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道法自然”思想的渝东南传统村落营建智慧研究

2017-10-26 07:47佘海超张菁
重庆建筑 2017年10期
关键词:道法自然东南村落

佘海超 ,张菁

(1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成都 610094;2重庆大学 建筑城规学院,重庆 400044)

基于“道法自然”思想的渝东南传统村落营建智慧研究

佘海超 ,张菁

(1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成都 610094;2重庆大学 建筑城规学院,重庆 400044)

传统村落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库”和“活化石”,其蕴含的文化内涵与传统智慧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为揭示“道法自然”思想对传统村落营建的方法论意义,以渝东南农耕型传统村落为实证,通过对自然地理与历史文化背景的分析,从传统村落的选址格局、要素梳理及择居形态等方面解释其营建手法中所蕴含的顺应天道的世界观与万物平等的关系论等传统智慧。

道法自然;传统村落;选址思想;营建智慧;渝东南地区

中华农耕文明所蕴含的哲学精髓,即“应时、取宜、守则、和谐”曾经广播人心,是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资源。作为农耕文明的物质载体,传统村落所蕴含的农耕文化资源、民族文化特色、宗族文化底蕴和民间建造方式,不仅“代表着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也“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1],然而随着人类社会不可逆转的朝向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迈进,传统村落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文明变迁带来的巨大冲击。因此,以保护较好的传统村落遗存为实证研究基础,充分挖掘传统村落营建中蕴含的哲学智慧是关系到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研究。

渝东南地处重庆东南部的川鄂湘黔隆起褶皱带和川东褶皱带,地形以中、低山为主,具有低温阴雨的气候特征。境内水域纵横,酉水、吴江、芙蓉江、阿蓬江等河流流量大、流域面积广,且蕴含丰富的地下水资源,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和居住生活使用。山区植被繁茂,品种多样,为独具特色的木结构建筑提供了充足的建筑材料及生活燃料。

另一方面,由于毗邻两湖地区,渝东南不仅是元末明初、明末清初两次“湖广填四川”大移民的南部重要通道,也是湘、鄂、渝、黔四省土家族苗族集中连片分布的重要聚居区。移民运动和民族制度变化为地区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而与外界相对隔绝的山地封闭环境,又促使渝东南形成相对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

险峻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氛围为渝东南地区留下了大量极具特色的传统村落。国家九部委现已公布的四批传统村落名录中,渝东南地区就有45个村落入选。这些村落以中国古代聚落选址思想和农业生产生活方式为基础,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和居住环境的营建,逐渐形成丰富的农业景观和观念体系。

因此,该研究通过对渝东南地区多个典型农耕型传统村落的田野调研和实证研究,梳理中国传统哲学中老子“道法自然”所体现的天道观与关系论,将哲学观点与具体的营建实践相对应,以求揭示渝东南传统村落在选址格局、要素梳理及择居形态等方面蕴含的传统智慧。

1 传统哲学理念——“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老子哲学思想中非同寻常的一个论题,最早见于郭店楚简本《老子》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一句中。

老子之“道”分化为天道和人道。“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2]“天道为主”的哲学智慧在于积极顺应万物之自然演化,以随物性自生自灭,不妄为而更其期,方可使物尽其能。

人道包括万物关系的“以道观物”和个人修为的“求德至善”。在万物关系方面,老子不以一物为中心,认为“以道观之,物无贵贱”。即以“无为”的运行方式,遵循每一个事物的运行之道,不以侵占他道为目的,建立万物和谐共生的秩序,即使是“域中四大”的人,也不可私为,而破坏“生生”协调。

在个人修为方面,老子非常重视人的价值,其认为人性由“道生之,德蓄之”[2]。从“天道”至“求德”的逻辑正如徐复观所言“是由人生的要求,逐步向上推求,推求到作为宇宙根源的处所,以作为人生安顿之地。”[3]因此,“求德”是个人健康发展的过程,“至善”是个人健康发展的目标。

综上所述,“道法自然”思想蕴含了认知世界与自身规律的方法论,强调“遵循”与“不争”,将发现认知与求善玄鉴相统一,其顺应天道的世界观与万物平等的关系论成为中国古代处理人地关系的思维方法,也深刻影响了传统聚落的选址营建。因此,下文以渝东南地区传统村落的选址营建为实例①,通过对“人道”与“天道”的关系探索,着重分析传统聚落在“道法自然”思想下选址营建的传统智慧。

