进行演出,其中《窦娥冤》、《白蛇传》、《目连救母》等作品的问世,在一定程度上为文学创作奠定了广泛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这也让广大的文人墨客看到了文学创作的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他们不断地推出新作品,不断地改编新作品,这在很大程度上优化了戏曲剧目的文学内涵和文学价值。到了明代,汤显祖等戏曲名家的出现,将戏曲剧目中的文学价值推向了顶峰。在汤显祖的演绎下,戏曲不仅仅依靠唱功和对白来直抒胸臆,更运用身段动作来表达情感。所以,戏曲比舞蹈对剧本的要求更高,戏曲剧目中的文学价值更深,戏曲剧目中所诠释的文化内涵更为深刻。

相比戏曲,舞蹈对于剧目的要求略低。舞蹈编导通过对自身社会履历的认知,对社会现实的剖析,对生活素材的挖掘和筛检,经过有效创作,最终形成舞蹈作品。舞蹈在表現内容、表达主旨的过程中,具有更深刻的意义,也具有更广泛的外延。相比戏曲剧目,舞蹈的优劣势非常明显。因此,在舞蹈动作的编创过程中,编导为了表达情绪的前后反应或者更加明显地抒发感情,往往需要借助于丰富且动静明显的动作。

同时,舞蹈在叙事方面存在着“先天不足”的一面,但舞蹈却可以通过动作来直抒胸臆。戏曲可以运用唱、念、做、打等多种多样的形式来诠释剧目的内涵,表达真情实感,舞蹈只能通过舞蹈演员的肢体动作来表达情感。可见,戏曲作品中的文学内涵要比舞蹈剧目丰富。

当然,戏曲作品与舞蹈剧目在彰显文学内涵的同时,各自的侧重点也存在差异。戏曲作品在表现文学作品中的内涵时,更加侧重于表现内在的情感,张三李四等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情感状态,他们的情感通过戏曲演员得以彰显。但舞蹈在表现文学内涵时,需要借助于舞蹈演员的动作、情感等来呈现内在的故事。戏曲剧目在筛选故事的过程中,会将关注点更多地放在文学作品及民间传说上,通过改编来实现内容演绎,而舞蹈作品基本上都源于生活的领悟或者对一些事情的感悟。在这一点上,舞蹈作品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善于抒发情感的优势。

二、剧目的表演程式

戏曲的表演程式存在较大的差异化,这主要是由于戏曲在不同的剧目表演中,自身的侧重点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殊途同归,不同的戏曲曲目在实际表演的过程中,都离不开“唱、念、做、打”这四个核心部分。若要以行当来划分,则可以细分为“生、旦、净、末、丑”,不同的角色在表演戏曲剧目时,即便是同样的故事,也可能会有不同的演绎。以“做工”为例,戏曲演员在演绎这一剧目时,整部戏中的“做”都存在着非常标准化的程式规定,脱离了程式规定,则显得不伦不类,为戏曲表演者所不齿。这也可以看做是戏曲表演者的基本功,一招一式都讲究程式,提手抬腿都讲究招法。因为在戏曲表演中,演员离开了程式便寸步难行。在戏曲表演中,服化道是为配合程式而服务的,什么样的行当,什么样的角色,什么样的内容,配合什么样的服化道。可以说,在戏曲表演中,不同的戏曲剧目对于人物形态的把握以及人物演绎的规定是综合性的。即便是上场或下场,都有固定的程式特点,根据人物的不同形象,在上下场和亮相动作上的程式也各不相同。此外,程式特点的差异化,还体现在环境的不同上。戏曲表演在阐述环境时,往往会通过程式特点展现出来。不同环境下的人物所拥有的动作特点及一系列流程是不同的。如“趟马”,是戏曲表演中最常用的招式,表达的是人在骑马、行路的一整套完整动作。因此,程式化动作是戏曲表演中的核心,是身段表演的基本形式。在戏曲表演中,这些都为阐述人物物态、展现人物情感而服务,若脱离了戏曲表演的需要,这些各种动作的叠加可能会显得不伦不类,甚至会影响戏曲演绎。

舞蹈作为一种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不同类型的舞蹈所运用的动作特点以及表达情感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古典舞是我国传统的舞蹈,以戏曲舞蹈为母体构建而成。舞蹈中所运用的程式特点,与戏曲表演中的程式特点是雷同的,甚至连舞蹈的名字也趋于一致。比如我们熟悉的孔雀舞,它是傣族人民智慧的结晶,表达了一种民族精神和民族风俗。这类舞蹈在表现过程中,也具有程式化的特点。它在表现的过程中,真实模仿孔雀的动作特点,从孔雀小心翼翼地出穴,到孔雀在草坪上的嬉戏等,每一套动作都有程式化的特点。

当然,艺术形式在发展的过程中总是带着强烈的时代烙印,戏曲作品和舞蹈剧目也一样。为了迎合社会的发展,二者在表现上都与时俱进,如各大电视台推出的“戏曲名段”、“名家章段欣赏”等,就是将传统戏曲漫长的一整套剧目,截取成为若干的精华片段,以此来满足现代观众,尤其是年轻受众的需要。endprint

