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成平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及生活质量的迅速发展,学生考取大学越来越容易,考生的选择也越来越多样化。因此,教师在学生志愿填报工作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教师应综合考虑学生各方面的条件,并根据志愿填报的规则,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做出最合理的选择。为此,笔者结合自身多年工作经验,探讨教师在学生志愿填报工作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希望可以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借鉴。
【关键词】志愿填报 自我定位 指导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8-0027-02
教育改革纵深推进,新高考制度设计赋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有学考与选考学科的选择;有考试科目与选修课程的选择;有选修课程与兴趣课程的选择;更有面对未来职业的兴趣课程与高考科目的先修课程选择;还有考试课程学习与参加各种社团的选择。选择无处不在,正是因为面临各种选择,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取舍,更要学会科学的选择,有时也要学会放弃选择,积极做人生的规划,奋力拼搏,做最好的自己。
有人说:十二年拼搏,六天决定人生未来,这是对高考志愿填报的真切描述。十二年的求学生涯,只是让学生尽全力学习考试学科知识,学生很少对未来有过自己的思考,对职业有很少的认知,对自己的兴趣、特质和智能倾向等一无所知,学生尽全力拼完高考后,对未来很茫然,甚至认为填志愿是家长的事。这也不全是学生的错,应该说是现行教育制度的缺陷,是教育功利化的现实体现。好多学生随意填写志愿,结果录取不喜欢的专业或者不适合的专业,为此懊恼终生,更有甚者放弃学业。可想而知,学生的未来生活谈何幸福,谈何成功,这样的人生谈何精彩,特长未能展示,潜力永远被埋葬,自信被更多不如意磨灭干净。教育的发展性质量和生命性质量被忽略,学生的终生发展未能得到关注,为此,我思考良久,愧疚一直。
有幸受全国学生发展指导中心的邀约,参加全国高考志愿咨询师岗位认证培训,第一次全方位、从学生生涯规划的层面全面认知高考志愿填报的方法和原则,以学生为主体,以未来职业发展为导向,最终录取与学生分数相匹配的学校和喜欢的专业,知道填报志愿的误区和陷阱,理顺平行志愿的录取办法,准备资料,收集大数据,为填报志愿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是引导学生做好自我定位,包括身份条件、身体条件、学业成绩、高考成绩、专业特长、专业成绩、社会资源等,汇总资料弄清学生是参加提前录取、本科录取、专科录取、特长生录取、自主招生录取等;同时做好兴趣、性格、多元智能、价值观等测评,寻找交集,推荐最适合学生的专业以及未来适合的职业,测评有矛盾的时候,多与父母交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测试的准确性。这是在努力寻找学生的喜好与适合的最佳结合点,这样才能让学生在经过大學学习后,全面展现最优秀的自己,将学生的学涯指导与职涯指导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人的特质优势,挖掘人的潜能。这也是我们在实践中做的很少的或者几乎没做,仅仅在唯分数填学校,根本没有顾及志愿的主体——人的需要,所以这样的志愿违背教育的目的,甚至会毁掉孩子的一生。接着就是围绕专业选学校,充分应用大数据的功能,做好充分的估计与评判,在预留学校间分数级差的情况下,选择多于该类平行志愿的学校,为最后定夺做准备。最后由学生本人按照冲一冲、稳一稳、保一保、垫一垫的顺序,结合专业、学校、地域等要求按照该批次志愿顺序填好志愿草表,完成学生志愿填报报告,供学生最后上机填报提供完全的数据和准确的信息资料。
志愿填报是一项长期而却工作量很大的工作,学生的未来是核心,家长和其他人员都只能是提供参考性意见,专业没有好坏、职业没有贵贱之分,做自己最适合的事,做最好的自己才是幸福生活的源泉。最需要克服的是家长只顾孩子要上最有名气的大学,孩子的专业没有选择的权利,这是孩子以后的悲哀,没有必要为了所谓的面子来让孩子做他没有兴趣甚至是不想做的事。本科教育只是高等教育的开始,即使孩子没有上理想的学校,只要保持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动力,通过考研、考博等都可以实现二次跨越。
为了使学生顺利完成各阶段的学习过程,对学生的指导一直不能停留,合理指导有效进行职高和普高的分流,普高学生即将进行的选课指导,课程选修的指导,学生成长的指导,高考志愿的指导,所以对学生的指导一直存在于我们的教学生涯中,这才是真正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学生的幸福生活奠基。
参考文献:
[1]高福成.对考生填报高考志愿问题的探讨[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2,3(3):61-62.
[2]孙恒.正确处理高考志愿填报的几大关系[J].中国考试,2005(6):4-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