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更好地发挥幼儿的主体性作用

2017-10-25 22:18苟继霞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36期
关键词:幼儿活动发展

苟继霞

摘 要:幼儿正处在成长的启蒙时期,教师应更新观念、重视在各种活动培养中让幼儿有真正的机会充分表達自己。是一种在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积极主动、创造性反映现实生活的;通过角色游戏活动,幼儿从中能获得全面发展。因此,充分发挥孩子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孩子们的兴趣和需要得到满足。

关键词:幼儿教育 主体性

在幼儿教育中,真正落实幼儿的主体地位,尊重并唤起幼儿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和发挥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促进他们主动、自觉、生动、活泼地学习和成长,这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也是实施幼儿素质教育首先遵循的原则。

素质具有内在性、发展性和相对稳定性等特点,要形成和发展幼儿的良好素质,就必须挖掘他们的内在潜力,唤起他们的主体意识,调动起他们的“内因”,把外在的教育影响和要求内化为他们自己本身的素质。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我们所实施的素质教育就是对幼儿的发展提供外在影响,这些外在影响只有符合幼儿的内在发展需求,才能被幼儿所接受,才能通过幼儿的“内化”作用,形成幼儿的内在素质。

我们以往的一日教育活动大多沿用了德国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主张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观念。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教师往往把外在教育影响看得过重,估计过重以为施加什么样的影响,幼儿就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在教学中,只重视研究教师怎样教,不注意幼儿如何学,重视备课,只单纯地备教材教法,却不注重研究以幼儿为备课基础,只是一味地把知识、技能和道理灌输给幼儿,而很少考虑如何让幼儿自觉自愿的接受,使幼儿产生了你训我听、你教我学、你管我服的被动情绪,造成幼儿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教师辛辛苦苦的教育影响只浮在了幼儿的表面,而没有内化为幼儿的素质,教育应起的作用在这里打了大大的折扣。

一、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是受过专门训练,具有专业知识,有较深社会阅历和丰富实践经验,并肩负教育任务,掌握教育技能的施教者。幼儿是正处于成长发展时期,身心各方面都需要锻炼和发展的受教育者。幼儿作为发展的主体,教师作为促进发展的主体,二者是处于同等的人格地位,享有相同的权利的。教师不能因为幼儿是“受教育者”而把他们视为“无能”,从而把他们作为自己的附庸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应该把他们看作是能动的、具有巨大潜力的完整个体,从而尊重他们的人格,把他们视为向共同目标奋进的伙伴和同行者,互相勉励、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教师要真正地爱护幼儿,尊重幼儿,关怀幼儿,体贴幼儿,信任幼儿,把幼儿当朋友。多采用征询、商量的口吻和幼儿交谈,多采用启发诱导的方法鼓励幼儿活动,注意保护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轻易指责幼儿、批评幼儿,更不讽刺幼儿、挖苦幼儿、体罚幼儿,要同幼儿共同创设一个宽松、自由、民主、平等、和谐的精神环境。

二、充分调动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一日教育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但如何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人们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教师每天备课、上课,教给孩子知识、技能,教给孩子必要的道理,这就发挥了主导作用,而结果往往是教师呕心沥血,每天讲得筋疲力尽,却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幼儿听得疲惫不堪,也没能获得应有的发展。通过认真反复学习《规程》,使我们逐渐认识到: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观察幼儿、了解幼儿,幼儿创设适宜的发展机会和条件,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上。所以,教师的施教之功要用在“激励”、“启发”和“调控”幼儿学习和活动上来。“激励”:就是要激发幼儿学习、活动的动机和主动精神,使幼儿获得成功的快乐,焕发幼儿的自信心、胜任感和成功欲,使幼儿对学习和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主动追求的愿望,由“要我学”为“我要学”;“启发”:就是善于帮助幼儿开窍,引导幼儿思维,凡是幼儿自己认识的知识和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绝不包办代替,而且在教给幼儿知识的同时,特别注意帮助他们掌握学习规律和方法,指导他们学会运用自己的感官和思维机器去主动获取知识,即不仅要幼儿“学会”,而且要幼儿“会学”,使他们一步一步地攀登知识和发展的高峰;“调控”:就是要科学而巧妙地创设幼儿感兴趣并且乐于参与其中的教育环境,综合、合理地安排一日活动内容,协调活动节奏,使幼儿始终兴趣盎然的学习、活动和发展。

三、为幼儿提供探索、操作和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

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教师一切教学都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自身的活动能激起其体力的、智力的、行为的与其水平相适应的发展。因此,我们就应该把教育贯穿于日常各种教育活动,在活动室内建立接近幼儿年龄特点,并易于操作的各种活动区。例如:“超市”、“娃娃家”、“小医院”、“理发厅”、“图书馆”、“夹豆角”、“绘画室”、“益智区”、“电子积木房”等。由于这些区域都是幼儿日常接触的内容,因此,幼儿能主动积极地参与活动。让他们通过亲自摆弄和操作去感知事物,进行观察和思考,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比如:在夹豆时,有的幼儿发现用有棱角的筷子夹豆比用圆滑的筷子夹豆夹得好,夹得快。在“娃娃家”里玩时,幼儿能抱娃娃去“小医院”看病,去“超市”买东西,去“图书馆”借书等等。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幼儿的主体性才能充分体现。如幼儿在开展“理发厅”的游戏中,扮演理发师的幼儿常常弄错理发顺序,不知理发前该做些什么。为此,我扮成顾客去理发,提示“理发师”先帮我洗个头,这样,剪的时候才不会疼;忘了系围布,就对“理发师”提议:“可得想个办法不让头发掉在衣服上呀!”在我的提示下,幼儿很好地完成了“理发”的过程,其效果比教师直接说步骤要好得多。

在各种活动中,尽可能让幼儿多看、多听,用动作表达、用语言表达。让幼儿在活动中产生情感的体验,鼓励每个幼儿参与活动,提供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和信心,而不是幼儿机械地模仿或记住若干知识,学习某种技能,从而,幼儿在主动活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合作平等的师生关系,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总之,要使幼儿教育从传统的模式尽快向素质教育转轨,就必须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尽量创设宽松、自由、民主、平等、和谐的教育环境,让教育活动真正成为幼儿乐于追求的生活。

参考文献

[1]冯建军,当代主体性教育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版

猜你喜欢
幼儿活动发展
从“要遵守”到“我来管”——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初探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