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例抗菌药物引起的药物热分析

2017-10-25 07:28薛晓燕孙梦茹王大明
上海医药 2017年19期

薛晓燕+孙梦茹+王大明

摘 要 目的:临床药师通过参与诊治2例抗菌药物所致药物热患者的临床实践,探讨药物热的判断、干预和转归。方法:2例泌尿外科患者在抗感染治疗过程中出现发热,临床药师查看患者后,分别考虑为两性霉素B脂质体和替考拉宁引起的药物热。结果:医生采纳临床药师意见,2例患者经停用相关药物后体温均降至正常。结论:临床药师可协助临床识别药物热,避免患者药源性损害事件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 两性霉素B脂质体 替考拉宁 药物热

中图分类号:R978.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7)19-0070-03

Analysis of drug fever caused by two antibacterial agents

XUE Xiaoyan1*, SUN Mengru1, WANG Daming2**

(1. Department of Pharmacy,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Changzhou, Changzhou 213003, China; 2. Department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Changzhou, Changzhou 21300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judgement, intervention and outcome of drug fever caused by two antibacterial agents in clinical practice participated in by clinical pharmacists. Methods: Two cases of drug fever caused by amphotericin B liposome or teicoplanin were found by clinical pharmacists when fever occurred in two patients during their anti-infection treatment. Results: The body temperature of the patients was dropped to normal after physician adopted pharmacists suggestion to discontinue the antibacterial agents they used. Conclusion: Clinical pharmacist can assist clinical physician to identify the drug fever and to avoid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drug-induced damage event.

KEY WORDS amphotericin B liposome; teicoplanin; drug fever

药物热是指因使用药物直接或间接引起的发热,药物作为抗原或者半抗原,引发免疫反应,刺激内源性致热源释放而导致发热,本质上是一种药品不良反应。某些药品不良反应如皮疹,肝、肾功能损害,过敏性休克等,一般容易鉴别,而药物热与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发热容易混淆,且诊断缺乏特异性指标,往往较难判断。临床上引起药物热的药物种类有很多,最常见的为抗菌药物,其次为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药物、抗肿瘤药物和心血管药物[1]。本文对2例抗菌药物导致的药物热进行分析讨论,以期为临床安全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

1 临床资料

1.1 注射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

患者,女,42岁,因“肾移植术后1月,发热2 d”入院。患者1月前在我院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手术,术后予常规抗感染、补液及抗排斥对症处理,术后血肌酐逐步下降,现移植肾功能已恢复正常。此次入院时患者体温37.6 ℃,查血常规:WBC 5.46×109/L,N% 93.10%,RBC 2.93×1012/L,Hb 88.0 g/L;生化检查:尿素13.01 mmol/L,肌酐132.0 μmol/L;G试验253.0 pg/ml;B超示:移植肾门处囊性肿块,考虑假性动脉瘤可能(压迫肾主动脉及移植肾静脉)。考虑肾移植术后真菌感染,入院第2天开始两性霉素B脂质体抗真菌治疗,患者体温下降至37.0 ℃以下,G试验下降至阴性范围。

入院第6天查CT示:移植腎肾门旁软组织密度影,考虑血肿。入院第7天在全麻下行移植肾切除术,术中见动脉吻合口近端供体动脉处约2 mm长裂口,周围约4 cm血肿,术后患者行隔天血透治疗。术后第2天(D9)体温升高至38.7 ℃,予美罗培南0.5 g、q12h静脉滴注抗感染,体温略有下降,但每天最高仍波动在38.0~38.4 ℃,术后第7天(D14)体温突然升至39.3 ℃,予吲哚美辛栓50 mg肛内 st对症处理,并加用万古霉素抗感染治疗后体温下降,在38.0 ℃以下。术后第9天(D16)患者体温再次升高至38.3 ℃,术后第10天(D17)体温最高38.4 ℃。

术后第11天(D18)临床药师看过患者后认为,患者症状、体征较前明显好转,炎症指标(血常规、PCT、CRP)均较前下降,G试验<10 pg/ml,万古霉素血药谷浓度17.7 mg/L,治疗5 d,现患者体温居高不降考虑两性霉素B脂质体药物热可能性大。原因如下:①时间上的相关性 体温单显示每天体温最高在18:00(每天6、10、14、18点测体温),患者每天9:00~15:00给予两性霉素B脂质体静脉滴注6 h,体温最高点均在两性霉素B脂质体滴完后的一段时间内;②符合两性霉素B已知的不良反应类型,文献报道两性霉素B脂质体引起的不良反应中,药物热占11.9%[2];③患者体温不能用合并用药的作用、病情的进展、其他治疗的影响来解释;④可在停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后,观察患者的体温变化。endprint

同时,临床药师从抗真菌治疗的角度考虑,也可停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原因如下:①患者抗真菌治疗有效,疗程已达16 d。2016年IDSA(美国感染病学会)念珠菌病临床实践指南指出,对于病情好转的疑似侵袭性念珠菌病患者,推荐经验性治疗的疗程为2周[3]。②患者现移植肾切除,行隔天血透治疗,两性霉素B脂质体在体内多部位具有较好的分布,隔天血透对其血药浓度的影响较小,停药后,在患者体内仍能维持一定浓度。

临床药师建议停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医生接受了该建议,停用当天患者体温高峰即下降至38.0 ℃,停药后第2天体温最高37.5 ℃,停药第3天体温第一次降至37.0 ℃以下,最高37.1 ℃,之后患者体温均正常,在36.0~37.0 ℃间波动。患者的体温及炎症指标变化见表1,G试验变化趋势见图1。继续美罗培南、万古霉素抗感染治疗后出院,患者住院期间的抗感染方案见表2。