三、作品的欣赏态度

欣赏艺术作品,无论是欣赏戏曲作品还是欣赏舞蹈剧目,都应该端正欣赏的态度。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无论是戏曲作品还是舞蹈剧目,他们都是时代的产物,都具有强烈的时代烙印。但不可否认,戏曲作品或舞蹈剧目中有些与现代社会存在着一定的脱节,即便二者已经注重迎合时代潮流,注重满足当下受众的心理需求,但二者在演绎或者表现的过程中,仍存在着较大的滞后性。尤其是戏曲作品,新时代的文学作品或者新闻故事,很难融入戏曲创作中。因此,戏曲作品仍然青睐于传统的文学作品以及民间传说,这就使得戏曲作品与现代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之间,存在着较大的鸿沟。作为现代观众,在欣赏戏曲作品时,应该持有科学、正确的态度,善于从旧故事中挖掘出新的启示,善于从传说中找出现代的智慧。

首先,观众在观看一部戏曲作品时,要善于从戏曲的全局出发,对于该剧的时代背景及来源,剧情发展等有一定的认知。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戏曲作品的欣赏。盲目地欣赏一部作品,只会获得适得其反的效果。现在电视台在播放名家选段时,都会将其最精华的片段呈现出来。以《空城计》为例,戏曲作品所展现的是孔明邀请司马懿进城的那一段。观众在欣赏这样的片段时,应该明确了解这段在整部戏中的位置和价值,这便于理解孔明当时复杂的内心。若不了解司马懿千军万马屯兵城外,孔明携老弱病残驻守孤城的历史背景,很难正确欣赏这一名家选段。其次,观众在欣赏戏曲作品时,还应该理解戏曲作品中唱词的含义。唱词其实本质上也是一种语言,这种语言或是对白,或是平铺直叙。但因为戏曲作品大都来源于传统的古典文学,所以唱词大都生硬晦涩,对于没有文学功底的人而言,听懂唱词的含义,理解唱词的意义是比较困难的。但若想真正欣赏戏曲作品,必须在欣赏前,理解唱词的真实含义。只有这样,才能把握戏曲作品中的人物形态,才能剖析戏曲作品的情感世界。

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在欣赏舞蹈作品的过程中,也应该具有一定的舞蹈素养和舞蹈知识,最好是具有一定的舞蹈能力。然后本着欣赏美、称颂美、发现美的眼光来正确科学地欣赏舞蹈。相比于戏曲作品,现代观众在欣赏舞蹈作品时,往往更加直接,舞蹈作品也更容易走入年轻观众的心中。这主要是因为舞蹈作品所呈现的是外化的动作,即便是饱含充沛的情感,也是通过动作来展现的。年轻观众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舞蹈,可以通过舞蹈動作的强弱对比来理解其中的情感。年轻观众对戏曲作品“不买账”的原因,还在于戏曲作品的欣赏周期过长,一个完整的故事可能需要数小时才能欣赏完毕,而片段式的演绎不仅不能“解渴”,还可能将观众带到断章取义的欣赏误区。所以,相比戏曲作品,舞蹈剧目的欣赏比较简单,也能够迎合现代受众的审美需求。

四、戏曲元素在舞蹈创作中的运用

戏曲与舞蹈从本质上来看,具有明显的区别,属于不同形式的艺术风格。但作为的艺术形式,他们具有一定的相通性。在历史长河中,戏曲与舞蹈在各自的发展轨迹上,曾经有过融合与借鉴的尝试,也衍生出了很多流传后世的艺术作品。将舞蹈元素融入戏曲作品中,能够丰富戏曲演员的情感表现,而将戏曲作品融入舞蹈剧目中,则能够增加舞蹈剧目的文学内涵。特别是一些舞蹈剧的出现,更使得戏曲与舞蹈的融合达到了高潮。这本身是对舞蹈艺术的一种创新与发展,不仅能够丰富舞蹈的文学内涵,扩大舞蹈的发展外延,还能够推动舞蹈艺术的推陈出新与与时俱进。

如舞蹈剧目《青衣》,其所表现的是一位女戏子对现实社会的感悟以及对自身情感状态的阐述,回忆往昔,感叹今朝。这一舞蹈剧中融合了大量的戏曲因素,不仅有戏曲的音乐形式,还有戏曲的服化道等诸多元素,这就使得戏子的人物状态更加饱满,人物的情感更加立体和生动。在表现戏子回首往昔时,运用了戏曲中京剧的音乐特色,尤其是二胡的运用,悲怆的腔调,让观众很容易跟随演员的展现而自觉地进入演员的情感世界。在这部剧目中,还有一个水袖动作,演员通过缠花、绕花、片花的动作运用,让人浮想联翩,进而将戏子与戏曲作品中的青衣形象联系在一起。舞蹈以老旦出现为终结,蹒跚的步履、几个简单的身段,便将戏曲中旦角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非常巧妙地将戏曲元素融入演员表演的情感和舞蹈动作之中。