2 渝东南传统村落营建智慧——“人从天道”

明清时期的湖广闽粤移民由湘川古驿道迁入巴山蜀地,选择酉水河、乌江一带定居,与原居此地的土家、苗族先民相互交融,开垦荒田,繁衍后代,形成无数深居山间、自给自足的传统村落。这些村落选址营建的“人道”体现在山水环境的认知与改造、宗亲家族的生产与延续、家庭生活的礼制与适应等方面,并与顺应“天道”的世界观与万物平等的关系论息息相关,从而形成宛若天生的“从地里长出的村落”。其“人道”与“天道”的关系哲学突出地反映在选址格局、要素梳理、择居形态等三个方面。

2.1 取其自然的选址格局

2.1.1 藏风聚气的风水选址

在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体系中,“气”是在万物阴阳、正反、虚实、心物之间相互沟通、互为感应的存在。“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2],阴阳二气在相反相承的运动中生出万物。古代择宅定居都讲究“藏风聚气”的风水格局,自江西、湖广迁居至渝东南的始迁祖们也不例外。

传统理想的风水格局是以坐北朝南为主向的四方围合的盆地形空间单元。盆地空间由三重围合构成,整体上形成以穴点为中心、三层围合层层相套的格局[4]。以此为依据,渝东南传统村落的始迁祖们根据中、低山地势特征,选址不同方位的风水,灵活布置村落的空间方位,并将山川等自然要素形胜为“龙、砂、水、穴”四类,以得水滩平坝之“阴柔”,享后靠山峦之“阳刚”。在前水与聚落间或是台台农田,或是冲积河坝,凸面向前,面积较大,以应证“明堂宽大斯为福”的寓意(表1)。

2.1.2 自然生长的村落格局

同大寨村一样,诸多传统村落为顺应渝东南的自然山形水势以循天道,村落格局并非刻意追求“坐北朝南为主向的三重四方围合的盆地空间单元”[4],而是“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于自然无所违也”[2]。因此,根据选址格局的不同,而形成带状、簇团、分组散居的等多种台地、坡地自由组织的村落格局(表1)。

表1 渝东南典型农耕型传统村落全景概况及风水意向分析

2.2 谨慎灵活的要素处理

2.2.1 因巧借微的水系梳理

“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2]自然水系在传统村落生产、生活及精神需求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第一,河流水系的远近、水量大小直接关系到农业活动的开展。“地无旷土,坦坦平夷,泗泽交流,滔滔不绝……山可樵,水可渔,岩可登,泉可汲……”是理想的农业生产地理环境[5];第二,防洪与避开各类地质灾害都需要仔细考察当地的水体走向;第三,将自然水系引入村落中形成水渠、水塘、水口以满足生活需求和界定内外环境。

在渝东南传统村落的田野调查和访谈中发现,大部分村落主姓族谱或村民口述史中都流传着始迁祖选址定居后对山体水系的梳理和改造。其手法重在因巧借微,以简单巧妙的处理手法,利用水系自身规律稍加改道,或砌筑水圳,便可满足全村众人生活生产用水需求。

如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苍岭镇大河口村石泉苗寨始迁祖明末江西移民第五代石才燧在选定火烧溪为定居点后,首要之务便是改水。石泉苗寨旁有两条平行河溪(大河溪与火烧溪),水量较大,两溪间土地肥沃,适于耕作。为避免溪水造成的山体落石,且利于居住用水,石才燧将火烧溪稍作改道并入大河溪,保留山腰高处的取水口,以此形成了村寨民居沿水修建,结合自然沟渠水道的交通网络随地形变化而蜿蜒交错。村前梯田取水便利,山泉不断,自生自净(图1、图2)。

图1 大河口村石泉苗寨全景

图2 石泉苗寨水系梳理及照片

2.2.2 高低错落的梯田开垦

图3 村前及两侧梯田(石泉苗寨和大河口村)

图4 吊脚楼院坝空间(渝东南黔江区小南海镇新建村)

渝东南地区“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受地域条件限制,多开垦梯田进行耕作。田地位于村落前方和两侧,沿山坡开垦,每层用本地岩石砌筑地坝,顺应山体,高低错落。其开山造田的手法并非罔顾自然规律而肆意妄为,一方面严格按照山体走势和状貌精心打造;另一方面,对山顶的风水林(水源林)严加保护,梯田水源都来自于林间的潺潺溪流。同时,上游的生活用水也适当提取而不影响下游农业生产用水。这一不为己道而损他道的做法正符合“道法自然”中“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2]的境界(图3)。