1.2 注射用替考拉宁

患者,男,64岁,因“尿频尿痛3 d余”入院,诊断为:尿路感染、骨髓炎。2个月前患者因骨髓炎在我院曾使用万古霉素2周效果欠佳,后给予达托霉素抗感染治疗40余天出院,此次入院后予注射用替考拉宁抗感染治疗。入院后患者体温正常,36.0~37.1 ℃波动,入院第13天开始患者发热,入院第14天体温最高39.1 ℃,加用磷酸奥司他韦胶囊抗病毒、注射用头孢替安抗感染后患者仍发热。

患者入院第16天,临床药师查看患者后分析:①存在时间关联性 热峰在滴完替考拉宁后(体温单记录每天热峰在14:00),并伴有胸腹部皮疹;②符合替考拉宁已知的不良反应 替考拉宁致药物热有过案例报道[4-6],有研究示替考拉宁日剂量6~12 mg/kg治疗的98例骨髓炎或化脓性关节炎患者,发生药物热13例(13.3%)[7],故临床在使用替考拉宁时,应注意其导致药物热的可能性;③患者一般状况良好,目前血象、PCT、G试验等炎症指标正常,CRP升高,血常规:WBC 5.94×109/L,N% 70.30%,PCT 0.087 ng/ml,G试验21.6 pg/ml,CRP 45.0 mg/L,表明原有尿路感染、骨髓炎治疗有效,无其他部位继发感染的证据;④待停用替考拉宁后,观察患者体温变化。患者发热考虑替考拉宁致药物热可能性大。

临床药师建议停用替考拉宁、奥司他韦、头孢替安,并适当补液加速药物的排泄,氯雷他定片口服抗过敏治疗。医生采纳意见,停药2 d后患者仍有低热,体温最高38.2 ℃,停药第3天开始患者无发热,体温在36.5 ℃以下,皮疹渐消退,1周后复查CRP 6.5 mg/L,患者出院。患者住院期间的体温波动见图2,抗感染治疗方案见表3。

2 讨论

2.1 药物热出现的时间

药物热可能会在治疗过程中的任何时间段里出现,一般而言,药物热出现的平均时间为7~10 d,抗菌药物引起的发热的中位数为6 d,平均时间为7.8 d[8]。本文2例患者使用抗菌药物出现药物热的时间均为2周左右。

2.2 药物热的热型

热型有多种表现,国内文献报道较多的为弛张热及稽留热,发热程度也多样,一般以38.9~40 ℃最为常见[1]。

2.3 药物热的临床表现

临床上出现药物热的患者有的只表现为单纯发热而无其他伴随症状,一般状况好,如女患者仅有发热这一临床表现,这种药物热更容易被大家忽略。有部分患者同时会出现一些过敏症状,皮疹、寒战、头痛、关节肌肉痛等常见,如男患者除发热外,还有皮疹不良反应。

2.4 药物热的判断

本文2例患者在判断药物热时有一些共同点:①发热时体温高峰均在相关抗菌药物静脉滴注完之后,存在时间上的相关性;②应用相关抗菌药物后,体温一度下降,继续用药,体温再次上升;③发热不能用原有的感染来解释,且无继发感染的证据,患者虽有高热,但一般状况良好;④既往文献有相关药物引起药物热的报道;⑤可在停用相关药物后,观察体温变化情况。

2.5 药物热的治疗

判断为药物热后,最好的治疗方法是停用可疑药物,停药后48~72 h内患者发热一般可消退,一般无需特殊治疗。文中2例患者均在停用可疑药物后48 h左右体温恢复正常。

3 结论

药物热的本质是一种不良反应,医生和临床药师在用药前仔细询问患者有无药物过敏史,如患者对某药物有过敏史,不可重复使用,同时注意交叉过敏现象。药物热的诊断缺乏特异性,实验室检查结果虽不能作为药物热的诊断标准,但可作为辅助诊断或者排除的方法。在临床上对于不明原因的发热患者,在排除各种引起发热的原因后(包括感染、风湿、吸收热等等),要考虑是否有药物热的存在。同时,仔细询问患者的主观感受、热峰发生时间,对判断药物热很有帮助。

参考文献

[1] 陈五波, 林辉龙.256例药物热的国内文献分析[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2015, 24(12): 750-753.

[2] 刘晓东, 李佳楠, 孙浩, 等. 两性霉素B与两性霉素B脂质体不良反应文献分析[J]. 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2014, 23(4): 252-255.

[3] Pappas PG, Kauffman CA, Andes DR, et al.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or the management of candidiasis: 2016 update by the 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J]. Clin infect dis, 2016, 62(4): e1-e50.

[4] 周晨霞, 陈川, 姜莹. 替考拉宁致患者严重药物热反应1例的原因分析[J]. 抗感染药学, 2016, 13(6): 1301-1302.

[5] 车薇, 李冬梅, 沈丹, 等. 替考拉宁致药物热2例[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3(8): 763.

[6] 潘晓俊. 替考拉宁致发热[J].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6, 8(6): 454-455.

[7] LeFrock JL, Ristuccia AM , Ristuccia PA, et al. Teicoplanin in the treatment of bone and joint infections. Teicoplanin Bone and Joint Cooperative Study Group, USA[J]. Eur J Surg Suppl., 1992(567): 9-13.

[8] 蘇长海, 王星. 药物热概述[J]. 中国药师, 2011, 14(3): 422-424.endprint