《秋海棠》是一曲男子独舞,这个舞蹈源自同名的文学作品,艺术家对其进行了改编,编成舞曲,融入戏曲元素,使得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更加饱满和立体,改编后观众能轻而易举地跟随演员的舞蹈动作,走入男旦的精神世界。这部作品主要阐述了男旦的悲惨遭遇以及社会对戏子的贬低,进而引发男旦对社会现实的控诉,对社会丑陋现象的抨击。在该舞蹈剧目中,因主要阐述男旦的世界,所以在服化道上参考了很多戏曲中服化道的特质。在观看这一出舞蹈时,观众很容易被演员的表演而感动,也能够通过演员外在的形体特点以及服装道具等,进入舞蹈所呈现的意境和世界。在文学作品中,男旦遭人毁容破相,在舞蹈剧目中,演员轻触脸面,却又痛苦地收回双手,当他知道自己自此与舞台绝缘时,那种挣扎与不舍、痛苦与无奈,都幻化成了拧巴的舞姿,这既是对自己现状的不满和无奈,也是对社会现实的强烈控诉。在这一舞蹈剧目中,编导没有刻意让演员表现痛苦,也没有融入比较多的动作技巧或者舞蹈动作,而是让戏子的真实演绎更像娓娓道来的一段故事,让观众跟随着演员的表演来理解舞蹈内在的情感元素。

戏曲表演是存在一定的章法和程式的,这种章法和程式并没有消弭戏曲表演的魅力,反而使得戏曲表演得以有板有眼,起承转合,一气呵成。戏曲演员按照既定的范式来表现动作,包括抬手、起腿、盘坐、起身,甚至眼神等,都无不彰显着戏曲的魅力和美感。戏曲艺术与舞蹈艺术的融合是全方位的,在舞蹈艺术的表现中,积极融入戏曲元素,不仅能够丰富舞蹈艺术表现的情感张力,同时也能够延伸舞蹈的表现空间,让舞蹈的魅力得以彰显,让舞蹈的艺术价值得到发挥。相比戏曲,舞蹈的抒情能力强,但叙事能力弱,将戏曲元素运用到舞蹈艺术中,不仅能够优化其情感表达的能力,更能够借助于戏曲的元素来彰显其故事性。中国古典舞的剧目内容虽然各式各样、不尽相同,但内容仍旧离不开戏曲的主要元素,始终与戏曲保持着密切联系。endprint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于历史的传承越发重视。如果要将戏曲元素的时代价值发挥出来,或许将戏曲元素与现代舞蹈结合就是一种全新的尝试。现代舞蹈《幻》就是一个完美的例子。在舞蹈表现形式上,它融合了戏曲元素,运用现代人的视角去审视虞姬与那段经典的《霸王别姬》。在现代舞中融入传统的戏曲元素,并不简单。若只是单纯地叠加,会显得不伦不类。若想实现“1+1>2”的艺术效果,必须注重二者的有机融合。戏曲舞蹈作为一种传统的舞蹈形式,属于土生土长的民族舞蹈,而现代舞蹈则是一种外来文化。在现代舞蹈中融入传统的戏曲元素,需要让戏曲元素、戏曲舞蹈拥有“现代意识”。正如吴晓邦老师所言,“无论是古典特色的,民族民间风格的,还是反映现实生活的舞蹈,如果创作者具备现代意识,就一定会从新的角度和多侧面来体现自己的新意识、新概念”。在舞蹈艺术形式中,积极融入戏曲元素,则能够丰富舞蹈艺术的表现功能,使得舞蹈艺术能像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将观众的视线引导至舞台中央,跟随舞蹈演员的动作来感受整个舞蹈的情感动态。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变迁,舞蹈与戏曲的融合将会愈演愈烈。对于广大从事舞蹈艺术的工作人员而言,应该抱有学习的心态,积极从戏曲艺术中攫取优秀果实,不断取长补短,全面提升舞蹈艺术的叙事能力。我们应该认真学习戏曲艺术中的优点和特征,特别是老藝术家对艺术作品的严谨,对于作品内容的细致要求。在本次论文的写作过程中,笔者强烈感受到老一辈艺术家将艺术视作生命的严谨精神以及他们在从艺过程中,不畏艰难,迎难而上的勇气。但是,舞蹈若想经久不衰,同样应该挖掘戏曲艺术中的精品,像戏曲艺术一样规避“快文化”的影响,静心从艺,静心研磨,静心打造。在舞蹈的学习及演艺过程中,要保持高度的专注度,要遵循他们的艺术特质,像戏曲艺术一般,不要怕麻烦而简化形式,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广为流传的舞蹈作品。

[ 参 考 文 献 ]

[1] 张庚,郭汉城.中国戏曲通史(上、中、下)[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

[2] 冯双白.新中国舞蹈史1949-2000[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3] 于平.风姿流韵舞蹈文化与舞蹈审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 周怡白.中国戏剧史长编[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陈 明]endprint

猜你喜欢
欣赏表演
侧重欣赏实效,着眼音乐创造
浅议滑稽戏表演艺术
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技校生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
想象力在舞蹈表演中的重要意义
德媒:中印尚难以做到彼此“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