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春+于桂花
摘 要:时代呼唤本真的教育。本真的教育应体现人本思想、以常态为安、基于学生成长的需求。
关键词:课堂教学;回归;本真
如今很多中小学课堂远离了教学的本真。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在各种利益的侵蚀下,我们的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喧嚣浮躁、急功近利。本真的课堂教学应该充分尊重教育对象,遵循教育规律。本真的课堂教学从根本上应该服务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既要考虑到学生的继续深造,也应考虑学生的社会参与度,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正如北京史家小学特级教师万平老师所说,教师要“静静聆听童心的呼唤”,“教育是人与人的生命互动”。
一、本真教学应体现“人本”思想
教学面对的是人,是人就有个性化的差异。因此,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对人的培养,是对人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是对人的整体素养的提升。
1.强调“人”的教育
人的教育不同于商品的生产。魏书生说过,教育既要对学生的升学考试负责,更要对学生一生的幸福负责。中小学教育要带给学生希望和力量,带给学生内心的光明,造就人格的挺拔与伟岸,带给学生对自我、对生活、对未来的信心,以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成为社会的建设者和幸福的创造者。万平老师曾说,教育是有温度的。她身体力行地用心践行教育的温度,努力唤醒学生的心灵,用心期待学生的成长,全力弥补学生的缺失,用爱给予学生力量。在万平老师的心里,评价一个好老师的维度是:热爱学生,相信学生,关注心灵,赤子情怀。万平老师用心践行教育的温度,实现了人与人的生命互动,成就了学生,也成就了自己。
2.强调“本”的教育
课堂教学应该把课程标准作为出发点,而不是贪多求全、标新立异的堆砌资料。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查询资料更方便课,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弊端。很多教师过于依赖网络资源,却忽视了课本,偏离了航线。北京小学特级教师吉春亚老师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以实际行动抵制了这种做法。吉春亚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始终坚持回归本真,突出学科本体,教给学生基本的方法,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充分利用教材,致力语用的实践探索。吉春亚老师的课堂始终紧扣课标和教材,她认为:一堂课学生能学懂课本知识就是成功,如果不顾学生的个体差异,过多地引导学生探索更深广的领域,就成了揠苗助长,其结果可想而知。教育需要实事求是、实实在在,当教师抛弃课标和教材去寻求更多更新的内容时,当教师把课外知识大量带给学生时,可能会削弱学生本应学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教师不妨在充分掌握“本”的基础上,给学生适当的拓展,而不是一味地进行信息轰炸,更不应越俎代庖,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
二、本真的教学应以常态为安
教育是一种慢活细活,本真的教学应当有三分期待和七分等待。教育教学的常理和常态应当如此。
教学进度过快、课业负担过重是当前中小学教学中最突出的问题。教学进度快会造成学生学习流程化与肤浅化。重复训练和死记硬背不是真实意义上的学习,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获得的分数,也难以反映学生的真实能力。高强度的机械性重复训练带来的不仅仅是生理上的负担,还有对学习兴趣和热情的消磨,甚至会产生厌倦和焦虑等消极情感。快与重的问题从根源上讲都是应试教育“惹的祸”,在选课走班和新高考改革的大形势下,一线教师有责任、有能力去改变这一现状,实施个性化教学,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
目前课堂教学改革的另一个突出问题是:以所谓的公开课(表演课)标准替代常态课标准。公开课在很大程度上是表演与展示,以表演课为标准的课堂教学,成本高,效率低。在这样的课堂上,只有少数人受益,而大多数学生成了陪衬,受到冷落。在公开课开始之前,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往往已经进行了多次排练,在正式的“演出”中,他们不过是配合表演,教学完全没有新意,也浪费了大量的时间。
本真的教学以“实”为特征,即使在举行公开课时,也是常态下的随机展现。目前,国内有一些这方面的研究以哺育生命的主动健康成长为目标,追求本真的课堂教学,促进师生精神生命的共同成长。研究者追求的目标体现为三个字:全、实、深。“全”包括全员参与、全科进入和全程跟进;“实”就是扎扎实实,坚持日常;“深”的意思是让每一所参加这项研究的学校,都要在学校实践层面、领导与管理层面,在某些学科中,做出有一定深度的研究。这里的“全”和“实”,就是常态和本真。
當然,常态是有高低水平或档次之分的。在学校教学改革的进程中,要更新的是不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习惯性想法,不利于学生生命真实成长的习惯性做法,代之以新的有助于师生个体真实生命体验的常态化学习和生活。
三、本真的教学应基于学生的需求
笔者认为,本真的教学应当基于学生的需求。“基于学生需求”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实际教学中的具体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顺应学生的个性特点,挖掘和提升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全面而个性化成长。
“基于学生需求”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即以学生为主体。一是教学要以学生的兴趣、情感、知识、能力和个性等为出发点,要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二是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三是把学生的个性化成长作为评价重点。
北师大教授刘永胜在《关于有效教学的思考》中提出了学生需要的“五个课堂”。一是充满生命力的课堂。课堂教学活动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过程,是行为习惯逐渐养成的过程,是师生共度的生命体验过程。二是学生积极主动认知的课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善和整合已有的知识体系,学生富有探索的精神和欲望,能够积极分析和解决问题。三是有师生幸福体验的课堂。教师具有阳光的心态,用自己的激情和爱心点燃学生的求知欲,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成长。四是充满智慧和灵感的课堂。这种课堂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善于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五是设计简单而不单调的课堂。教学目标要明确,教学环节要简洁明了,问题设置要精炼有效。
要实现“基于学生需求”的有效教学,教师应当注意四个有效性。一是激励手段的有效性。要注意表扬、关注和批评等激励手段的有效性,此外,要改进学生评价方式。二是学习方法的有效性。重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提倡讨论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三是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可以借鉴名校名师的成熟模式,但要本土化、校本化。教师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富有个性魅力。四是信息技术融合的有效性。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要恰到好处,不能喧宾夺主。
时代呼唤本真的教学。教育“从前慢”,“慢”教育,需要一种不偏、不躁、不炫的心态,而这种心态,来自对有效教学的深切理解和对每一个学生深深的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吴旦英.数学教学“回归本真”的实践与思考[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4):120-122.
[2]孙建国.和谐情境下的平等对话——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回归本真[J].世纪桥,2007(10):118+120.
[3]辛立奎.回归原点,抓住本真,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J].中国校外教育,2014(11):133.
[4]郑玉琳.本真课堂 求实目标——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回归本真的思考[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3):175-17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