2.3 平等共处的择居形态

2.3.1 自由惬意的社会交往

与江南和中原地区的历史村落不同,渝东南许多传统村落中并无明显的礼制空间和优势区位。虽为单姓聚居的宗族聚落,少数村落或有祠堂,但大量的家庭交往人情往来都发生在各户的院坝空间或檐下巷道内。

院坝是渝东南少数民族民居独特的半公共空间。无论是一字型、L型的简单吊脚楼,还是三合院、四合院的大户宅院都带有开敞的院坝空间。这些院坝与巷道相连,四合院设有朝门,其他民居则或与巷道直接互通,或垒有半人高的石墙,设有常开的院门。晾晒谷物,举办红白喜事都在这些院坝内(图4)。

由于渝东南多雨,村中每户都有宽宽的挑檐,两栋相邻宅院间则会形成通透的檐下空间。雨天村民交通往来都从檐下穿过,甚至共用各家的院内檐廊。紧密相连的院落空间,使得雨天走遍全村也可“不湿鞋”(图5)。

图5 院院相连的檐下巷道空间(渝东南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麻旺镇亮垭村烂田沟传统村落)

2.3.2 适应环境的民居形式

为适应缓坡和台地地形,渝东南传统村落的吊脚楼民居结合地势,通过架、吊、台等手法争取使用空间,可谓匠心独具(表2)。这种对于原始地形的绝对尊重,谨慎的建造态度,一方面将山体作为组成部分建构了整体的村落形态,另一方面也使得民居免于遭受生态系统改变而带来的自然灾害,建筑融合与环境和院坝形成的自然符合生态系统,源远流长并延续至今。

3 结语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2]老子这种“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模式是“道法自然”思维的必然目标。因研习自然之道,掌握演化之规律,渝东南传统村落的先民们择优地而居,顺山水之势,理水开田,生生不息,在与万物和谐相处中,村落延续数百年而不废,以致“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为阐明“道法自然”思想与传统村落营建的关系,本文仅从选址格局、要素梳理及择居形态三个方面对其所蕴含的传统营建智慧进行了分析,而其代际演化、村落延续方面以自然为本的生态观、关系论对我们传承文化基因,汲取民族智慧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也是后续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注释:

①研究涉及的渝东南传统村落包括: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苍岭镇大河口村(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花田乡何家岩村(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板溪镇山羊村山羊古寨(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麻旺镇亮垭村烂田沟(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清溪场镇大寨村(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黔江区小南海镇新建村(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等传统村落。

表2 渝东南吊脚楼民居争取空间的典型手法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2017-04-25].http://www.gov.cn/zhengce/2017 -01/25/content_5163472.html.

[2]老子.道德经全集[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94,274,181,152.

[3]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87-288.

[4]杨柳.风水思想与古代山水城市营建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5.

[5]何峰,陈征,周宏伟.湘南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营建模式[J].热带地理,2016(4):580-590.

责任编辑:孙苏,李红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Wisdom of"Conforming to the Nature"for Traditional Villagesin Southeast Chongqing

Asa"genelibrary"and"living fossil"of the Chinesetraditional culture,the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thetraditional wisdom implied in thetraditional villages embody the deepest spiritual pursuit of the Chinese nation.To reveal the method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wisdom of"Conforming to the Nature"on the construc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the paper takes some traditional farming villages in southeast Chongqing as an example,based on theanalysisof thenatural geography and historical culturebackground,to elaboratethetraditional wisdom liketheworld view of"Conforming to the Nature"and the relationship view of existence being equal implied in the construction approaches from the aspects of site location,layout,elements and dwelling modeof thetraditional villages.

"Conforming to the Nature";traditional villages;siteselection;construction wisdom;Southeast Chongqing

TU-092

A

1671-9107(2017)10-0057-04

10.3969 /j.issn.1671-9107.2017.10.057

2017-05-10

佘海超(1988-),男,重庆人,研究生,建筑设计师,研究方向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张菁(1987-),女,江西九江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乡文化遗产保护。

猜你喜欢
道法自然东南村落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场地设计与中国传统建筑理论
“道法自然”的城市水域驳岸景观设计探析
空山新雨后,自挂东南枝
藏东南溜砂坡的发育特征与防治
峥嵘岁月东南行——回忆“十年动乱”中陪同粟裕的一次外出调研
东南沿海抗倭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